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批判兼具哲学分析与社会批判双重蕴涵,核心是对生存辩证法之"无对象的内在性"的揭示。阿多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指出"内在"个体具有保守主义的政治蕴涵;其二是指出概念的无对象性或抽象性可能遭到意识形态滥用。本文接受后者拒绝前者,因前者忽略了抽象内在性被赋予的现实用意:抽象使得个体能够与任何社会政治都拉开距离,正因其抽象,从而避免被现实运动化约,反而使得其批判潜力无法被现实消解。结尾由此探讨了基于历史语境的变化赋予"寂寞个体"以正面建构意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曾把康德的道德哲学视作信念伦理学,并对之展开了批判。他的批判直指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理论前提,即理性是目的自身、理性存在者是"本真的自我"。阿多诺一方面指出理性并非目的自身,并试图解决它与感性自然的矛盾,从而消解道德哲学在理论上面临的行为难题;另一方面强调在错误的社会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并试图嫁接社会批判与道德哲学,从而希望道德哲学的诉求能够被真正实现。不过,由于阿多诺没有注意到信念伦理学"强"与"弱"的差别,因而他的"强的信念伦理学"的判定存在不足。尽管如此,阿多诺的批判还是击中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要害,并提供了这样的启示:若要真正过上正确的生活,既不能夸大抽象自由的重要性,也不能放弃对权力统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陈胜云 《学海》2003,3(3):46-50
阿多诺批判本体论哲学的真实意图是解构人对自然支配性关系的延伸即“第二自然”。阿多诺对本体论哲学所展开的剖析是深刻的 ,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新近本体论 (阿多诺用“新近本体论”来指认现象学 ,存在主义等哲学体系 )的一种现实批判 ;同时 ,在批判本体论过程中 ,阿多诺显然又误读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是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中坚力量之一 ,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尤其重视批判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启蒙理性。他的基本主张和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擅长哲学理论批判。他的主要工作是 :在哲学上着力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 ,批判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批判 ,等等。阿多诺对胡塞尔的批判是他的“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相关专著《认识论的元批判》 (英文本译为“A…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T.W.Adorno)是福兰克福学派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系西德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1903年9月11日出生于福兰克福(美因河畔),1969年8月6日去世。1930年为福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翌年起任大学讲师。希特勒上台后,旋即流亡到英国和美国。自1951年起担任教授,后来回到西德,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阿多诺从新黑格主义和左派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套所谓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借以批判帝国  相似文献   

6.
除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外,阿多诺1969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关于批判理论的要点说明》是少有的对批判理论进行全面、具体定义的文献。冷战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阿多诺写作这篇文章的深层现实背景,而"六八"运动带来的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考则是直接原因。在这篇说明中,阿多诺论述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突出了内在批判和理论独立性。阿多诺对批判理论范式所做的厘定,特别是它对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的强调,对理解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中,阿多诺往往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甚至其否定的辩证法也被阐释为一种后现代思想。这显然是以否定的辩证法和后现代思想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为依据的,但从根本上看,却不能不说是对阿多诺的一种误读。的确,阿多诺对理性以及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性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不必然地导向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事实上,阿多诺的现代性批判乃是一种辩证的批判或内在的批判,因此其中已经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某种保存和肯定。这种批判的目标乃是借助现代性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而非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将现代性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哲学动态》2004,(2):41-43
2003年10月29~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主办的"阿多诺诞辰1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国内外学者近20人出席了会议,并就阿多诺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进程、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阿多诺与现象学的关系、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思想、阿多诺的当代中国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艺术自律与介入的关系,亦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核心。阿多诺认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二重性,即自律性和社会性;自律艺术也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然而,艺术要真正发挥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是自律的,即艺术自律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前提。阿多诺提倡艺术自律,批判艺术介入。他认为具有整一性的审美形式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最佳中介。阿多诺这种艺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实践"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道德     
主持人的话:今年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阿多诺(T.W.Adorno,1903—1969)诞辰100周年。阿多诺一生勤于探索、善于思辨,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地构造了以否定的辩证法、社会批判理论和音乐批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西方学术界,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树一帜,他的社会理论丰富而特色鲜明,对20世纪西方国家的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也因此成为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我们在此特别刊登国内从未发表过的三篇论文,它们分别选自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审美的结构》、《最低限度的道德》和《道德哲学的问题》三部著作。如果说《克尔凯郭尔——审美的结构》是阿多诺刚刚进入哲学界时所写、反映他的青年思想的处女作,那么《最低限度的道德》则是他反对法西斯统治、抒发经历二战体验的作品,文风多有警句格言,颇有哲学散文的韵味,而《道德哲学的问题》则是他生前的讲课文稿,文风完全不似他的其它哲学著作那样深奥晦涩,而是朴实直白、深入浅出,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道德哲学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希望,这几篇论文的发表能够展现阿多诺思想的几个不同侧面,对国内学术界全面认识阿多诺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12.
We investigat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expressive body movement and musical sound, to reveal higher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 from multiple sensory modalities. Participants heard, saw, or both heard and saw recordings of a Stravinsky solo clarinet piece, performed with three distinct expressive styles: restrained, standard, and exaggerated intention. Participants used a 5-point Likert scale to rate each performance on 19 different emotional qualities. The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variations in expressive intention had their greatest impact when the performances could be seen; the ratings from participants who could only hear the performances were the same across the three expressive styles. Evidence was also found for an interaction effect leading to an emergent property, intensity of positive emotion, when participants both heard and saw the musical performances.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orthogonal dimensions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hich may account for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at many listeners report of having multi-valent or complex reactions to music, such as “bittersweet.”  相似文献   

