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是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感性客观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以掌握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为其内容,表现人与世界关系的特点,表现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广义的实践,而首先是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是认识和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2.
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实践的、理论的、艺术的和宗教的等四种。对世界的实践掌握方式表现为人作为主体把自己当作一种自觉的物质力量运动起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翔宇  崔绪治 《学海》2005,42(3):101-105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造就了人。但这并不表明实践应该被人类奉为圣物而崇拜!当实践仅仅被当作工具理性和政治理性的代名词而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进行改造时,实践就有可能使人类陷入一个自己为自己设下的牢笼之中。因此,反思实践,控制实践,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宁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一精神的四种方式以后,不曾有过更多的论述。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宗教地掌握世界”的思想,教条地套用了马克思关于宗教一般的思想,即认为宗教地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走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时代里,社会主义胜利和技术革命描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在这个时代里,世界的社会进步决定性地取决于: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如何不断更好地掌握作为直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并使之有益于人民的福利”。(瓦尔特·乌布利希在中央委员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就实践哲学而言, 马克思通过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57页), 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践哲学所谓的“主奴关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从而使后来的一部分哲学家、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开始重视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改造世界和验证认识结果的真理性的功能。其实, 从西方哲学发展脉络和基本学理的双重角度来看, 马克思的这种做法不仅通过探讨社会领域而开拓了“实践哲学”的新视域, 同时也使西方哲学开始从新的角度具有了进一步演变发展的可能。虽然后者迄今…  相似文献   

7.
赵家祥 《哲学动态》2008,23(4):11-12
人在观念上掌握外部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另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所谓人掌握外部世界的理论观念方式,是指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反映、再现外部世界的过程,追求的是人的观念符合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周慧超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进取与创造精神。创造范畴揭示和表征着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主体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创造的结果。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即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过自觉的、有目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造就着自己的主体地位;(二)主体是创造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人在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人通过实践活动在对象中打下自己的烙印.创造属人的世界;(三)自然界不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人凭借自己的创造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一种天然的存在状态逐渐变成一种再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也即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创造范畴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从主体出发,承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第二,历史批判的特性。创造概念蕴含着主体对于对象的价值关系,主体要对对象和自身作出评估与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活动目的和方式,并以此来保证人对外部世界的创造效应;第三.不断革命性。这里的革命指现实世界、社会结构和人的发展与存在方式三重变革;第四,实践改造的特性。这是创造范畴的本质特征。实践改造性是人化世界一切关系得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能动原则的生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社联和温州市哲学学会发起,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温州召开了实践观念小型学术研讨会,十余位近年来致力于认识过程探讨的研究者与会,就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掌握方式和实践观念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讨论。深化认识过程问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与会者认为,要将认识过程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应在提出新课题、开拓新领域的同时,转换眼界、变更视角、更新方法,依据新的参照系来重新审视和发掘现有课题。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1)深入到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既不是“鸦片论”,也不是“幻想论”,而是对世界的“掌握论”.把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马克思从最高层面宏观把握宗教问题的一个深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3.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同志不满意已有的关于实践的定义,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观点。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哲学教材和哲学词典中的实践定义 1、哲学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实践定义有如下两个:(1)实践是“人类有日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实践范畴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在逻辑起点、逻辑建构原则和哲学的重点等几方面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是人类以主体地位来改造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它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日益重要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虚拟实践之所以可能,在于现实的人的超本性。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但在活动主体、中介与客体以及功能上都有明显区别。作为人类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只有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些问题给以科学解答,才能引导虚拟实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者荆学民副教授著《人类信仰论》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列入“万物之灵”丛书出版。该书以“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是相对区别于人类精神意识之知、情、意三大领域的第四领域”为学术  相似文献   

20.
“实践——认识——实践”的图式,包含着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层次:“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前者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者就是所谓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对于改造世界的规律,毛泽东称之为“行动的规律”(《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2页)。 行动的规律有丰富的内容。有一般的行动规律,如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走群众路线的规律,等等。有具体的行动规律,如建筑的规律,烹调的规律,等等。本文将通过对认识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