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们要完全     
阚保平 《天风》2002,(5):14-15
我们所读的经文里,耶稣是在谴责法利赛人,批评他们特别喜欢在人面前装模作样,好像自己多么敬虔、多么虔诚,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是罪恶。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一切的外表似乎都有了:祷告、圣经又熟、经常禁食,又不做这个又不做那个,但唯独内心没有;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像法利赛人一样;他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
唐艺 《管子学刊》2009,(4):55-60
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庄锡华 《学海》2002,1(3):151-156
爱与美是艺术的生命 ,它们在审美中实现了融合。爱与美都是一种受情感影响的心理感受 ,爱与美的最高境界都是受好感与钦佩支持的对对象的一种欣赏 ,爱与美都是人的自由感 ,爱与美必须超越占有拥有的粗陋感觉后方能产生 ,爱与美都是指向明确的感受 ,即有一定对象的感受 ,爱与美都是人的生命力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李玲 《美与时代》2014,(10):98-99
通过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艺术的本质,美是艺术存在的基础,一切事物首先必须使人感受到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不管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来说,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本人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双龙玉佩为例,从审美本质的三个方面来阐述艺术本质问题。文中还穿插了一些我的图形手绘稿,希望通过手绘的实践过程感受“美”。  相似文献   

5.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已成了人们衡量人之美的标准。然而众所周知,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因而这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同时,它又将身残志坚、残废军人和道德情操高尚,为祖国贡献过智慧才能而生理衰退的老年人排斥在美的人之外;也造成了一些健全人因长相不美,而埋怨爹妈生下我来就是丑陋的外表,我成不了美的人的想法;而另一些人又为没有钱来装饰自己的仪容,成不了美的人感  相似文献   

6.
林佳 《佛教文化》2013,(4):44-49
“除了专业教育外,还有一个人文的教育。科学与人文要平衡。科学是求真,人文与佛学是教人求善求美,是心灵之美,艺术之美。如果人生中真善美兼顾,将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7.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8.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是以教学心理规律为指导,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创造美,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注重仪表美、表现文字美,讲究语言美、展示板书美、挖掘音乐美,还要用好多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11.
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追寻自由精神,他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把自然视为最高的审美境界。“美”不是矫造的人工美,而是朴素、率真的自然而然。庄子自然的“大美”境界令人向往,给当代人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设计之美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而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的.它的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具有五种美的特征,即灵动美,意匠美,雅致美,材质美,工巧美.由手其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对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造型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4.
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一般会话.还要进到更高层次--欣赏英诗.英语诗歌是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艺术世界.欣赏英诗不仅要欣赏其音乐美、语言美等,更要欣赏其意境美,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中驰骋翱翔.  相似文献   

15.
“崇高之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崇高之美是审美对象的“大”,即体积、数量、结构、气势的大.崇高之美还表现在人的道德方面的高尚、庄严、伟大、悲壮等.崇高之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它能震撼人心,鼓舞斗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创作更多的彰显崇高之美的作品,以鼓舞人们走向崇高和理想.  相似文献   

16.
廖智睿 《美与时代》2014,(7):108-108
就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莱辛所说的“魅惑力”,以文学为媒介,将“魅惑力”和“美”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关系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美”。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间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通过建设而表现出来的美的魅力所在,具体而言有:图书馆造型表现出来的建筑美;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内部布局表现出来的环境美;图书馆馆藏表现出来的文献美;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图书馆以美的魅力召唤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