13.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4.
郑茂平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4):900-90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存在的奉质特征,主要的表现是:知觉期待是构成音乐基本元素的心理基础,知觉期待是影响音乐记忆的薅要原因,音乐知觉的心理机制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音乐情绪识别能力是利用音乐开展情绪调节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情绪调节和音乐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研究音乐情绪识别的有效音乐刺激。本研究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 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组被试各36人参加脑电实验, 考察共情能力对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的影响。脑电数据显示, 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内隐识别时, 将宫调和羽调音乐作为启动刺激, 诱发了中期的P2、N400以及晚期正成分LPC (Late Positive Component)。低共情组P2和N400成分的波幅大于高共情组, 高共情组LPC成分的波幅大于低共情组。本研究第一次从电生理层面考察了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时的神经反应差异。高低共情组在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不同阶段的注意投入可能影响了其对音乐刺激的感受, 进而影响音乐情绪识别。  相似文献   

16.
In disputes about the ontology of music, musical idealism—that is, the view that musical compositions are ideas—has proven to be rather unpopular. We argue that, once we have a better grip on the ontology of ideas, we can formulate a version of musical idealism that is not only defensible, but plausible and attractive. We conclude that compositions are a particular kind of idea: they are completed ideas for musical manifestation.  相似文献   

17.
音乐句法是指将离散的音符元素组合成序列的规则。音乐句法加工受到音乐结构特征和听众自身特征两个方面的影响。针对每个方面,本文聚焦于近年来进展迅速的几个因素进行评述,分别是依存距离和音乐时间结构,听者的年龄和音乐训练程度。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比较不同距离的句法加工,澄清音乐时间结构何时并且如何影响句法加工,考察音乐句法加工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以及发展的敏感期,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共同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绝对音高感是一种敏锐的音高知觉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可以在没有标准音(A4)参照下, 对所听到的音高进行命名。本文通过对比绝对音高感被试与不具有绝对音高感被试对音乐句法基本规则的知觉以及对音乐句法结构划分能力的差异, 探讨绝对音高感与音乐句法加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绝对音高感被试对音乐句法基本规则的知觉水平高于控制组; 同时, 这种知觉上的优势也延伸到他们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划分。这一结果说明, 绝对音高感被试不仅可以对音高进行孤立命名, 而且表现出对调性音乐音高关系加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曾颖  夏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96-1606
近年来, 随着音乐的神经科学与神经美学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音乐的神经美学。这一研究领域关注音乐审美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感知、认知和情感解释。音乐审美加工引起了相应的审美反应, 其中有三种音乐审美反应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即音乐审美情绪、判断与偏好。研究者围绕这三种反应, 对音乐审美反应的知觉、认知、情绪加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神经机制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音乐和美学的行为与神经机制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20.
Does the explicit attempt to be happier facilitate or obstruct the actual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Two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using listening to positive music as a happiness-inducing activity. Study 1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assigned to try to boost their mood while listening to 12?min of music reported higher positive mood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ho simply listened to music without attempting to alter mood.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qualified by the predicted interaction: the music had to be positively valenced (i.e. Copland, not Stravinsky). In Study 2, participants who were instructed to intentionally try to become happier (vs. not trying) reported higher increases in subjective happiness after listening to positively valenced music during five separate lab visits over a two-week period.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listening to positive music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happiness, particularly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an intention to become happ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