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东 《管子学刊》2003,(4):15-21
《管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管子》在人欲横流、思想动荡的大变革浪潮中完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管子》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掘人的独立性价值;二是“人与天调”思想,提倡人的和与合,从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中发掘人的完美性价值;三是“长年、长心、长德”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养生,从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掘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化蒙 《法音》2004,(2):17-23
无论是中观学派,还是整个佛学界,甚至教外研究龙树(约2—3世纪)学者,都认为“毕竟空”是贯穿龙树一代学说的核心,这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在研习中观学时,发现贯穿龙树一代学说的关键不是“毕竟空”,而是“二胜谛”。此一观点,笔者在拙文《龙树对“缘起”“空”“中道”思想的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记》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  相似文献   

4.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言”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下面的这些文字,经过这么一番另类注解,立马生动、奇趣多了,你看是不是?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相似文献   

6.
“序”,又叫“序言”、“绪言”等,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关于“序”,曾有过不少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7.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9.
“谁”来实行“德治”、“谁”才能实行“德治”?围绕着这一问题,文章从韦伯的统治结构“三类型”说切入,论述了儒家的“卡里斯玛”崇拜及其与“德治”思想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德治”是以“卡里斯玛”崇拜为特征的“德治”,即“圣王”-“德治”。儒家寄希望于“卡里斯玛”式“圣王”来实现“民本”-“德治”-“邦宁”的“德治”理想。然而,这在“传统型”的君主制政体下是不可能真正和全面实现的。文章还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影响,指出除了给君主以“卡里斯玛”光环和一定程度上对君主有规范作用,唯有“德治”思想体系中的“德教”产生了实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思维训练”教改项目的计划,本学期在十系管理工程专业101951班开设了“思维训练”课程。授课对象为101951班(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共20人。学时计划为32学时,但第一次课正赶上10月1日,最后一次是考试,实际学时为27学时。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是“以儒解老”。由于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韩非的基本思想,又涉及到《解老》的真伪,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林理玲 《现代哲学》2001,(4):126-128
我国儒道的传统思想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不同,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西方高速发展工业文明时期,我国仍然是以农桑为主的农业经济,这时“靠天吃饭”的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为此“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成了当时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3.
雇工?牧人?     
邵华 《天风》2002,(3):40-41
“雇工”,顾名思义,是指受雇用的工人,得他人的钱财为他人服务,是临时性的工人。有“雇工”就必然存在“雇主”,就是出钱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的人。“牧人”则是指放牧牲畜的人;在基督教的思想里,  相似文献   

14.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5.
吉藏讨论二谛义时有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于谛中又分为所依于谛和迷教于谛。清楚辨析两种于谛差别对准确理解吉藏二谛义具有重要意义。今结合日僧实敏等人文献,对吉藏所言两种于谛“得失”“通别”“能所”“前后”四种差别进行梳理辨析。通过分析,两种于谛最大的差别即是所依于谛比迷教于谛多出了但得非失且为能化的因果位大圣于谛。以此结论为依据,对过往学者认为所依于谛中不包含佛于谛,并且同迷教于谛一样面对教谛二谛皆失的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把黔东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旅游大州”至今没有培育、建设起来,仍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的旅游业发展之所以滞后,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宣传策划,促销乏力,知名度不高。一句话,黔东南的旅游发展“战略”很好,但“战术”不行。  相似文献   

17.
“无为”思想源于道家,但并不为道家所专有。本文试从儒家对道家“无为”思想丰富发展的角度,力图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无为”思想在儒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学者大都认为5至8世纪为中国儒学初传日本时期,称这一时期的日本儒学为“早期儒学”,但对这一时期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中日儒学的差异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日本学者中最有代表的是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认为,这一时期的“儒教毕竟只是儒教,是中国思想,是文字上的知识,还没有进入日本人的生活。”(津田左右吉:忡国思想和日本》,岩波书店,1939年版,第89-90页)他还认为,初传时期的“儒教思想,对日本人的政治实践也几乎未曾发生影响。”(同上书,第163页)与日本学者相反,出于对津田左右吉等人否认中国儒…  相似文献   

19.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20.
切·格瓦拉的“新人”思想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因而不需要认真对待。本文通过对《古巴的社会主义与人》等文本的分析表明,“新人”思想是在回应20世纪60年代古巴社会的现实要求,并与古巴革命历程中的游击战密不可分,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此外,切·格瓦拉的“新人”思想还可以在阿根廷社会主义思想家阿尼瓦尔·庞塞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秘鲁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的《清晨灵魂》等著作中找到渊源,它是拉丁美洲思想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认真对待。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沉渣泛起的今天,“新人”思想所承载的反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