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庸》一解曾孝传“中庸”之道,众说不一,由来已久。《中庸》朱熹注中引用“子程子曰,子思恐其久而差矣,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今人对“中庸”的理解与子思的原意是否一致,值得深入探讨。看来子思“恐其久而差矣”之忧,不无道理。山西师大学报有一篇文章说“‘...  相似文献   

2.
《中庸》作者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庸》作于汉代,因此作者不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子思。除了继续前辈学者的工作,从《中庸》的一些提法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确定其写作年代外,作者还着重孟子、荀子与子思的关系。他指出,孟子师事子思,荀子批评子思,但二人都未提《中庸》,也未褒扬或批评《中庸》内容。《孟子》与《中庸》都谈到“中”、“诚”、“仁者人也”,但据其思想内容看,是《中庸》抄袭并发展《孟子》而不是相反。作者还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作《中庸》”一语,不是司马迁所说,而是后人所增窜。  相似文献   

3.
《五行》、《中庸》皆为子思所作。对于《中庸》,司马迁明确指出:“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这种看法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如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假作之。”  相似文献   

4.
《中庸》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自司马迁、郑玄以至程、朱等皆以此文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代的崔述却认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姒为子思也。”(《洙泗考信录余录》)其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庸》一文中“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辞小异。论者谓此子思传之孟子者。如果是子思传于孟子者,文中应有“子思日”字样,但文中却未有。孟子凡述孔子之言,必称“孔子曰”。如果此十六句确系引述子思之言,亦必称“子思曰”,不会将子思之言掠为已有。可见此十六句并非子思传之孟子者,实为以子思为宗的后学抄自孟子。故《中庸》一文应出此辈之手。今人对《中庸》的作者亦有争论。笔者姑以《中庸》为战国至秦汉  相似文献   

5.
《中庸》两篇说主张根据文体或者内容的不同,把《中庸》分为上下两篇。此说由来已久,历来不乏支持者。湖北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之后,《中庸》两篇说得到进一步阐扬。其实,《中庸》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的论据并不充分:其一,《中庸说》仅是《中庸》的解诂,而非《中庸》本身;其二,引用体与议论体的划分存在模糊性,无法确切分割;其三,"中庸"与"诚"两个主题就内涵而言是相互涵摄、相互构成的内在一体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中庸》的天人合一体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李琪慧 《现代哲学》2022,(2):147-152
郑玄的《中庸注》具有明显的文本整体意识,具有与朱熹《中庸章句》不同的分章结构,并对《中庸》主旨有独到理解。郑玄认为《中庸》的主旨是彰显“孔子之德”,孔子作为一个有德无位的圣人,承担着作经、制法的天赋使命。“孔子之德”包含三层含义,即“君德”“隐德”“前知之德”,合而言之,就是郑玄所理解的“孔子之中庸”。依据《中庸注》的理解,“孔子之德”主要凸显于《中庸》末章,但在全篇的文本中也存在前后对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8.
管仲观的变迁对《管子》的一个看法《管子》的经济思想关于《管子沙成书的几个看法《管子》的“心术”篇和“内业”篇《管子》“轻重”篇沦《管子》“九败”篇臆解《管子》“幼官”篇考论《管子》“轻重”篇《管子》书中的“人性论”研究论《管子》“弟子职”篇—古代专制体制和 社会各集团的关系的研究《周礼》的泉府和《管子》的轻重敛散法《管子》“轻重”篇考管子 小林升 《历史学研究》4卷6期1935 小林升 《东洋思想研究》2 1938 穗积文雄 《经济论丛》52卷4一号1941 木村英一 《支那学卷》10特号1942 武内义雄 《支那学卷》10特号1942…  相似文献   

9.
《正统道藏》系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十年工竣,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梵夹装,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据《大明道藏经目录》卷之四太玄部竟字号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云:“郭噗传。”可知所收《山海经》十卷,实以残存十六卷(原本十八卷)重新分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苏轼《论语说》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不只是文学大家,而且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刻研究。苏洵参与编撰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苏轼撰《易传》九卷、《书传》二十卷、《论语说》五卷,苏辙撰《诗集传》十九卷、《春秋集解》十二卷、《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卷。明代焦竑很重视苏氏解经的成就,竭力搜求,编成《两苏经解》。有万历二十五年毕三才刻本和万历三十九年顾慥刻本,其间独缺苏轼《论语说》一种,甚感遗憾。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也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说:“今未见传本”,“其说亦不可复考”(《论语拾遗》条)。可见明清以来,书已失传。我发现宋、金以来的某些书里,尚保存有此书的佚文和有关论述,可见一斑。朱熹说:“东坡天资高明,其议论文词自有人不到处。如《论语说》亦煞有好处。”(《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苏轼也“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东坡续集·与滕达道书》)。不舍杯土,泰山得以成其高;不辞细流,黄河得以成其大。值此深入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之际,谨将苏轼有关《论语》的论述,钩稽排比,按《论语》篇次辑为一编,冀使苏轼《论语说》得以重见天日。虽不为完璧,而于百家争鸣中亦可窥见苏氏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心得。不当之处,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大学》《中庸》出于宋儒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但从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诸多不同。如《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由此造成了修养方式上的不同:《大学》重在"正心",《中庸》重在"尽性"。此外,二者虽然都讲"慎独",但其内涵也不相同:《大学》的"慎独"与"心"有关,并包含内心"诚意"和外在"独处"两个方面;而《中庸》的"慎独"仅包含内在之"性"一个方面。最后,二者的最终目标大为不同:《大学》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则要达至"与天地参"的理想目标,面对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过程,《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开历史的载籍,似乎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魏伯阳。不信,请看——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载:“《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参同契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载:“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参同契五相类》一卷”。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说:“真人魏伯阳者……不知师  相似文献   

14.
《中庸》成书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旧说献疑关于《中庸》成书问题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庸》乃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浪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以史记·孔子世家》)以后,郑玄、《孔丛子》、沈约、孔颖达、李翱、二程、未熹等皆述之。唐代以前,概无异议。这种观点为太史公所载,故其权威性和说服力不言而喻,但无法解决另外两种观点所提出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庸》晚出,非子思所作。首先提出疑问的,是来人欧阳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  相似文献   

15.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17.
《墨经》第六十一条: 《经上》:“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经说上》:“端:是无同也。” 这是对“端”的定义和解释。历来《墨经》研究者对这个定义和解释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下面四个问题: (1)“端”是几何学上的点,还是物体中不可分的质点?主张是几何学上的点的有钱宝琮、方孝博等;主张是物体中的质点的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墨辩》是指《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它们是后期墨家所写。 《墨辩》有完整的、深刻的逻辑思想,其中包含着卓越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李约瑟教授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