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上人们一直围绕着教育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展开激烈的讨论,“鱼”和“渔”何者为重,似乎毋庸置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把从事数十年的心理治疗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应用到教育领域,在“鱼”和“渔”的选择上二者皆抛,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体现了一种“授人以筌”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其学习理论的提出、教育理念等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人本心理学是20世纪40、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流派,针对盲目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机械主义心理学的种种弊端,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人本心理学家重新回到哲学中寻求智慧,道家哲学成为他们注目的对象。罗杰斯吸收老子思想而创立“以人为中心疗法”;马斯洛更是对道家表现出特殊喜好。不少人认为,马斯洛在晚年才接受道家思想,而据霍夫曼《马斯洛传》等书,早在1942年,马斯洛就深为完形心理学家惠特海默(M.Wertheimer)关于老子和禅宗的演讲所震动,对他“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促使他阅读道家书籍。(霍夫曼,1998年b,第1…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罗杰斯心理学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6):10-12,18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技术是当前应用极广也很有成效的治疗手段的一种,而老子的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的“释、道、儒”三大思想流派中的一种,在我国民众中的影响非常。有人说罗杰斯的思想是“介于东方与西方思想之间的中介物”,他的心理学思想及“来访者中心”的治疗方法都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的影响。所以,本文希冀通过仔细地研究、体会老子的心理学思想与罗杰斯的治疗理论,更详尽的展现两种思想中的异同,为解决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首创"个人中心疗法".对该疗法产生的文化、哲学和社会背景做分析,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本身具有的"关系"的本质.在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基本构成要素--倾听、共情和真诚透明上,都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从罗杰斯心理治疗中汲取有益营养,对于心理治疗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生性地运用这一疗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6.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说"寓作于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人对于古代中国学术的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的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说、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的都是以经典为中心的述的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的意味,①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的文献。②但如果仅仅是“述”,似乎不能解释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当然让我们重新思考述与…  相似文献   

8.
聚焦取向心理疗法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尤金·简德林及其同事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以聚焦体验过程为核心的心理疗法。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的新进展,该疗法以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背景,强调体验自己与内在身体意识相联系的特别过程,通过整理空间技术、体验过程技术等的运用,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疗愈。已有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其临床有效性,并在相当广泛的临床和教育领域运用。该疗法在国外发展蓬勃,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本土化研究、丰富临床实证研究、拓展整合研究、拓宽应用领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对“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的内涵是“爱人” ,其实质是指一种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贯穿于各个方面 ,第一 ,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对人的关心爱护 ;第二 ,是“礼”的执行与维护的保证 ;第三 ,和各种伦理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他的思想体系 ,既有其特定的历史的契机 ,又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 ;“仁”的观念的提出 ,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思想形态、主体意识上对“人”的发展和自觉。“仁”的精神不但无形地渗透在以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潮中 ,而且对社会文化思想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为一个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要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武汉430079)刘建国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生(210097)郭永玉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及其首创“当事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