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炳国 《天风》2012,(5):13-15
今天选读《以赛亚书》6章8节,上帝问:"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上帝在呼召,有没有人肯被上帝差遣,但是要有人回应。当时有一个人叫以赛亚,他就回应了,他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这段圣经,我总结以赛亚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眼有所见",他看到了异象,看到了自己是个不洁净的人,生活在不洁净的人中,看见自己在圣洁的神面前站立不住。在绝望中,神洁净了他。第二句话是"耳有所闻",  相似文献   

2.
以感谢为祭     
梁明 《天风》2005,(5):35-35
献祭是以色列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在哪里或处境如何,以色列人的生活都不可以没有献祭。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对于献祭的要求十分严格,并且对祭物、仪式和执行献祭的人都有所规定,但从  相似文献   

3.
《天风》1998,(7)
经文:出埃及记19:5b—6 全世界都属于我,但只有你是我的选民,是神圣的国民,是侍奉我的祭司。 服从上主,守他的约,第三个福气(也许可以称之为特权)是侍奉我的祭司。 也许我们要从祭司谈起,谁是祭司?顾名思义,祭司的责任是献祭;但是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圣殿,献祭的责任也因之消失了。献祭是祭司代表人民向上帝祈求的一种方法。献  相似文献   

4.
赵宇 《天风》2001,(11):1
每一个信主的人都是从一开始的“不信到后来的“相信”,这个过程或许会有长有短、有先有后,这也正是我们传福音的意义所在。认识福音需要一个过程,上帝在人里面的启示也是一个渐进启示的过程,有时候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有时要经历许多次,有时还要断继续续。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上帝晓渝挪亚”、“上帝晓谕摩西”、“耶  相似文献   

5.
李兰成 《天风》2004,(10):36-37
上帝也把他的善放在宇宙里叫人类从中得到教育,看到上帝是全善的。圣经把善和许多的美德联系在一起,比如"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诗100:5)。把良善、慈爱、信实联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活祭     
余江 《天风》1999,(10)
经文:罗12:1 旧约中有平安祭、赎罪祭和赎愆祭等。这些祭都是指向和预表耶稣的献祭,他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身体为全人类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十字架上的大祭,结束了有史以来以流血方式向上帝献祭。从此,人们再也用不着杀牛杀羊为自己赎罪,我们只靠着耶稣基督永恒的大祭,罪孽得到赦免。 一、献祭的仪式不再存在,献祭的精神仍将延续。 使徒彼得提醒我们:“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为圣洁的祭司,藉着耶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6,(3)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一直强调的,圣经是基督徒信仰"规范中的规范",也是神学思考的"法度"。毋庸置疑,圣经作为上帝的道,是永活的,它应该并且能够向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信仰群体提供时代的信息、属灵的亮光及灵命的食粮。但圣经如何向我们说话,就涉及到一个解释圣经的问题。也就是说,圣经中所记载的上帝的话,需要解开,才能发出亮光(参诗119:130)。圣经是我们信仰  相似文献   

8.
北京有位网络作家,叫老酷.他曾经致力于批判基督教信仰,代表作《蛮横的甲方——重读<旧约全书>》.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与人立约,因此上帝就是甲方.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置疑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是一位残暴的、蛮横的上帝.这篇文章不仅被收入他的批评、杂文合集《林中响箭》,还很快被方舟子放在批判基督教的专辑里面.  相似文献   

9.
<正>第二,加尔文从圣灵的描述来证明圣灵的神性说到圣灵神性的直接证据,加尔文说,《圣经》在论到圣灵时毫不犹豫地用"上帝"这称号称呼他。保罗之所以说我们是上帝的殿,是根据圣灵居住在我们里面(林前3:16-17,6:19;林后6:16)。"我们不要轻看这事实,上帝在《旧约》中多次预言信徒将作他的殿,而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就是这预言的应验"。奥古斯丁清楚地论到:"假设上帝吩咐我们用  相似文献   

10.
降生成人的圣子耶稣对圣母玛利亚怀有无比的尊重和衷心的热爱,这是毫无疑问的,值得我们去效法,但从圣经中,我们又发现主耶稣对其母亲的亲情,有时竟深藏不露,使人一时难于领悟。一、在耶路撒冷圣殿中 圣路加告诉我们,当耶稣十二岁时,按惯例随父母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他回去时,耶稣仍留在圣殿中。“过了三天,才在圣殿里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经师中,聆听他们,也询问他们,凡听见他的人,对他的智慧和对答,都惊奇不止。他们一看见他,便大为惊异,他的母亲就向他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春!你的父亲和我,一直在痛苦的找…  相似文献   

