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图洛书解     
一、图、书名辨自宋代以来,五十五数图(或称十数图)定为河图,四十五数图(或称九数图)定为洛书.但既都为点、线相连构成的图象,称“图”可以,怎么能称“书”呢?“图”是形象,而“书”应是文字.汉字本是象形文字,起源于物体形象,东汉许慎即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序》)可见是“图形”在先,而“文书”在后.若以朱熹的  相似文献   

2.
《周易》与内丹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将《易》、黄老、炉火(炼丹)三者并列,没有讲《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储华谷说:“黄老之学出于大易,炉火之说据于黄老,三者同出于《易》。”他第一次肯定炼丹源之于《易》。《文昌化书》说得更为明白:“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在这里,作者以阴阳的体、化、用阐明了道、《易》、丹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周易》中的确有内丹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5.
<正>“俗”在宋代用来品评书风高低,宋人将书法与学养、胸次联系在一起,认为俗书是病,难以根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个朝代、每一代人对书风的理解与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对俗书的定义也不相同。在我们学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俗书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魏晋风度,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风格。一提到“俗”,我们会想到与它相对的一个词“雅”。“俗”即为不雅,那何为“雅”?“雅”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杨倞注:“雅者,正也。”这是雅的最初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伪“三剑客”传奇》是一套丛书,共三本,分别是《两栖学者——何祚庥》, 《科海求真——郭正谊》, 《铁齿铜牙——司马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刚收到由该书执行主编祝永华女士送我的这套书时,仅看封面便不禁眼睛一亮:好一个“三剑客”!把这三位传奇人物一并作传,谓之“反伪‘三剑客’传奇”,不仅新颖、响亮,也是贴切之至。待读罢书中内容,更是感慨良多,因为该丛书不仅是三位“剑客”个人的传奇故事,还几乎就是近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上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同伪科学及各类迷信的一部斗争史。  相似文献   

7.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8.
寄庵荞麦面     
子安 《佛教文化》2018,(3):125-127
说到荞麦面,也是关中地区特色饮食之一。不过不称荞麦面,而称荞面饸饹。饸饹,古代称河漏或河捞,出处说法不一,似乎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饮食。王祯《农书》“荞麦”条记载说:“北方多种,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  相似文献   

9.
罗佳 《美与时代》2016,(10):128-130
米芾(公元1051-1107年),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其沉着痛快的代表性力作《蜀素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影响。在"尚意"书风思潮为主导的宋代书坛下,米芾以其独特的个性抒发着其书学主张,从而成为宋四家中最具特色的书家。从其生平力作《蜀素帖》的艺术风格、笔墨态势、美学价值和米字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主要赏析以期让人们更深入了解米氏书风。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是重大的艺术变革期,乾嘉学派推动的碑学运动,使书坛出现了帖学和碑学并驾齐驱的局面。本文试以《海日楼题跋》为出发点,谈一谈沈曾植在碑学大盛的环境下对帖学观念的坚守。一、沈曾植“扬帖”的书学观清代碑学大兴,先有王时敏、朱彝尊、邓石如等从北碑中汲取营养,然后阮元《南北书派论》的发表从书法史上动摇了帖学的正统地位,并鲜明提出了“尊碑抑帖”的观点,继而包世臣、  相似文献   

11.
今日晨更,读《帖撒罗尼迦前书》1章,受到好些感动。这个感动又感动我试笔,写这一篇短短的文字。 保罗说:“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帖前1:5) 我真羡慕保罗和他的同工能够毫无愧色地  相似文献   

12.
打开矛盾《子夜》,就会看到一位封建遗老整日捧着本书念诵不已,到死也不放手,这就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 《感应篇》的作者至今是个疑案。《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认定李昌龄是作者。《道藏》太清部有《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然称:“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意即李昌龄只是传《太上感应篇》者,并非作者。这就和《宋志》有了出入。《续百川学海》录有“《乐善录》一卷,(宋)李昌龄撰。”看来这位和《感应篇》有关的李昌龄还著有其它类似的劝善书。但宋代叫李昌龄的有几个,到底哪个是作者,各说不一。清代给  相似文献   

13.
从《考工记》的色彩观看"五色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先 《美与时代》2006,(12):55-57
我国三千年前的《考工记》中说:“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它提出了五行色彩学原色同方位观念的联系;同时指出了“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范。最终落实在,无论是服饰上、绘画上,还是社会各领域的用色规范上,都要以“五采备谓之绣”。本文就试图探讨《考工记》的色彩观是如何将五行色彩学界定为华夏民族“五色审美观”的最高标准的。  相似文献   

14.
《书谱》为唐代孙中庭所著,不仅是一本书法名帖,也是书法理论的上乘之作,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大家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文章对《书谱》中表现的书法性质以及艺术价值和书法包容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分析了《书谱》中体现出来的书学思想,阐释书中展现出来的辩证观,揭示出《书谱》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6,(3)
“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出《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佛在经中开示十六种观法,教行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也称《十六观经》。善导大师曾对此经作疏四卷,称《四帖疏》。大师在经疏中把全经义理开为“定善”、“散善”二义: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这就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  相似文献   

16.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定慧寺的描述。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道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记录中国佛教禅宗源流历史的古代文献《传灯录》称其为历代祖庭,素有“教下”传统。唐代,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雅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月宣德年间,觉初和尚发心重建,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18.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乾—履)刘大钧三三键(乾),元享(亨),利贞。今本《乾》卦之乾,帛本皆作“键”。键,《说文》:“键,铉也。铉,所以举鼎也。”引申为关键,《礼记·月令》:“修键闭。”郑注:“键,牡,闭,牝也。”孔疏:“凡锁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  相似文献   

19.
杨东川 《天风》2005,(7):42-43
以斯帖记、路得记及约拿书是旧约中脍炙人口的三部传记,惟后者列入了先知书中。本书是希伯来文圣经中第三部分——“著作”(Ketubim,又称“书卷”或“圣卷”)——的经卷之一。在“著作”中,以斯帖记又属“五小卷”(Megilloth, 音译:“弥基录”,意即卷轴)之一,其他四小卷是路得记、雅歌、传道书和耶利米哀歌。五卷书分别与希伯来人的五个节期有关: 雅歌——逾越节(庆祝出埃及)。路得记——五旬节(庆祝小麦丰收)。传道书——住棚节(庆祝葡萄丰收)。耶利米哀歌——亚毕月九日(纪念耶路撒冷在公元前587 年失陷)。以斯帖记——普珥节(纪念全民蒙拯救)。  相似文献   

20.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直以为,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所谓“六艺”,就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六经”称谓至迟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六艺”称谓却只是在《吕氏春秋》中才偶尔使用,流行起来更是在汉初以后。随着“六艺”称谓的流行,汉初儒者开始以“六艺”称“六经”。汉儒将先秦“六经”改称为“六艺”,并非出于学科规范考虑,而是服务于其变“经”为“艺”、变“学”为“术”的学术转向。而这一转向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汉初儒者有争取立儒学为国家惟一官方哲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