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因此,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基于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规范性问题出发,延续赖特、林奇等学者对极小主义的批评。在本文看来,“真”这一谓词具有规范性的含义,我们的信念常常以“真”作为自身的目标。然而以“真”作为信念的目标需要我们能够区分出“相信”与“相信为真”两种信念状态,但极小主义目前却还无法为这种区分提供一个可靠的说明。在这一意义上,极小主义并未提供一个优于传统符合论的真理论方案,其核心的理论主张也需要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4.
自由目标效应与样例效应对学生写作成绩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斌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5,28(5):1139-1143
“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是认知负荷理论为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资源限制而提出的两个重要的教学设计原则。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对不同写作水平学生写作成绩的影响。被试为406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结果表明,“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受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自由目标效应”对高水平写作者有促进作用,但会降低低水平写作者的成绩;“样例效应”对低水平写作者有促进作用,但对高水平写作者的写作成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日新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2006,12(2):148-154,175
对手的拦截运动的理论假设、速度伴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1)“速度伴随效应”的机制可能在于补偿反应延迟、维持必需的注视时间、对即时运动信息的利用或时间-准确性权衡;(2)手的拦截运动指标受目标运动方向、先前任务、练习、目标大小、运动表征和策略以及双眼线索等因素的影响;(3)对拦截运动的进一步研究可在统一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克服研究方法和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尹华站  张丽  李丹 《心理科学》2023,(2):491-499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7.
采用系列再生法探讨了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共包括2个实验。实验1通过8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实验2通过16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及听众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更容易传递内群体的积极刻板印象信息和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信息,群体关系不同则被试对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就不同。结论:不同效价的刻板印象信息其传递具有选择偏向,并且这种选择偏向会随着沟通者、靶子及听众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胡路明  苏晶  魏柳青  张学民 《心理学报》2018,50(11):1235-1248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信息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 具体为考察多目标追踪中是否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 以及不同类型表面特征(颜色和形状)对这一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多目标追踪中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 并且这一分组效应是自动化的。实验2和实验3分别在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组合条件下考察了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的稳定性, 结果都表明不同表面特征的组合不会干扰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的形成, 但其效应量都因表面特征的出现而缩减。整体而言, 多目标追踪中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自动化分组效应, 并且这一效应是格式塔法则中共同命运律的具体表现, 能稳定存在于不同表面特征组合之间。  相似文献   

9.
前摄干扰(PI)对工作记忆有决定性影响.注意加工理论认为处于工作记忆“注意焦点”的信息不受PI影响,偏向-竞争理论则提出个体对熟悉信息和情景信息代码做出权重评估,解决工作记忆PI效应.研究者从工作记忆编码和提取加工的PI效应、内容相关和情景相关的PI效应、PI消除的脑成像特征等角度进行了验证,多数结果支持偏向-竞争理论.未来研究应使用脑成像技术探讨PI效应与工作记忆子系统、子功能之间的关系等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一位穆斯林女学者在一场以伊斯兰妇女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之后,开始回答听众的提问。一个听众拿着长长的头巾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戴头巾?”她的回答很直接却又打动人心:“因为我相信安拉要求我戴。”这样的一个不加丝毫辩解的回答曾被认为是过时的,但它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吃惊。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智非凡,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1.
情绪的跨文化识别的研究已经超越普遍性和差异性之争, 一致认为跨文化普遍性与差异性并存。新近研究表明, 关于情绪识别中存在一种群内优势效应, 即人们在判断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面部情绪时, 其准确性要高于判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面部情绪的准确性。情绪的方言理论可以解释群内优势效应。群内优势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争议,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研究方法的完善, 进一步考察群内优势效应在个体人格特征或情绪维度上的差异以及多种识别线索的群内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宋璐  张琪涵  章鹏  杨宇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9,(4):1004-1009
具身视角下,姿势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梳理了广受关注的“直立”和“蜷曲”、“扩张”和“收缩”、“水平”和“垂直”等姿势的效应研究成果,并对神经肌肉反馈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姿势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在实验范式、姿势控制、效应稳定性以及深层机制探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未来方向,认为姿势效应的神经机制、时程变化、个体差异及姿势的心理调节功能等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亚词汇加工是词汇识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考察了早期ERP成分P200如何受到汉字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的影响。在ERP实验中,被试对顺序呈现的启动字和目标字对进行语义判断。实验中“启动字-目标字”字对共享一个共同的可发音或不可发音的部件(如“吹-砍”、“扬-场”)。对目标字的P200效应分析显示:与部件不发音的目标字相比,部件可发音的目标字所诱发的P200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的ERP效应表明P200对汉字识别中亚词汇部件的语音加工非常敏感,其效应变化受到亚词汇语音的单独调节,同时也表明在汉字识别的早期阶段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就已被激活并在汉字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effects of explicit instructions to“be creative”),是指在创造力测验或实验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有创造性”(be creative)的指导语,能够促进被试的创造性表现的现象。该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最大化表现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语中对“创造性”作出解释、创造性任务的类型以及被试特征,都会影响“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的产生。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发生的机制,从设置创造性目标、根据任务特征施加精细指导、结合学生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16.
语言偏向是指因交流目标所属社会范畴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使用差异。目前对语言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群际偏向(LIB)、语言期望偏向(LEB)以及否定偏向(NB)。对语言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语言偏向受到沟通者的认知与刻板印象、情绪、人格特质、群体认同、沟通目标、沟通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拓展语言偏向的心理机制、类型与应用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开展汉语本土化研究是语言偏向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18.
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重鸣  梁立 《心理学报》1998,31(4):394-400
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焦点。该研究利用计算机联网模拟团队分布式动态风险决策任务,从三个方面(过去绩效,启动资金和目标设置)研究决策者在动态条件下风险偏好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目标设置”因素框架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启动资金”因素对个体和团队有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敏感性同样适用于解释动态情境下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到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大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比较直接影响人类的自我评价,对其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社会比较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相关研究;并从关注自我、关注比较目标和关注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对社会比较效应产生调节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最后,从一种整合和信息的视角,阐述了产生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心理机制——选择性通达(SA)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