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荟萃     
庞井君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人性是人类思想史上古老而又常新、永远充满无穷魅力的话题。事实上 ,这个问题既不因每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思考 ,都在思考而使答案变得不言而喻 ,也不因其复杂繁难、缠绕不清而使思想家们望而却步。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人的存在本性 ,形成反映时代精神的人性论 ,并以此为根基构建各自的理论大厦。深入研究我们还发现 ,不但任何社会思想体系都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石 ,而且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制度的架构、机制的运行、文化的变迁、价值的选择和理想的建构等社会活动最深刻的根源和…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是人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其抽象性、思辨性和深邃性内蕴和呈现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以致无论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很难证实或证伪。因此,过去虽然有许多人涉猎过此研究领域,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哲学史上的老大难问题。在当下的中国,人已被提升到本的地位,以人为本已成为科学发展观和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追问和思考人和人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何以可能?--海德格尔论现代技术本质的形而上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其著名的转向之后 ,研究的主旨虽然仍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但是研究的落脚点却有了很大转变 ,即从前期通过对此在的生存问题的分析来研究存在的意义转向对存在本身的直接思考 ,人同存在的关系也由强调存在对人的依赖性转变到存在对人的决定性。在他的后期思想中 ,一切本质的东西都呈现出二重性的特征 :存在与显现、遮蔽与解蔽、思考与语言、大道与道说等。就存在本身而言 ,它不但是万物显现的根源 ,而且又命定的要显现为万物。人以及人的各种活动如哲学、技术、艺术、语言等既从存在的天命中得到根据 ,又是天命的具体展现。人…  相似文献   

4.
正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在员工培训班一开始,先问了十几个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老师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买吃的"等几个答案,甚至"上厕所"都替人家想到了。我对美国人的思考方式略有了解,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加一"绝对  相似文献   

5.
青春的心态     
二十一世纪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走进新时代的脚步声让我猛醒:用什么样的心态迎接新世纪?对待这个历久常新、却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我曾思考过千百遍,也曾多次努力找到准确的答案。不论人们走过哪个年龄段,都无法回避这可喜且充满竞争的现实,都要冷峻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  相似文献   

6.
怎样实现人的价值?这是青年们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了寻找一个最好的答案,选择一个最佳的途径,不少同志正在认真地思考、探索、争辩……。那么,最好的答案是什么呢?最佳的途径又是什么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不同中,我认为却有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客  相似文献   

7.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8.
现在满世界都在鼓吹发散思维,似乎只要人考虑问题时标 新立异、异想天开就可以很容易走向那个人人都垂涎的“成功”。然而,同样重要的收敛思 维却很少有人提起,因此有必要为这个长期被人误解的收敛思维“平反”一下。发散思维的确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开放性、多维性和变通性。通过发散的思维方式,能充分发挥人的 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层面,在无拘无束的思考中求实创新。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会从不同 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 法。许多成功起步时都需要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像…  相似文献   

9.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中两个富有特征的基本概念,“生存”和“存在”,最初是由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创造的。尼采的哲学思考始终围绕着“生存”的现象,克尔凯郭尔的思考活动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们二人的兴趣都首先而且几乎只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的。所以,他们的哲学不是一个以封闭方式包括人类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相反,其哲学活动的内在系统的基础完全在于将一切问题都概括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人是什么?”和人成为了什么。这样,二者的哲学都是在一种实验“心理学”的名义下的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价值观看作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的一种性状说明,那么,对于人本身存在的意义的性状说明,则是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人类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将人格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是人类自觉意识和自觉选择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追问"永恒"的存在,寻求永恒的真理。探索从人本身出发,到人所在的世界,真理既存在于人本身,也存在于人所在的世界。古代先哲们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到思考存在的意义,对于"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的探索,愈加深刻,愈加明晰。人不再只是"生存"的人类,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思想当中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舍千金     
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由舍和得构成的。该舍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答案。如果什么都不想舍,那么最终可能两手空空。舍,像锄草,为的是庄稼的丰收。星云大师说得更彻底:"舍,于人是慈悲,  相似文献   

14.
高欣  新望 《天风》2003,(2):27-27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说过:“微小的知识使人远离神,广博的知识使人亲近神。”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更说得好:“假如我否认神的存在,就等于亵渎我自己的知识。” 小时候,曾经和同伴们热烈谈论过有关生命的意义,茫茫尘世之中是否有真理的存在?对于真理、生命的意义,关于被压制着的美好……等等许多困挠人的问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有了结果。而且紧随着答案的出现,相信平安喜乐也会越来越多地伴随着我。  相似文献   

15.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你好!高二的我最近却为一个问题困扰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老师常讲活着要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可是贡献了又怎样?社会发展了又怎样?人最终不都是要死的么?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左思右想找不到答案,康先生,你能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上帝存在该如何?如果有善恶,我们该如何?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的?我们能使宇宙和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吗?这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其话题包括自由意志,宇宙的性质,生命的意义,指出,没有上帝,人们一样能够使生活充满爱、充满意义、充满乐趣。这本书也是对其时代的挑战:不论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独立思考宇宙人生等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辩证看信仰     
一、信仰的存在人们富裕起来后,就有了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了。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追求人的"终极关切"。从古希腊神殿中走下来的"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格言,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再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哲学与宗教,无不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范围内,医学的和行为的实验正在试图解开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吸引人的谜,即新生婴儿他在们刚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侯知道些什么,以及在生命的头一年里他们是怎样组织和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的答案是:幼小婴儿所知道的比大多数人通常认为的要多得多,这个答案正在反复地以新的方式被证实着。他们看得更多,听得的更多懂得的更多,而且他们按着被安排的程序同任何照顾他们的成年人都交朋友.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向孩子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现代的哲学思潮,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电影与存在主义结合之后,电影从此拥有了表达思考与痛苦的哲学功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少年派的奇幻的海上历险经历,通过对男主角的心路历程的描述,探讨了人的存在的问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9)
<正>基督教读经的传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开教以来一直保持的传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类对宗教的态度从上帝转移到人自己;而信仰的标准也从圣经、教会传承转移到感官和人自己。人的感观能否成为解释圣经、诠释衡量真理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思考下,我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