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属于史官之书,其内容是在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反思的基础上向形而上方向玄虚化的结果。道论的基本性质并不是在铺陈一种系统宇宙观体系,而是对有为的对立性社会生活超越出来的无为的应有之义的论断。道性的恍惚、混成与无为消解差别对立的社会现象的意旨,是一种逻辑体系之下的思维抽象的结果。从这个立场看,历来关于《老子》的生成论、宇宙论、贵柔论、辩证法、消极论、权谋论等等判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误读产生的原因在于,对《老子》一书缺乏宏观上的把握而被文中部分文字所困。  相似文献   

2.
大道无为     
20 0 1年 2月 2 6日 ,湖北省道教协会第一季度会长办公 (扩大 )会议在武昌长春观召开。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及顾问等 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光德会长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部署省道协本年度工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朱建昌处长向会议传达 2月5日召开的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民宗委宗教一处今年工作要点 ,他强调 ,省道协今年的工作要围绕省民宗委中心工作全面展开 ,要配合省民宗委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加强对全省道观尤其是重点宫观的管理 ,总结正一派试点发证管理的经验 ,加强省道协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辨正金延一、世纪之交的人提出“世纪之交哲学走向问题”是非常自然的。这个问题反映出世纪之交的当代人对自己未来精神生活的关注,更反映出当代人对生活现状的某种焦虑、不安和期望。这焦虑出自于对本世纪令人目不暇接的走马灯式的哲学运动的关切;这不安来自于熟悉的东西似乎被彻底抛弃、陌生的东西又令人那样难以接受或认同;这期望表达出人们对未来安身立命处所的思考、反省与追求。“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可以说是造成精神这种状态的众多问题之中最令人关切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投入。人们不…  相似文献   

4.
孟子论辩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曾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膝文公下》)的确,孟子生当战国中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争辩,他再也不可能像孔夫子那样迂徐雍容,“辞达而已了”。孟子好辩,亦善辩,统览《孟子》七章,凡有思想交锋处,孟子无不显得侃侃如,滔滔如,把握...  相似文献   

5.
乐观情绪是身心活动和谐的象征,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不良的情绪,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对不良情绪的调整,可以采取以下6法。能量排泄法对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可用各种办法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各国君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墨子那种苦行僧似的言行,也未曾见用于世。当时被君王所看重并采纳者,唯法家、兵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  相似文献   

7.
关于"无为"思想,今人可谓关注颇多,在刊物上、讲话里随处可见关于"无为"的话语。关于"无为"思想的理论挖掘现已相当完备,这体现了道教思想、教义研究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重视,这也是盛世气象之必然。关注多了亲近就多了吧。  相似文献   

8.
和一位青年朋友海侃,问他将来的打算,他笑答:用不着多想,顺其自然吧。又问他怎样才算“顺其自然”,告日: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听凭事物自由发展。万事可遇不可求,该是你的迟早会有,不属于你的费尽心机也白搭。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经》同《论语》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日本老子研究家金谷治(1920-2006,三重县人,东北帝国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名誉教授等)先生著《老子》(东京讲谈社,2017年1月16日第45刷)一书,自1997年4月出版以来,至今已再版45次,为《道德经》在日本的普及  相似文献   

11.
无为·无伪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从"无伪"做起。因为只有"无伪"的人,才能真心"清静"。只有真心"清静",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调节自身的和谐。也只有先把自身调节好了,通过学习,达到"不妄为"的境界,才有能力进一步调节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论”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伊壁鸠鲁说起以洛克和卢梭为经典阐释者的“社会契约论”,曾是近代西方人文启蒙的津要所在。但正像一切边缘清晰而缴向可寻的事物或理趣那样,当烘托过它的时代氛围渐次淡去后,它所遭遇到的批判正同它曾获得过的成功一样引人瞩目。在卢梭谢世差不多四十年后,黑格尔就已经低河“(社会)契约乃是以单个人的任性、意见和随心表达的同意为其基础的”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5页),此后,深恶黑格尔哲学的罗素则以另一种苛责的口吻说:“社会契约按这里所要求的意义讲,总是一种架空悬想的东西”,尽管…  相似文献   

14.
孟子其实有两种"义利关系"学说:"以义制利"说和"唯义无利"说,分别对应于论说的语境和游说的语境。在论说的语境中,孟子认为"利"之所得正当与否,要看其是否合于"道",只要合于"道",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此外,孟子还表达了对"社会交换"、"士"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深刻见解。在游说的语境中,孟子要说服诸侯们接受自己的学说主张,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教唆诸侯们借"仁义"之名而谋其"大欲",反过来希望借诸侯谋其"大欲"而推行"仁义"。  相似文献   

15.
"韩卢逐块"是一个佛源成语,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其定型经历了很长时期,早期多作"狂犬趁块"、"如狗逐块"等形式,"韩卢逐块"这个形式见于禅宗语录.亦可省作"逐块".  相似文献   

16.
于沁可 《孔子研究》2023,(2):67-74+158
在讨论先秦时代的博物观念时,孔子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被广为援引。西学观念影响下的一些学者认为,孔子教导弟子从《诗》中学习动植物的“名称”,是中国先秦时代对自然界漠不关心、只注重社会伦理秩序的有力证据。然而,这一论断既未考虑到时代变迁下观念的改变,又以西方现代哲学思维看待我国传统的“名”“实”概念。实际上,先秦两汉时期,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术流派的论述中,孔子的博物观念大相径庭,而在乡土博物学的语境中,所谓的“名”与“实”是合而为一的。辨正孔子的博物观念,可以从博物学、科技史的角度观照传统哲学中长期以来争论的“名”“实”之辨问题,是孔子研究走出儒学讨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论”与“幸福论”构成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幸福论”认为,德性取决于幸福,幸福即德性。“德性论”则认为“幸福取决于德性”。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和康德都对“德性即幸福”这一原则进行了理智主义的辩护和论证。中世纪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幸福问题无疑也是其核心问题。那么,基  相似文献   

19.
前言正知和正念,是经常被相提并论的一对概念。从体性上来说,正知和正念都是心,只是依心作用的差别而安立二者,但由于在汉地作为法相基础教材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列举的五十一位心所法中,并没有这二种心所法,所以许多人很难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译名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的“ontology”一词在我国迄今多译为“本体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有关“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但是,所谓“本体论”到底应包括哪些含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哲学界也众说纷纭。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直截了当地说:“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