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自面世至今,版本繁多,各家注释解译之数量更是汗牛充栋。《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教最高经典,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但是,道教界并不否认老子的无神论思想.老子的“道”的立场、观点是唯物主义,《老子》八十一章没给所谓真的鬼神留一点位置,老子不信鬼神,《老子》深奥的哲理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老子》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领先。《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在无神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3.
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解放以来,我国学者对老子和《老子》一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广泛、深入的探讨。 五十和六十年代,哲学史界曾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过比较热烈的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报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老子的论文,对老子、《老子》书以及老子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百家争鸣”。在讨论中,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分歧不大。但对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老子》一书成于何时,它与老子的关系如何?《老子》书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等等,却看法不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研究史上,20世纪后期最突出的成果是1973年帛书本《老子》和1998年竹简本《老子》相继被发掘并整理面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老子》新版本的发现,学术界关于老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1973—1998年的老子研究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但影响先秦哲学,还对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从古至今,研究《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角度看,《老子》当排名第一。关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目前所知,西方较早的《老子》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老子》的法文译本。1870年,维克多·斯特劳斯的《老子》德文译本问世。1884年,在伦敦出版的巴尔福的《道书》是《老子》较早的英文译本。至上世纪"60年代,(《老子》)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思想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开始,历代学者都热衷于对《老子》进行注释和研究。在历代《老子》注本中,北宋"蜀学"学者苏辙的《老子解》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注本,陈鼓应评价苏辙《老子解》说:"见解颇为精到,很受宋明以来学者的重视。"~1《老子解》成书于苏辙被贬谪筠州期间,修订于贬居海康期间,晚年又对此书有多次修改,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北宋时期三教合一思想盛行,苏辙的《老子解》以"复性"为主旨,援引儒佛二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别开生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道家就是所谓老庄学派。老子虽一般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但关于老子是否果真实有其人,则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论。同时,对于被称作老子所传的《老子》一书,是否果真是开道家思想的根本的书,自古以来也有争论。《史记》中记载着老子列传。据此列传,老子字聃,稍先于孔子。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而且,孔子对老子表示了非常尊敬之意,他评论老子时曾说过:“其犹龙邪!”(《老聃列传》、《孔子世家》)。然而,司马迁的时代,是经过文帝、景帝时代道家思想获得支配地位之后,老子作为比孔子更  相似文献   

9.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1.
6月2日、4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召开了老子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七篇论文。杨柳桥同志首先根据他研究《周易》和《老子》多年的经验,把《周易》和《老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子哲学的性质和范畴。他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秦易家认为“道”(“易”的发展过程)是发生在天地、阴阳生成之后的,“易”有“简易”、“反易”、  相似文献   

12.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1,(3):129-136
“老子”公案自古至今,到二十世纪初“古史辨”派再度为此引发了数十年的激烈争辩。七十年代帛书《老子》、九十年代竹简《老子》的发现,令汉语学界一片兴奋,皆以为“老子”公案可以就此了结。本文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检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就我们现有的材料,尚不足以了结“老子”公案。因此我们还需要等待新的发现、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教奉为圣典。《老子》教人清静、无为、自然、素朴、寡欲、柔弱、不争。这些都成为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作为道教徒思想和行为的准则。道教徒无论修持及处世,还是写诗和作画,都不能与之相悖。本文试论述《老子》清静、无为、自然、素朴的思想对道教诗词创作的影响,换言之,即道教徒在诗词创作中都自觉遵循其原则。一、《老子》本身是诗《老子》一书博大精深,词意锤炼,多似包含哲理的诗篇,不仅有音韵、节奏之美,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属上乘。关于这一点,古人、今人皆有论述,教内教外观点一致。如:宋代吴…  相似文献   

15.
北大汉简《老子》的公布发行,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曾出土过项羽妾冢本老子,傅奕的古本《老子》据说本于它,但今天已经不复见古简原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弥足珍贵,可惜残损严重,而且有不少抄写错误。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战国时代的本子,但是合起来的全文只有今本的三分之一①,如何看待还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北大本汉简《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接近今传本《老子》的汉代古本。整理者韩巍已经根据各种重要的《老子》传本,对北大简《老子》做了相当认真的整理工作,并且仔细分析了北大简《老子》与几个重要的早期传本之间的关系,持论甚平,断语审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北大汉简《老子》的出土,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将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而且对于《老子》的形成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不揣浅陋,谈一点我们的浅见。  相似文献   

16.
《老子》首章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讨论的论作不胜枚举。但对《老子》首章的本义究竟如何解读,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本文试对《老子》首章的各句逐一讨论,并对其主旨作一辨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整理者韩巍先生已经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书末还附有《老子》九个重要版本的对比,极方便于读者。整理者根据内容和字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似乎略早一些,“《老子》的字体在这批竹书的各种文献中属于相对较早的一种,但仍然明显晚于银雀山汉简,估计其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①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老子上经”,下篇称“老子下经”,与帛书两本同中有异。帛书也分上下两篇,甲本无篇题,乙本的篇题是“德”和“道”。  相似文献   

18.
《老子》这部道家经典,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历代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至今仍传衍不息,对《老子》的解释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正如宋人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所言:“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老子》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楚简《老子》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儒道关系的认识与评价;老子哲学中“有”“无”的关系问题;关于今本《老子》的作者;如何认识楚简《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构成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