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定州穆斯林的捐资兴学传统──读定州清真寺民国年间三块碑有感马生祥暑假回乡探亲,到定州清真寺拜谒,看到寺管会最近找回的民国年间清真寺刻的三块碑,其内容大都是记述本坊穆斯林如何捐资献力兴办学校的,反映出定州穆斯林早就有捐资兴学传统,并曾取得显著成效。释读...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定州市内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寺内有一幢公元1348年立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此碑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占四个第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幢汉文碑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石刻是泉州侯塞因的墓碑石刻。但是定州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是迄今所见到的第一幢汉文碑。专攻中国伊斯兰教的冯今源先生在其《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一书中说:“第一块汉文清真寺碑记就是定县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撰文者是‘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元代定州《重礼拜寺记》碑为中心,考察了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与理解,指出在元代,汉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业已开始以儒家思想来阐释伊斯兰教,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属首次,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伊斯兰教走上了非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调适之路。其开山之功,意义重大,不容抹煞,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传世《六经图》,唯《四库全书》所收一种。近得外祖父所藏《六经图》碑本拓片一套,与四库所收,多所不同。考《六经图》首撰为宋人杨甲,其后,历朝多有增删补缀,大体沿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石本,为碑本体系;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为书版体系。书版体系经明清学者“臆为窜乱”已非杨甲原本;碑本体系则保存了宋元体格,更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笔者到过北京、天津、甘肃、上海、陕西、河南、内蒙和河北省的许多大寺、名寺 ,但感觉哪里也没有象定州清真寺有那么多碑刻、匾额和楹联。定州清真寺原有 13幢碑 ,如果将其碑文联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部缩写定州穆斯林的《春秋》。定州清真寺内遍布各个角落的匾额和楹联 ,对其内容加以分析 ,可以组成一部伊斯兰教教义、教礼、纲常、伦理、历史和哲学思想的小型教科书。本文试分析一下定州清真寺的匾额和楹联 ,以求国内阿林 (学者 )们的赐教。定州清真寺大门口东边原有一座汉白玉石牌坊 ,石牌坊中门上方嵌一长方形汉白玉条石 ,其朝东一面刻有雄…  相似文献   

7.
第1期宗教与发展的悖论——论伊斯兰与金融全球化的理论文化与现实的冲突……………………………冯璐璐(1)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以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为例……………………………………马娟(8)南宗禅的地方性…………………邢东风(17)从榜样到边缘——“佛  相似文献   

8.
《张猛龙碑》是北魏书法中的精品,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张猛龙碑》是魏碑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的代表作,即不似《始始平公造像》中刀锋之感过甚,也非《郑文公碑》中圆润典雅,融入篆书笔意。《张猛龙碑》在笔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劲拔、纵逸雄强。用笔以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方圆结合,变化自然。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笔法与结构,所以,对于此碑的笔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魏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清凉寺碑》见于《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为唐人李邕所书。李邕,扬州江都人,字泰和,父李善。能文善书,尤擅碑颂,又精书法,时称“书中仙手”。《旧唐书·李邕传》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昭通《孟孝琚碑》,有着“滇石之最古者”之美誉。究其缘由,《孟孝琚碑》不仅是云南唯一汉碑,更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亦可成为今人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取法对象。通过对《孟孝琚碑》概况、书法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融入此碑与同一时期《石门颂》的对比,我们可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此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19.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