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中的莲花     
邂逅《佛教文化》,还要感谢一位好友的推荐。身边有好几位朋友,痴迷于佛教文化,常常一个电话打过来,大半天和我滔滔不绝地讲佛家道义,心中不禁疑惑,这佛教文化怎有如此魅力?巧在另外一位朋友推荐《佛教文化》这本杂志,终于让我有机会一解心中的好奇。  相似文献   

2.
旅途三人行     
君冈 《佛教文化》2011,(5):120-121
甲:二位……? 乙、丙:我们是《佛教文化》的读者,对《旅途三人行》很有兴趣,特来拜访。 甲:欢迎,欢迎。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何云先生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教文化》主编,目前正在日本进行短期的研究考察。这是一封他写给北京友人的信。何先生"应当重视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的呼吁,我们也深有同感。记得一位西哲说过:"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世纪之交的中国佛...  相似文献   

4.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5.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6.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受法国潮州会馆和巴黎《欧洲时报》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由副会长净慧大师任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任名誉团长、田东辉先生任秘书长,一行九人(其中有五位僧人)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弘法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有幸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学其间,现将这次活动的经过提要纪实如下:一、缘起这次“中国佛教文化展”是由中国佛教协会、法国潮州会馆、《欧洲时报》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的。《欧洲时报》是巴黎最大的一家华…  相似文献   

7.
<正> 《佛教文化》一八万四千法门之舟楫《佛教文化》一三大语系佛教之园地《佛教文化》期刊是由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双月期刊。是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中外佛教文化、学修体验、艺术种类、佛教文史、佛教文化交流等为主的佛教文化刊物。《佛教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佛教文化"命名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海内外广大信众和佛教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青睐。  相似文献   

8.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2)
正江苏省佛教协会一贯重视对本地佛教文化的把握与建设,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江苏省佛教文史资料整理委员会",开始启动江苏佛教文化建设工作。十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进佛教文化建设方面,从文化相关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教内外的广泛认可,现简单汇报如下。一、成立"江苏佛教文史资料委员会"。该委员会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先后编纂出版了《纪念茗山法师丛书》(九种)、《当代江苏佛教》、《江苏佛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期刊是由国家宗教局主管、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双月刊杂志。是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介绍中外佛教文化、学修体验、艺术种类、佛教文史、佛教文化交流等为主的佛教文化刊物。《佛教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佛教文化命名的专业性期刊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海内外广大信众和佛教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青睐。  相似文献   

11.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2.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13.
王志远(以下简称王):凌先生,请问您读了这份刊物(指《佛教文化》)之后有什么感想? 凌子风(以下简称凌):很好,我认为《佛教文化》是将佛教文化宣传大众化、普及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我认为要继续搞下去,多搞、搞好,要争取达到发行几十万册。王:有些同志还建议我们搞英、法等文的翻译本,另外最近接触到一些内蒙古的同志,他们热情地要求我们搞蒙文版,并且表示愿同我们合作。  相似文献   

14.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15.
重要启事     
尊敬的读者: 自2005年起,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文化》将改版并自办发行。 《佛教文化》自1992年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和四众善信们的全力支持,倾心爱护。到今天她已成为在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都享有较高声誉的一份佛教刊物。《佛教文化》旨在传播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知识,宣传以佛教正法思想为指导的人生观、生活观、  相似文献   

16.
梵音     
王宇 《佛教文化》1993,(4):17-17
常常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会说,我不懂佛教文化,而且和它没什么关系。然而,促膝短谈不过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他却开始承认,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不可能与佛教文化没关系。更有趣的是,许多人回到家一问,原来自己的老父亲或老母亲竟然谙熟佛教文化,甚至能把《金刚经》倒背如流!而这,也竟然是他们从来都末曾关注过的,因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问之后,他们的心境忽然大变,他们忽然觉得佛教文化与自己的关系是那么亲近,那么久远,那么值得深思。是的,浸透了我们列祖列宗认真思索、严肃探讨、辉煌创造之心血的佛教文化,在人生旅途上真该多想想它了。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佛教文化》1996,(4):46-47
读《佛教文化》1996年第二期“当机者说”一栏主持寄语,谓“我们现在都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可是一种根本不关心宗教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根本漠视现代宗教文化人文意味的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深有同感,社会上确有这么一种观点,视佛教文化为正统学术文化未流或不入流之文化。笔者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所致。不过,我们不必在意佛教文化在不在“人文”之列。因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注重的应是佛教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事功上的作用,而不是其名声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创刊号上,我们曾献给大家一段很重要的经文。今天本栏目要摘给大家的菩提一叶,还是从这最基本的教义说起。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法音扬畅,举扬宗旨,合因与果,演化道俗"(《至元嘉禾志》卷十八)。在中国近现代佛教文化史上,《法音》是不能不提到的一本重要的佛教刊物。这份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界机关刊物,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佛教文化宣传与研究方面,曾经是学习佛教者的重要指导与参考书,对推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是《法音》复刊发行四百期的纪念日,我作为曾经受过《法音》惠顾过的读者与作者,看见  相似文献   

20.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