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986)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专程前来上海参加纪念活动的客人中有日本中山寺的住持、八十二岁高龄的杉本勇乘法师。当他下机受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热诚欢迎时,激动不已。杉本法师是在一九三三年于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的,几年的交往中,对鲁迅的学识和为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文章犀利,而且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一次,他送给海婴一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平生的著述非常丰富。他对艺术、科学、宗教、哲学、法律和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发表过许多极为深刻的见解。尽管鲁迅缺少长篇大套的哲学专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鲁迅遗留的思想宝藏中,到处有哲学的闪光。特别是当他进入无产阶级营垒以后,他是自觉地并且非常认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而,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杂文中,表现出他越来越熟练地运用了这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佛经根本学说是引导人们厌世遁世,鲁迅从1908年到1918年十年间广读佛经,因而他这一时期思想是消沉的。其实,佛学思想在鲁迅早期精神人格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鲁迅思考的许多人生根本问题正是从佛学中觅得答案的。佛经给予鲁迅的影响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鲁迅读佛经是精神性对有  相似文献   

4.
何欣 《天风》2005,(6):44-45
五月,正值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海峡两岸激荡着和平的热情。此次记者随上海VMCA访问团参加台南YMCA50周年庆典活动,并在第一时间,与台湾教会的弟兄姊妹,分享和见证了两岸关系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现为台湾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室顾问的欧阳家立弟兄,在台湾完成了读书、事业成长之路,由于与内地商贸的原因,他对两岸共生共荣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近年,他常往返于两岸之间,在今年年初金陵协和神学院江宁新院的奠基典礼上,他专程赴宁代表公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急才"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来了。有一次,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鲁迅被授课塾师出的题目难住了。老师出了三个字的上联"独角兽",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便有两三个信口应对了,老师摇摇头,不满意。接着,有个学生答"两头蛇",老师说:"勉强合格。"鲁迅在座位上也仔细地想,当他的目光与老师期待的目光相遇时,他心里一下子就急了,恨不得立刻找到一个好答案,可就是想不出来。老师扫视了一下学生们,似乎有点失  相似文献   

6.
“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鲁迅能够长期战斗,在我看来有一个奥秘:就是他懂得怎么休闲,他懂得怎么放松,他的战斗不是逞一夫之勇的那种蛮干。  相似文献   

7.
一竹内好在他的名著《鲁迅》里提出一种理解鲁迅的方法——实质上也是一种诠释思想人物的基本方法——亦即不是后设性地通过鲁迅有形的思想表达来追溯地解释他的思想形成,而是能够深入于鲁迅将形未形的思想展开过程,去探究那种促使鲁迅成为鲁迅的思想原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从"有迹可寻"的思想言说,深入到其"所以迹"的原理内部的诠释方法,其所诠释的对象,实质上已经从作为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五四” 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以“韧” 的态度在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进行着“科学与民主” 的“呐喊”。本文主要就鲁迅在报刊上发表的杂文,在高举科学大旗、反对迷信邪教方面,进行一些专题研究。 鲁迅原来是学自然科学中的矿业的,后来留日学的是医学,对生物学也深有研究,他解剖过人体,坚信人死后没有灵魂。回国后,他从事文学工作,对中国古代、现代的社会进行对比,尤其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刻的独到的解剖,就像解剖学那样地解剖。他坚持科学的信念愈加坚定,与迷信邪教的斗争也愈加激烈。  相似文献   

9.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 ,鲁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 ,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 ,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 ,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1.
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哭屋》,借一个旧式读书人追求、失败、悬梁自尽的悲剧故事抒发一种亘古的寂寞之情,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心路历程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与鲁迅从社会角度分析不同,它着笔于读书人“立人”、“立志”与“立名”的内在情感书写。从主人公的“哭声”到“我”的共鸣,从传说到现实,“哭声”贯穿始终,寂寞之情渗透全文,超越时代,这是继鲁迅的寂寞悲凉之后对读书人寂寞情结的另种书写。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中秋节期间,我在浙江天台山参加一个佛教学术会议。会上有人告诉我,台湾的高仰崇先生也要来参会。我对高先生过去只是闻听其名,不见其人,但对他所作的一些与佛教文化的事情听说过不少,知道他在台湾创办了一个南海杂志社,主编发行《南海》杂志。我尤其惊奇的是大陆的许多学者与他相熟,很多人在我面前提到过他,所以我也想见见这位大名鼎鼎的高先生,但是并不是想攀高枝,只是觉得既然很多人都认识,看来高先生必有很好的人缘,于是更增添了我对他的好奇感,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明月高悬的中秋之夜,高先生如约而来。在天台宾馆我与…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挤时间工作,正像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世上也有另一种"挤",如陈道明。他与鲁迅所说的"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不同,他是以"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  相似文献   

14.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佛缘     
鲁迅(公元1881-1936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一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对于佛教,鲁迅也有很深的研究,他不仅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且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在他的思想中,有一种在其社会政治思想所制约下的,由其哲学思想所指导的比较完整的伦理观。 一、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尝试着从唯物史观出发去认识道德问题。从利益分配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是忘年交。1923年,魏建功22岁,是北大学生。有一次,他在话剧《黑暗之势力》中扮演女角。当时,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正在中国访问并住在鲁迅家,他观看了魏建功的话剧后,写了一篇剧评,由鲁迅翻译后发表。在这篇剧评中,爱罗先珂尖锐批评演员以学优  相似文献   

18.
鲁迅深刻独到,意义深远的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他的翻译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文章对鲁迅翻译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鲁迅翻译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对重译和复译的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鲁迅之所以受到人民大众和各界人士的景仰,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思想深刻、人格崇高。鲁迅是近代中国的圣人,千古人伦的师表。鲁迅逝世的时候,他身上覆盖的旗子上大书“民族魂”三个大字,言简意赅指明鲁迅全面继承和改造了中华民族历久相传的精神文明,并将它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下面我们拟依次考察鲁迅如何处理父子、兄弟、夫妇、师生、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并试图通过具体个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伦理思想,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他对旧道德的批判,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是与时代思期和他自己的世界观的发展一同发展的。在辛亥革命前,鲁迅留日时期,就把“立人”作为救国之“首”(《坟·文化偏至论》),认改变“国民精神”为救国“第一要著”(《呐喊·自序》)。“国民性”问题成为当时的爱国先进之士共同关心、讨论的重要课题,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更是执着不放。他在探索改造中国人的精神问题时,十分留意于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中国社会实际和历史传统的观察分析。同时,也很留心外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精神状态的评论。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鲁迅认为当时中国“国民性”的最大劣根性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卑怯”(《华盖集·通讯》),也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