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要求普遍适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解释学探讨一种我们获得的能够“掌握”某种自然语言的“能力”,即理解语言上可交往的意义,以及在交往被曲解的各种情况下使得这种意义可被他人理解的艺术。对意义的理解就是理解言语的语义内容,并且只要书写形式或者甚至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在原则上能够用词汇来表达,对意义的理解也指书写形式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因为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具备的释义能力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可以发展成为某种艺术技能,所以我们谈到理解和使自己被理解的艺术,就不无道理了。在对实际问题一定要作出结论的情境下,此种艺术和使他人信服、说服他人的艺术是对应的。修辞学也是建立在一种能力上,  相似文献   

2.
“哲学出发点”的提法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为了什么”,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我们就说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时是指“从什么出发来解释”问题,解释世界,即是指哲学解释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出发点在皙学世界观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和地位,它体现着一种哲学的基本路线,它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所说的哲学出发点,就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理性: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在传统社会科学文献中 ,理性概念的频繁使用和专门研究主要是和哲学理论相关的。哲学家们对于理性概念的使用常存在于三种场合。其一是本体意义上的使用。在此 ,理性(reason)作为人所具有的别于感觉、情绪或意志的属性 ,常用来指谓人的一种洞察事物或现象必然联系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哲学研究或争论主要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 :理性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 ?理性是否只是人的特性 ,还是也为较低级的动物所拥有 ?机器是否也会思维(thinking)因而具有理性 ?在什么活动或过程中理性存在 ?其二是认识意义上的使用。在此 ,理性 (reasoning)作为观念、…  相似文献   

4.
一在汉语日常语言的用法上,“做事”一词有两种主要的意义。一种指生产性、职业性活动。例如,当一个徒工没有完成好一件交代他做的工作时,人们会指教他说“做事要认真”等等。即使在这种意义上,“做事”也同完成一项生产的、技艺性的制作活动的态度上的规范含义相关,而不单纯地是描述性的。另一种指交往性、实践性活动。这似乎是它的更主要的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很少被同前一种意义明确地相互区分。“做事”的“事”所指的大都是同“人”有关的“人事”。就这种主要的用法而言,“做事”是一个有关交往实践事务的规范性语汇,与“做人”一词一道…  相似文献   

5.
OECD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类型定义为知事知识、知因知识、知窍知识和知人知识。这是一种工具论的分类结果。如果从认识论角度考察 ,将会看到 ,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基元结构是三维的 ,即理性的、合理的和理想的。建立这样的知识分类学 ,对理解知识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理性的”,首先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概念 ,即通过逻辑思维形式把握本质和普遍的能力 ,它与“感性的”一起 ,属于人类固有的禀赋 ,它们是人类的两种基本认知能力。在哲学史上 ,“理性的”还有另一重含义 ,那就是作为“非理性”的对立物。我们应当承认甚至有时还要特…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过分热心的外交家曾经说过,“国家没有道德,只有利益。”因此,我们看到国家的理性有时比道德规则得到优先的考虑;一位漂亮的美人儿到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来作证,重复了无疑是别人对她说过的话:“有时候应该善于置身于法律之上”!在一个毫无节制地运用国家的理性只能导致令人再也不能容忍的暴力行为的时代,我们来估量一下这些说法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是轻率的。一种长期的和有风险的利益考虑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只能增加某种利益考虑的困难,这种考虑从来就不能全面地指导它们的政策。事实上,要使这种考虑能够指导政策,就应该考虑每一个行动的结果,而且因为小事情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不应该忽视任何“克莱奥佩特拉的鼻子”。掌握权力的人在固执地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人不可抗拒“命”,但人可以从精神上超越“命”。这就是庄子对“命”的超越的主要指向。庄子的“安命”学说包含着一种明智 ,一种理性 ,一种通达。然而 ,庄子的“安命”思想 ,常被人们和“安于现状”这一类词联系起来 ,被视为是消极的东西。有时人们又把它和“宿命论”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说过:“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现在的新洪堡主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充满了诱惑,什么都要选择,更需要在选择中学会舍弃,什么都不愿意舍弃的人其结果必然是对生命的最大舍弃。舍弃是一种勇气,也是一门学问。善于舍弃也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标志。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摔死崖下,金雕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舍弃”的现实。东北狼一旦被猎人的铁夹夹住,便会自己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鱼和…  相似文献   

