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陆画是供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它既是宗教绘画,又是民俗艺术。本文通过对毗卢寺水陆画的宗教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初期三教融合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并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民间艺术家们正是借助宗教题材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因  相似文献   

2.
李信军 《中国宗教》2012,(6):72-73,88
北京白云观藏水陆画以它的彩绢工笔浓缩了泱泱中华道教的文化内涵,以纸帛柔丝映现着古代中国千年的宗教思想体系,以劲健的笔力、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寄托。水陆画是中国宗教艺术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应  相似文献   

3.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有没有类似佛教的水陆大斋的法会?有沒有道教的水陆画?史料证明,唐代道教已有自己的水陆大醮,它始源于魏晋道教的三官考召仪,且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箓斋关系密切。至清代,又被称为水陆大斋、水陆醮斋,并有科仪法本传世。道教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有着独立庞杂的鬼神谱系。时至今天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有超过20000多件的明清道教水陆画存在。  相似文献   

4.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水陆画是中国佛教传统艺术独具风格的绘画种类,历来颇受佛教信众和画家们的重视。黄河先生的《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一文搜集整理了三代水陆画的史料及珍贵图像。概要的反映了水陆画的产生、演变与历史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水陆画在其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许多道教的神灵,从中我们亦可看到佛道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合共存的文化现象。本文中出现的道教神灵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生动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佛教文化宽容博大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李檬 《法音》2021,(10):73-75
水陆画是宗教绘画艺术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国艺术史与宗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水陆画图像,背后具有强烈教化意义和史料价值,推动了艺术形态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在我国能够直观反映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态的现存水陆画正在日益减少,而海内外专家,对这一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学界对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存水陆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迫在眉睫,这无疑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水陆画"进行最有效的抢救、保护与研究.《信仰与规范——明清水陆画图像研究》一书,是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教授对水陆画图像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专著.明清水陆画,所蕴含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与独特的艺术题材,以及实际的社会功用,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民俗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以全文的选题立论、研究方法与范式、写作思路与内容等方面为线索,对该著作进行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将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呈现出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水陆画研究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7.
<正>水陆法会是佛教极其重要的一种经忏法事,是设斋供奉以超度水陆众鬼的法会。历史上的水陆法会经宋代之规范,元明之鼎盛,成为官方、民间热衷举办的佛教盛会,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一学界对水陆法会兴起的时间和来源问题历来都有争论。以谢生保、戴晓芸、侯冲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对敦煌文献中《东都发愿文》等仪规仪文的考证,支持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时期。大同三年的《东都发愿文》,学界公认为梁武帝所作,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贵州省黔灵山弘福寺从农历四月十五日开始,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传戒法会。此次传减法会是按照中国佛协《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进行的,对受戒人页进行了严格把关,保证受戒人员的素质符合有关规定。法会自始至终得到中国佛协、省审宗教部门的关...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融合是明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也成为明代宗教绘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无论是明代的传统绘画、水陆画,还是木版画,都生动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潮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明代的宗教绘画,有助于把握儒释道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22,(8):94-94
“超度”是一种佛事活动,指佛教僧尼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救度亡灵,超脱苦难。常用的“超度”佛事活动包括水陆法会、放焰口以及各种忏仪等。“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这种佛教法会时间较长,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十分隆重。供品以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3)
<正>水陆画属于道释画范畴,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应用于水陆法会而得名。水陆画主要有卷轴和壁画两种形式,另外还有部分水陆版画与水陆雕塑。卷轴式水陆画主要为纸本和绢本,依据水陆仪轨绘制,完整的一套水陆画称为"一堂"。一堂水陆画的数量,从几十幅到一二百幅不等。水陆壁画则是在寺观中将水陆画绘制于殿堂四壁,用于供奉瞻仰。水陆画作品大多由民间画工以工笔重彩画法制作而  相似文献   

12.
水陆法会在佛教史上本来分为北水陆和南水陆,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长期失考在佛藏外,因此近现代学者们对水陆法会(包括图像)研究时未把南北水陆分开,而是笼统以<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作为举办水陆法会的唯一参照和研究现存明清水陆画的文献依据,现代水陆法会均以<法界圣凡>为举办依据.本文则对北水陆仪文进行考订,认为文中<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即为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从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北水陆并就相关文献依据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冬至过后,白昼日益增长、阳气开始回升。于是,冬至日被视为一年的开端,人们要举行拜冬、祭祖、迎祭神、敬老、祈禳辟邪等民俗活动加以庆贺。在上海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期间借助佛教科仪举行的法会是重大的祭祖盛典,前后历时七天,直到冬至日下午结束。如玉佛寺的"冬至弥陀佛七法会"、龙华寺的"冬至水陆法会"、静安寺的"冬至法会道场"、真如寺的"冬至佛七法会"等。  相似文献   

14.
日前,在镇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有关方面的关心下,金山寺水陆法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即标志着江苏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开始。据悉,“金山寺水陆法会”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东晋,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其发祥地就是千年古刹金山寺。水陆法会有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画佛·佛画·禅画 佛教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供养敬奉,一是为了庄严寺院殿堂,还有一种则是为了供人欣赏。 这三类画都包含着宗教与艺术两重性质,应该说两者无法分割。 为供养敬奉而作的,是画佛。画佛包括画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等神像,以及曼陀罗画。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2010,(2):98-103
<正>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逾千年的灿烂历史,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的绘画,自然受之影响。中国的佛教绘画按题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绘画中题材为佛教故事;第二类为画中题材为佛教人物。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接受老庄思想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在形式上于五代北宋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禅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深远的,尤其是文人画。禅宗的“物我同化”思想使文人画艺术家彻底挣脱了绘画承命之作的束缚。禅宗在影响这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的同时,绘画的表达也不自觉的适用了其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禅宗赋予了文人画更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空灵、活泼、洒脱等迷人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传来对于中国绘画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都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和加快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到了唐代,这个外来的宗教艺术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风貌,彻底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10日我去位于北京东城区孔庙,参观了徐州文化局、徐州画院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联办的惺一居主佛画展。几年前我就看过惺一居士的佛画,说实在话,当时我只觉得他的画偏重于传统的临摹,似乎也并未显出什么灵气。几年过去,我仔细看了一下他的作品,从中想到了一点佛画的道理。在看展览之前,赵朴老曾对我们说过:“佛教绘画雕塑至清末而衰退,至今未有起色。音乐还留有曲谱,但赶经忏者的唱念已失去本来面目,最近有志之士根据留存曲谱力求振兴,庶几有光复之望,而绘画尚未见进步,主要是缺少宗教气氛,缺少禅妹,此不仅是技艺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之后形成的"禅",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具影响力。王维,这位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风格清逸洒脱、淡泊高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种画风,这位"诗佛"所作之画往往能渗透"禅"的意境。而王维的"禅画"艺术对近代美术绘画有何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