11.
读者信箱     
残疾人可否作传道? 艾洁:您好!主内平安。 来信请问您一件事,圣经利未记21章16—24节,说到残疾人不能到神面前献祭,特别在17节说:“世世代代的后裔,凡有残疾的,都不可近前来献他神的食物。”对照这段经文,我们曾把一个腿脚有疾,走路困难的青年人,来培养他作传  相似文献   

12.
林文恩 《天风》2006,(5):28-32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不仅意识到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上帝国的权能要在历史中彰显,上帝要藉着他把上帝的国带给人,把上帝的救赎带给那些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同时也藉着耶稣所开展的事工,使人现在就可以经历将来上帝国的权能,耶稣也呼召众人预备迎接即将来临的上帝国。耶稣也自觉到他是弥赛亚,他的使命就是为了拯救罪人而受苦和受死,他要藉着死亡来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耶稣的受死是他自愿的,是做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好工作;同时也具有献祭的、赎罪的、和末世意义的性质。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受死是完成他弥赛亚使命最基本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海洁 《天风》2013,(5):48-48
《撒母耳记上》15章,上帝吩咐扫罗击打犯罪的亚玛力人,将他们灭绝净尽。扫罗从命击败亚玛力人,但他没有按照上帝的命令,把他们灭绝。他因惧怕百姓而听从他们的话,急于掳掠亚玛力人的财物。撒母耳质问扫罗的时候,扫罗说,百姓在当灭的物中取了最好的要向上帝献祭。撒母耳说,上帝喜悦献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扫罗在这件事情上违背命令的原因,照他的理由是百姓要献祭,要把最好的献给上帝。真正的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内心对上帝缺乏敬畏,貌视神的吩咐。具体分析,扫罗的症结有几点:第一,缺乏清廉。作为一个王,权力越大意味着在财物管理上的责任也越大,扫罗的权力带给他贪恋财物以权谋私的便利。  相似文献   

14.
<正>孝道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圣经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圣经教义的始终。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之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圣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  相似文献   

15.
陈旭红 《天风》2012,(2):56-57
我出生书香门第,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从小接触的就是书籍,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早,在我4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父亲送我最早的一本读物书名是《幼苗》,学前已经看过很多中外名著,在一些世界名著里经常看到描写书中人物:手捧圣经祷告:"愿上帝保佑我"、"求主赦免我的罪"这样的字句,我很新奇;什么是圣经,什么是教堂?那时特别渴望得到一本圣经,由于那个年代的禁锢,儿时的愿望一直到我1991年调到保定来工作才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世峥 《天风》2013,2(2):54-55
荣入圣城之后,耶稣径直“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由于“天色已晚,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这一次短暂的巡视中,耶稣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次日清早便再次来到“圣殿”。此番进殿,他所看到的情景与头一天相似:牛羊鸽子的嘶鸣声此起彼伏,银钱贩子的叫卖声接连不断。上帝的殿宇怎么成了这般模样?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耶稣“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圣殿”里做买卖的事情已经不是。天两天,所以普通民众早已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  相似文献   

17.
慕恩 《天风》2007,(12):48
众所周知,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热爱文学的人,大多数都阅读过圣经,若要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也需要阅读圣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正如整个大海都是盐一样,整本圣经都是诗。”可见,一个人若从小就能了解圣经的内容,那的确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作为一名基督徒更应对圣经爱不释手,因为它不仅包罗万象,更是上帝默示和教导人类的话语。  相似文献   

18.
夏新穗 《天风》2001,(5):20
天风2000年12期发表了丁晓玲同工怎样看待人性的“善与恶”一文,丁文认为人有神的形象,有高贵的人格尊严和人性的美善,但这决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肯谦卑,追求真理,渴慕生命之道,神的形象必然深映在他(她)的生命之中。如果品格和为人与此相反,那就玷污了人的尊严,孔子也说过,言而无信,可以称他为人吗?近来,河南的夏新穗同工对丁文有异议,认为丁文在引用圣经和解释圣经时,有不妥之处,夏新穗愿意在主里面,凭爱心说诚实话,与丁晓玲和《天风》的读者共同学习和探讨圣经真理。我们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从来不是定于一尊的,各人可以照着在上帝面前的领受,以智慧和诚实发表见解。本刊编辑部欢迎各地读者对此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9.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们基督徒很关心人们信不信上帝和基督。如果对方信上帝和基督,我们就认他或她为“自己人”,否则他或她就不是“自己人”。至于一个人信的是怎样一位上帝,怎样一位基督,我们就不大问了。 但是只要我们细读《圣经》,我们就知道,《圣经》里有很多经文要帮助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