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的瑜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瑜伽在印度已经流传数千年,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结晶。瑜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五千年来,它一直是体现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多次变迁,瑜伽一直充满活力。瑜伽的出现和发展,一直与印度的生活方式和哲学密切相连。然而从实质上讲,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从不要求任何信仰系统接受它。瑜伽不是一种宗教;它是基于一些心理行为的生活哲学,它的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以使得个体和宇宙之间完全和谐。它是一种超世俗的探求,是出于真诚期望对生活及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现象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禅,是一门高深的思维科学;在印度既有禅的理论,也有禅的实践。禅,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受到中国佛教徒特别的钟爱,并被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成为具有浓厚中国佛教特色的禅学,即所谓如来禅、祖师禅。然而,无论是印度本土的禅,或从印度传到其周边国家的禅,都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它们的根源。本文正是就此进行探讨,阐述禅那在奥义书的原始模式。论证禅那、瑜伽(yoga)和圣字(Om)是以奥义书的“禅法六则”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急称之为“定”(Samadhi)或定的异名。由是得出结论,奥义书禅法是印度本土和从印度传到别国禅法的原始形态。  相似文献   

3.
禅,梵语为dhyāna,即禅那之简称,或云禅定、定,印度则谓瑜伽。禅,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制止他想,专注一境,正审思虑,即在定中观察思虑,故亦云禅观、止观。其特点是定中有观、有慧。目的在于现起慧观,达到般若正智,得到解脱。决不是有些人说的为了得到神通或特异功能。其实,神通是禅定过程中的副产品。佛教的禅定为释迦牟尼所创。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坐禅开悟,  相似文献   

4.
佛教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大家都很忙的情境下,我们做人应该有点禅的心胸、佛的境地,使我们的人生,赋予更多的灵气和思想.因为佛的思想和智慧,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人生和命运的. 善于调心是智慧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果我们能去提炼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那就是智慧了.所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用心的人.  相似文献   

5.
谈谈瑜伽     
印度的瑜伽来了,报纸电视充斥它的广告和鼓 噪。不少少女练起了瑜伽功,称它不仅可以强筋健 骨,还有减肥瘦身的效果。有人不惜"西天取经", 去到印度恒河上游山城圣地拜师讨教:印度瑜伽师 也莅临中国大地传经论道。各地正在刮起一阵瑜伽 风,掀起一股瑜伽热。不求甚解一哄而上,是国人 常犯的毛病。此时探讨一下瑜伽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中关于"无作意"的定义和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无作意的定义为不使心警觉发动且不引心趋向所缘境,并将此作为一种修持方法。这种定义依据法相学而来,在印度佛教的论著中最为常见。第二种无作意的定义为无二取并指向无二取之智慧,这种定义并不常见,由印度密修瑜伽士依据自身所学所修而阐发,其解读已完全不同于第一种。第三种无作意的定义是作意即无生,从胜义谛的层面说中无作意,大乘佛经中也直接点明此种解释,有确凿之根据。  相似文献   

7.
从禅法到禅宗禅是梵文(dhāna)的音译,本作“禅那”,后简称为“禅”,意为定、静虑,思维修。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其起源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谷土著达鲁荼毗人苦行文化的象征“大瑜伽行者”雕像。所谓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反观内心,消除散乱杂念,以臻明镜寂水般的宁静意识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进而泯除主客、能所的对待。印度思想与禅定及禅定所导致的神秘体验有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亦从苦行文化的代表人物阿罗逻迦兰和邬达迦罗  相似文献   

8.
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周晓微 《法音》2023,(10):32-32
瑜伽目前是日常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瑜伽梵文写作“Yoga”,印度教和佛教都会使用这个词语,但是瑜伽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个问题少有研究成果。瑜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各自教派内,如在印度教语境中研究瑜伽,或者在佛教语境中研究瑜伽。少数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如倾向于认为佛教具备唯物主义特征的舍尔巴茨基(1886-1942)认为“古代印度的宗教生活中,瑜伽禅定实践是极其普遍的……”  相似文献   

10.
印度 远在紀元前1500年,印度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便孕育着心理学的思想。畎陀經(紀元前1500年)、“烏潘尼沙德”(紀元前800年)、和瑜伽哲学是古代印度心理学知識的最重要来源。畎陀經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揭露人的理智性貭的著作之一。“烏潘尼沙德”是宗教哲学論文,其主要观点是强調个人的自我意識。佛經瑜伽也主张精神  相似文献   

11.
禅是以心注一境、观心静虑为其特征的一种修炼的行为,它虽然发端于古印度,并成为印度民族的特性,可是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东方社会,可以发现类似于禅的观念并不仅仅是印度一家,实际上在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的身上都能见到这种情况,所以实行坐禅的思想观念是全人类所具有的共通  相似文献   

12.
感悟瑜伽     
瑜伽在我心里是一门富有哲理的艺术——一门可触及灵魂与肢体的艺术,同时还可归入医学健身范畴。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瑜伽作为生活中的减压方式,开始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接近瑜伽、学习瑜伽。我作为一名佛教信仰者,瑜伽已成为我的日常修行方式之一。瑜伽中的冥想,即是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奥罗宾多(Aurobindo)的整体瑜伽论(Integralyoga)为题,探讨了印度古代瑜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传统宗教瑜伽学说与现代瑜伽学说的差异。以及印度教传统瑜伽学说在今天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14.
释永信 《法音》2019,(10):50-52
正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乃静虑、思维修之义。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与文化符号,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参禅,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过上佛陀教导的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载体和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基础上,或参禅打坐,或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胡思乱想,你  相似文献   

15.
禅的源流     
本文指出中国禅是印度禅定思想、《般若》空理和中国老庄思想融合产生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同时也简略地叙述了中国禅宗的源流及其中国禅的特色。并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一些主要寺院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0)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老的佛教如何回应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继续发挥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积极作用,是当今佛教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台湾耕云先生的安祥禅是这方面一个有益的尝试。安祥禅禀承禅宗重现量、重自力的精神,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安祥的心态,活在责任义务中,时时觉照自心,以正念、正思维去除心垢,为人处事无愧于心,在平常日用中体证佛法,使佛法与有血有肉的生活打成一片,成为精神的支柱、生活的内涵。本期刊登的禅是生活的宗教》一文,系根据耕云先生今年七月访问北京期间在中国佛学院所作讲演整理。  相似文献   

17.
释明海 《法音》2019,(10):56-57
正禅的智慧种子源于释迦牟尼,当它传播到中国后,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并进一步泽及几乎整个东亚文化圈乃至全世界。这一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之所以发生,乃是在于佛法心灵智慧和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一些价值观的融合。换言之,禅是佛法智慧深度地适应并融入中国文化环境的结晶,它是佛教中国化最宝贵的成果之一。中国禅宗的初祖是南北朝时期航海而来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但一直到唐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禅宗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生活在唐代初期的慧能大师改变了这一点,他关于禅的教学和表达标志着中华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1)
<正>一般认为,玄奘及其所开创的法相唯识宗只是将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传入中国,由于没有体系性的中国化而难以为中土社会所接受。对此,胡适之先生的话可为代表:"玄奘带回来的印度最新思想,乃是唯识的心理学与因明的论理学。这种心理学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对象等分析作六百六十法,可算是繁琐的极致了。中国人的思  相似文献   

19.
入禅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寄语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定”是梵文“三昧”,意为“定”,谓心不散乱。禅定是“禅”“定”的合称,是通过精神集中,观想修习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活动,是六度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入禅定@理诤 @后素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