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蹈演员的气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气质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是每个人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把气质理解为风格、气度、风度。风格,是某一事物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气度,是人的气魄和表现出来的度量;风度,是美好的举止姿态。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核心就是一个“美”字,是感觉上的美。通常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美感的往往是相貌、形体、  相似文献   

2.
人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效率的差异,它主要指能力问题,另一是活动风格的差异,它主要涉及气质和性格的问题.前者我们已有专文论述,后者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3.
高亮 《美与时代》2003,(8):46-47
平面设计中的形式语言是作用在人们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是借助画面中的形状、色彩、光线、文字、空间等视觉元素,以一定的视觉程序经过特有的表现与组合,达到与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一种信息语言形式。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形象,而且是通过视觉的形式语言传达一种信息思想,一种思维观念,它涵盖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时尚的追求,反映的是当代文化的气质。随着同类作品的增多及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致使设计师要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以一种新锐的设计理念与全新的形式语言来解释生活,传递信息。准确地讲:“形状”和“形式”这两个词在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在道教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说法,道教所讲的“人道”包括身心健康、社会义务、道德境界等内涵。从根本点来说,“修人道”的核心理念即“人格完善”。那么,道教人格完善思想的基本模式及其现实价值何在?这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估。一、道教人格完善的伦理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思想传述模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学上,“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有的人却总是安静沉稳;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显得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绪总是那么细腻深刻。人与人在这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气质的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幼儿气质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幼儿气质发展初探一、研究目的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并由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的进行。气质通过影响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  相似文献   

7.
这样幽默     
幽默,人人喜欢,因为它会给人带来欢乐与幸福;幽默,人人向往,因为它能使人气质非凡、魅力独具.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与幽默结缘,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幽默.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幽默是人类思维的特殊形态,它“用聪慧与巧智使客观内容达到充分的主观表现.”(黑格尔语)只有了解幽默的思维特征,才能窥视到幽默的内在奥秘;只有掌握幽默思维的“三性”,才能与幽默结伴同行,共享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分析了船山哲学中“气”“质”的关系与“气质之性”的意义。论文指出 ,船山反对使用“性在气质中”的讲法 ,而始终主张的是“气质中之性”的提法。“性在气质中”和“气质中之性”的区别 ,在一定意义上正如“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区别一样。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船山与朱子理气观念上的最基本的分别 ,这也是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共识 ,体现了在经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哲学家走向这种气质之性的人性一元论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认知的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思维发展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而推理又是重要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推理形式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表现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是统一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大气大成     
人格魅力中有一种成分叫大气。大气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通过言谈话语,举手投足,穿着打扮透露出来的内心世界、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种人类值得赞美的优秀品格,常言道——读大家之书,做大气之人。  相似文献   

12.
道德圈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二次大战结束之际,仿佛是给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做结论一样,维尔纳茨基提出了智力圈概念。在这位学者死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详述了这一理论的各项内容。维尔纳茨基写道:“科学思维强有力地改变着自然界。这一点在地壳化学元素史和生物圈结构中表现得似乎比任何地方都明显。生物圈是在整个地质时代进程中形成并通过其自身平衡而确立起来的。生物圈在人类科学思维的压力下,开始发生剧烈而又深刻的变化……显然,人的科学思维过程的这个方面是一种自然现象……”“科学思维作为生命存在物的一种表现,它实际上是不会停止运动的,它既然已在生物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古代的思想家们对这一理念多有阐发,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深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观念与生活中。《道德经》对和谐的阐发别开生面,处处流露着道家独有的精神气质。它的和谐思想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冲气之和”、“音声之和”、“六亲之和”、“赤子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总是以“群”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1)人的社会活动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活动巾总是构成表现为“高、低层次”且又相互作用的多种社会规律;(2)人的社会活动是分化性的,即在不断地拓宽或开辟新的人类活动领域,而每开辟一个“新大陆”,达到一个新层次,树立一个新目标,运用一种新手段,就往往会焕发出某种新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为某种新的社会活动规律,构成为社会规  相似文献   

16.
远与近:侈移中国精神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7,(1):13-32
中国人内心的举止习惯,属于精神风俗,也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巫”、“血亲”、“懒散”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人内心活动中“近”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类型,进而对学界长期以来固执地以西方知识论类型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思想史,做一种纠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8.
颜元在反思理学中建构了自己的哲学。由于认定理学的错误是虚、空,他提出了“以实药其空”的根治药方。这使颜元对实情有独钟,以实药空也因而成为其思想一以贯之的主线:在人性领域,宣布天命之性是虚,将气质之性实化为人之形体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将善实化,突出理气的善恶一致性,肯定气质即善,反驳气质有恶的说法。在实践领域,强调习行是实,主张气质之性通过习行得以发挥和满足;倡导践履,渴望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之人;将知实化,强调在行中通过格物而致知。在价值领域,强调人的活动带有功利目的,将行实化;在道义与功利的统一中为道德注入功利内涵,进一步将道义实化。颜元对理学的认定和矫正具有积极意义,却陷入了另一种极端。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伤性分离是具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人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它包括记忆缺失、幻听、人格解体等,它主要表现在分离性障碍中,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常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该文阐释了创伤性心理、创伤性分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加工假设与警戒-回避假说等。其中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取向,采用EMDR技术,侧重于研究创伤性分离对人格结构产生的影响;而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以及警戒-回避假说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创伤性分离的症状与记忆。通过对几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后三种认知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否存在回避警戒”,二“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三“是否存在回避记忆”,而关于这几方面问题发生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0.
苏联“活动理论”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四十年代,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和维果斯基在寻求突破长期统治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的同时,在活动范畴中找到了解释人的心理结构的钥匙。他们指出,“心理不仅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的”,①从而揭示了人的心理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规律。此后,“活动”成了心理学研究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范畴。然而,在以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活动范畴一直没有引起苏联哲学家的注意。当时苏联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六十年代末,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把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到苏联哲学界面前。这首先是人的本质问题、人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