10.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11.
马里坦的学说在欧美流传甚广,特别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国家里影响更大。马里坦采用新托马斯主义的新花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调和论,来宣传新经院哲学,辩护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维护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诬蔑马克思主义。本文译自他最近出版的《道德哲学》一书中的第十章第三节。在这篇文章中,他大肆诬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在“一切问题上所谈到的人,乃是而且只能是集体的人”。“他一点不关心自由意志”。“他不考虑个别的人,而只看到社会的人”。因而,“马克思不承认有什么人性”。接着,马里坦又说:马克思主义宣称“国家最后也必然要消亡”,并且到那时候,“不应当有、而且永远不应当有任何超乎人以上的东西,甚至不应当有那种脱离了人而被神化在国家中的人的权力;这将是人本身最终被神化,或真正完满地恢复他的本质”。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无神论的人道主义,在这种人道主义中,人类进入理性主义的世纪”。换言之,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但是,这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的类存在的人道主义,是在社会中得到发扬和完成了的那种人性的人道主义,它却一点也不知道所谓人的人格是什么”。“它完全不知道那种在其本身上构成其自律性和精神性的人格是什么”。“它把个体只理解为社会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的人道主义中保持着黑格尔所主张的这种人的人格辩证的牺牲”。它“有一种神秘的‘纯粹的爱’,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由于这些精神,人献出了自己的心灵而再也找不到它,而且这些精神是出卖了人格本身、出卖了我们身上的自在的目的和上帝的形象而得到的。所以在精神界也同在社会界一样,人格也完全被辩证法牺牲了”。“这种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看作‘人的最高本质’和历史的最后原因的神学”。最后,作者硬说:“人们在马克思那里还发现了一种虽然被歪曲了的但是真正是基督教的因素”。特别“当他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的方面”,起来保卫“人性的尊严以及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群众的尊严感”时,马克思表现着具有“从基督教思想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残余因素”。但是,这种“残余因素是被用来回头反对基督教思想的;于是一种不可和解的仇恨使得人的心灵中的一切基督教的真理归于消灭,只胜下这种残余物的真理还保持着它的爆炸力。这就是说,马克思是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一个异端之徒,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基督教的一种异端’,是基督教的最新的异端”。  相似文献   

12.
蒿志强 《天风》2004,(2):29-30
一、神学的定义——是什么 “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丁主教在其文集中将这种神学思考总结为如何把基督教的信仰和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成为既合乎理性又具有超越能力的理论。当代著名神学家约翰·麦奎利(JohnMacquarrie)定义“神学是通过参与和反思一种宗教信仰,力求用最明晰和最一致的语言来表达这种信仰的内容”。因此,神学就是教会在具体看得见的事工中所进行的“参与”即行动和“反思”即思考。常言道“不仅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实践总结出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神学是通过参与和反思一种宗教信仰而进行的,这是进行时态,不是一次性完成。尽管我们每个人(包括教牧与平信徒)的所做所思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得尽上本分。教会兴衰,匹夫有责。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现实感情世界的人们,有时还想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享受,这种情感被称之为所谓的“第四种情感”。这种情感真正存在吗?细读此文,相信您会领悟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有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是无意造成的。但是也有另一种“误解”,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表达需要而对某些词句有意进行的一种歪曲的解释。这种“误解”,人们谓之“曲解”。一般的误解是言语交际中的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曲解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  相似文献   

15.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有关常识和诸如“理性”、“真理”和“实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主要范畴来说,错觉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检验案例。我的目标是,通过与弗洛伊德的遗产和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精神病学研究成果进行某种交锋,分析这种错觉所具有的各种富有悖论色彩的形式,从而阐明构成了它那些特定的时间化、概念化和论证样态之基础,并且为这些样态确定方向的逻辑。就英语而言,人们也许是在“幻觉”的意义上使用delusion(错觉)这个术语的,不过,它也可以被用来表示我们在罗曼诸语言之中称之为“delirio”或者“d啨lire”(这两个外来语在这里均指“迷狂”之意,前者是…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18.
在构成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所有内部联系中,有一对相当矛盾的本质,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所谓非理性,指基于生理基础上的饮食男女、喜怒哀乐和对于物欲的追求等自然本能。所谓理性,泛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和能力,大概相当于康德所谓的“知性”和“理性”,是独属于人类的高级认识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性才是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并天地而称“三才”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中提出了“主动理性”的概念。关于“主动理性是什么”以及“主动理性与人的理性是何种关系”的争论从古代的漫步学派延续至当代,从未停歇。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人的理性灵魂的内在部分,以阿芙罗蒂西亚的亚历山大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与人的灵魂和身体相分离的神圣实体,而当代的物理主义者认为主动理性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解释理性活动的理论预设。本文支持一种经过更新的“主动理性是神圣实体”的解释。它表明,《形而上学》十二卷第6—9章补充了《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的内容;主动理性不是形式和知识的全体,也不是理性活动的普遍动力原则,而是在作为宇宙的“原初动力因”和“最终目的因”的意义上“制造”了可思对象和人的理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题目的两个术语的解释很多而不明确。“自然法”今天最普遍的意义是指科学根据实验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例如物理学规律或生物学规律。但在哲学史上,这一术语则有其他的意义,有时等同于神的永久法,更多的时候也许就是指理性法,无论哪种意义,都是为道德、为民法提供根据、模式和标准的。上述两种意义显然不同,因为在经验规律意义上的自然法是描述或说明自然的事实的,是不可破坏的,而道德法和政治法是指令或规定人们应该怎样作,是能够被违犯、践踏而且常遭违犯践踏的。实际上,道德法和政治法等理性法是人为了特殊目的制定的,经常是要强制实行的,而经验的自然规律因其与自然现象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