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与作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经文包括五篇,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该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该经的时代,学者意见不一。概言之,胡适、大渊忍尔、饶宗颐、柳存仁等先生主曹魏说①;张松辉、吴相武先生近年撰文重申此说②;汤用彤、唐长孺两先生主十六国元魏说③;杨联皗先生初主元魏说,后同意曹魏说④;小林正美先生认为出于宋末⑤。唐长孺先生提出的“秦人”问题,是考订《天师教戒科经》时代的重要线索。《大道家令戒》叙化…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3.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书中作者的思想主张、对曹魏政权的矛盾态度以及书中记载的有关历史情况等内证,认为本书成书于曹魏正元年间,其作者是一位与张鲁政权有密切关系的人。本文在此基础上,还就《黄庭经》的作者,楼观道派的起源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天师道,在汉、魏时期称五斗米道,这在《后汉书》、《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记载相同,学术界也无异辞;后来改称天师道,但为什么改称?何时改称?学术界的看法却不一致。有说因张陵自称天师,故名天师道;有说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至于何时改称,有说起于西晋陈瑞自称天师以后;有说起于汉熹平时,或更早。这些,在道数史研究中虽不是大问题,但讨论清楚,还是有意义的。“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该篇设黄帝与小童问答,中云:“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后之《黄帝内经素问》,设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之问答,首篇首句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乃问于天师曰”,注云:“天师,岐  相似文献   

5.
杜钢 《中国道教》2005,(1):41-42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虽短,但知名度却并不亚于《道德经》的道经,它就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其颂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  相似文献   

6.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宗教局授权中国道教协会制订的《关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境外正一派道士授暂行规定》,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作为全国唯一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场所。嗣汉天师府抓住这一机遇,加紧基础设施建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信士、宾客前来朝拜、观光。 嗣汉天师府住持张金涛介绍,近两年天师府的建设投人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投入,新建面积占整个天师府建筑面积的近一半。嗣汉大师府除原有的玉皇殿、天师殿、万法宗坛等大殿外,这次又有玄坛殿、法局两座大殿将竣工验收,殿内新塑了24尊神像。一栋规模较大、供旅客游览的陈列室也正在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9.
本竹治小考     
本竹治小考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中,有本竹治。但这个治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个谜。梁武陵王萧纪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称:“本竹治在犍为郡南安县”。北周宇文邕所纂《无上秘要·正一治品》亦同上说。唐僖宗天复元年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灵化二十...  相似文献   

10.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二十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祖天师修道合丹之所,为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龙虎山群山绵延,乃象山(今应天山)一支西行数十里而至,山状若虎踞龙盘,或曰因名。这里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著名的道教府第——天师府。位于上清镇中部,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其府门曾有联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以示天师在道教和历史上的地位。据《龙虎山志》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  相似文献   

11.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12.
简讯     
嗣汉天师府学习《宗教事务条例》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426号令,发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嗣汉天道职员工们纷纷表示:《宗教事务条例》的发们宗教界人士久已盼望的大事,标志着我国面的法制建设又取得了重要进展。金涛主持说:“这次《条例》发布,说明宗教事进一步走上制度化、法律化轨道。天师府作道教正一祖庭,更要认真学习,坚决落实《宗条例》,依法办教,守法兴教,保护合法,制止”委会副主任张贵华、曾广亮等在发言中“《宗教事务条例》是我们宗教界人士依法教活动的法律依据。”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习体会。家畅谈了对《条例》…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初二)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为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举行授箓仪式。道教正一派传度授箓科仪,自汉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便已成为正一道的传统。第四代张盛天师自汉中回居龙虎山,每岁均于“三元节”开坛,传度箓授,历来四方从受者甚众。宋、元以后,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即龙虎山、茅山、皂閤山)符箓,正一天师经箓遂为正一道众所尊崇。迨及后世,经箓授受的方法更加完善,远播于海内外。清末以来,正一授箓传度活动的科仪,虽因各种原因,在方法科式方面有所简化,但是仍然坚持按传统程序举行授箓。时至1946年,这一历史悠久的科仪传统,中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川三中  相似文献   

14.
<正>农历十月十三至十六,即11月24日-27日,正逢下元节期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在圆满完成"对台千人专场授箓活动"后,又迎来"乙未年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本次活动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嗣汉天师府承办。这也是自1991年以来,天师府承办的第26次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授箓程序基本上以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朱鹤卿录写的《天坛玉格》为依据,结合当代实际依科进行,由天师府  相似文献   

15.
天师道,初创时俗称“五斗米道”。教内则称“正一盟威之道”。因道教尊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主领道教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诸派,统称“正一道”,以区别于金元时期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相似文献   

16.
刘彬 《周易研究》2007,(2):12-18
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五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五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五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五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相似文献   

17.
6月10日,天师府内龙灯飞舞,锣鼓喧天,天师府道众热烈欢迎由台湾省高雄市林园乡汕尾村“嗣汉天师府”主持黄清河率领的一行20余人的进香团来道教正一派祖庭进香谒祖和迎请祖天师神像。上午,进香团首先在天师府道众和龙灯迎接下,由头门直接来到“天师殿”举行了进香谒祖仪式。接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与刘宋出世的《三天内解经》,都是宝贵的道教典籍,蕴含着当时正一道的神学思想。经过认真剖析,本文从前者归纳出7条神学思想,从后者归纳出6条神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在魏晋到南朝初期的正一道经典中,不仅关注的神学问题有所转换,一些神学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可以窥见道教的主体性与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齐颜之推撰著《颜氏家训》一书,其中《治家》篇倡导治家亦须戒巫,很有意义。《治家》直言: “五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  相似文献   

20.
呼图白集     
“呼图白”系阿拉伯语(khutbah)的音译,又译“虎图白”、“胡土白”等,意为“讲话”、“演说词”。其复数为“呼泰卜”(khutab),亦有写作“虎托布”,即“一些讲话”之意。宣讲“呼图白”的人,阿拉伯语称为“海推布”(khatib),亦可译为“演讲师”、“演说家”。从伊斯兰教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教务职称,专指每星期五聚礼前和开斋节、宰牲节会礼后,站在讲坛(Minbar,敏拜尔)的阶梯上宣讲教义的人。中国操汉语的穆斯林将这种宣讲俗称为“念呼图白”。《呼图白集》(Diwān al-khutab al-Minbariyah),亦可译作《讲坛演说集》或《讲坛文集》,为十世纪著名伊斯兰教学者、演讲大师伊本·努巴泰(Ibn Nubātah,946~984)所编著。作者全名为阿卜杜拉希姆·本·穆罕默德·本·伊斯梅尔·本·努巴泰·法里基,生于迈亚法里津(Mayyāfāriqin,今土耳其迪亚巴克尔境内),后迁居叙利亚阿勒颇。他精通阿拉伯文学,曾长期担任“海推布”,在宣讲教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当时的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地享有盛名。其所著《呼图白集》共收有“呼图白”五十二篇,系按照伊斯兰教历(属太阴历)每年一至十二月的先后顺序编排的,每月四或五篇,专供各个主麻日演讲时使用,专用于开斋节和宰牲节的各一篇,另有一篇名叫“呼图白·奈尔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