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3.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4.
正"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同时他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同向文化符号︱︱就是跟当时作为国教的道教有着十分亲密的关联,这使得他们成为后人视野中鸟瞰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  相似文献   

5.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被广泛传播的"十六字箴言"是费孝通先生在谈到文化的多元与相互认同的时候提出的.我们以为,这16个字也恰如其分地概况了忻州师范学院山水画教学科研团队.此团队由4人组成,周建国副教授是带头人,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玉福副教授、常潇讲师、项鑫讲师.除了年龄不同、毕业院校不同、籍贯不同,他们的绘画技法、风格取向也跨度很大,可谓"各美其美";但他们是一个教学科研团队,都是严格按照中国画的创新规律,取法古代传统,借鉴现代视觉经验进行探索创新,都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大学教师,所以又可以说他们"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6.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同时空的人类,由于其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生存环境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阶级、民族,这就造成了人类审美的差异性。以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命题作为理论切入点,具体分析芦原义信从东西方的街道、建筑等比较对"美"的阐释,及对当代美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弊端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9.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10.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11.
空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美学风格。空灵之美是与充实之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空灵"之"空",就是空寂、空阔。"空灵"之"灵",就是灵活、灵动。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美在文学的各种文体、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13.
<正>美与丑是哲学和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美"、"丑"二字和"美"、"丑"的同义词"好"、"恶"等字(参见高华平,2004年,2009年)。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即已有关于"美"、"丑"的概念,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5.
田素良 《天风》2022,(2):37-38
有着"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美誉的金乡是一个充满风土人情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生活环境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的县城.这是一个景美、人美、心更美的地方!北豆腐营基督教永生堂就坐落于美丽的金乡县城,永生堂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积极引导信徒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永生...  相似文献   

16.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17.
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为诱人的神秘之物.生活中人们最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八个字的一句话,就已经深刻揭示出"美"对人类而言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对美的认识、理解、探讨及追求,其时间上已历经数千载、空间上覆盖全世界及全人类,人们从各个侧面、层面去研究它、探索它,其结果似乎既明确又模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全面而被一致认可的界定,因而被视为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以"善"为美,道家以"自然"为美,两家的审美传统各成体系,对美好生活的诠解与践履也有不同。立足于新时代,若是我们能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对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便能在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崧 《美与时代》2015,(2):44-46
贵州的饮酒文化丰裕而浓厚,自然而幽深。从哲学上考察其审美韵味,会发现贵州饮酒文化包含着程序美、气氛美、人情美、超脱美等不同侧面,"醉美"可以囊括其总精神。"醉美"是一种醉中有美、美中有醉的忘我之境,它融摄了审美与道德。贵州饮酒文化是全国酒文化的突出代表,深入了解酒文化丰富的意蕴,对发展酒文化产业,对创意事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美诺》中的德性探究陷入僵局后,苏格拉底用两个形状定义和一个颜色定义做示范,敦促美诺第三次定义德性。美诺偏爱颜色定义,苏格拉底却称美诺的偏爱带有"悲剧性",依此给出的德性定义也将带有"悲剧性"。德性探究的悲剧性预示美诺本人因缺德而丧命的悲剧人生。本文追踪"悲剧"线索,揭示表面上旨在证明"灵魂回忆说"的"小奴隶证明"其实暗含着关于"人是什么"的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清晰明了"地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却对自身"一无所知",这正是悲剧作家对智术师哲学的批判。《美诺》中的"小奴隶证明"包含着一个颠倒的斯芬克斯之谜,其正确答案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哲学需要面向灵魂的无逻各斯部分本身,也标志着苏格拉底哲学从自然学到灵魂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