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线"与"色"是中国画的基本表现语言."以线造型"和"以情运色"是中国画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它既是中国画表现性特征的体现,也显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中体现为"知白守黑""以实托虚""虚实相融"。"留白"在历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了了可见,黄格胜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留白"是其作品中一大特色。从中国画"留白"入手,分析并探讨黄格胜山水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中国画"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家层面重视程度的加深,对其反思也成为新常态下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文章借助《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现状调查》的结论,总结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经验教训,阐释顶层设计与教学误读对其深度的影响力,并从一线教师角度探索发掘相关教学空间的拓展路径,力图推进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代表"中国画"一直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中国画的历史悠久,艺术形式自成一体。中国画强调的是通过感情来传递美:含蓄美、意象美、气韵美都是中国画所体现的美。国画教师要想为祖国培养出众多的国画人才,就需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目前我国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而在教会学生中国画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学生承担起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在中国画特有的材料、特殊的笔墨效果、特有的画法程式、诗书画印、装裱款式、构图以及画家具备的技法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怎样画有"味道"、有"品质"、有"格调",是画家们反复思考的事。事实上,形式美是中国画的根本,是核心。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熟悉、理解、探索、研究中国画的形式因素,保持中国画样式的东方性、民族性,使中国画的形式之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使传统中国画的菁华永续流传。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体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思维的成就体现在"道"中。"道"是万物的本体,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即是"道"。中国画就是孕育在这样一个大文化氛围中。因此,道、儒、佛长久以来主导着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精华,是中国绘画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本质的因素之以。同时还有一个与笔墨相配重的表现形式——留白。"留白"在许多种类的艺术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中国画中的留白既更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优势,又体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留白"是组成中国画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国画审美观念的产物,文章将从留白、空白、气韵、虚实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的主流.其民族精神的凝聚,华夏文化的积淀,异常丰厚,异常精深,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成了"中国画"所独具的"笔墨"精神,呈现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内在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创作原则是艺术家对古人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亦是艺术家本身精神文化的体现。由古至今,中国画艺术创作受到过多种流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其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在艺术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精神意义探析通过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游乐于艺"的体验、"中和"的艺术之美及"绘事而后素"的转化三个方面,探究其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等造型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及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传统中国画和书法是书画同源,因而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线描艺术。因此,线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绘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这一传统的技法语言既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来的墨线即是中国绘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一词,经历了含义的变化与演绎,于是也就有了对于"自然观"与"审美语境"的重新读解-"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征,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持,退化成了一般性的技术手段,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等关键词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中国画鉴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对学生加深传统文化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旨在讨论当前高职中国画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可能的教改研究,建立高职院校中国画鉴赏课程的学习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成长于台湾现代艺术运动时期的刘国松力倡中国画的现代化,为了传达现代水墨画的抽象意境,他发明了"国松纸",探索出了"水拓法""渍墨法"等技法,提出了"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的口号,在两岸三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画"走出去"的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推动中国画"走出去"的时代价值有:传递"和平崛起"的外交理念,消弭"中国威胁论";传播"包容多元"的国家形象,助力民心相通;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艺术文化气息浓厚,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表达。中国画创作利用奇特的艺术手法,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引发观众的共鸣。文章对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绘画创作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重墨轻色"的观点一直左右着中国画画家的审美取向。"墨"长期以来在中国画表现上占据主导地位,"色"只能退居二线。然而,一幅作品的成败得失,"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其赋色观念及其情感特征较传统中国画有较大转变。传统中国人物画色彩理论的新特色、新面貌,探索新时期中国人物画色彩的当代情感传达。  相似文献   

20.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