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斥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两种观点均有理论的说明,但依其论述,主要依据还是历史史实。“相容说”依据的史实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某些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以这种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的背景下,取得了现代经济高速成长的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相容说”依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并非悻行,“西化论”是错误的。“相斥说”依据的史实是…  相似文献   

2.
<正>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谈心学自然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前途。但这个题目很大,限于篇幅,只讲述一个提要。一、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陆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书,均把陆(象山)王(阳明)哲学称为“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辞源也都把“心学”等同于“陆王哲学”。这虽只是一种称名,但也是一种理解和概括,原来颇为不妥。因为心学本不专属于陆王,正像气学不专属于王充、张载一样。陆象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全集·叙》)他这样说,决不是为了故意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1,(1)
中国佛教协会为协助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内的佛教条目,于1980年10月20日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条目编撰小组,由巨赞法师等负责组织领导编写工作。据悉,该小组已在积极组织力量,分配条目,进行编写。《宗教卷》中的佛教条目约二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重庆大足、安岳等地的石刻中有关《柳本尊传碑》中所记载的“天福”年号作了考证,认为柳本尊作传的作者是释祖觉禅师,“天复”应为“天福”,“十炼图”题记中的年号应为蜀王王建所称。安岳“十炼图”添刻的柳本尊生卒年失实,《汉州志》所载与史实贴近。  相似文献   

5.
栾调甫提出读《墨子》书必有八法,即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离章句、辨真伪、定篇什、辑遗佚、辨异同,此八法为“实证”之一端。栾调甫基于此八法以“虚会”之另一端建构墨家辩学知识体系,内容包括《墨子》的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等内容;还有对同时代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又有自己义理分析,如其认为墨子之辩学亦为名学,为中国逻辑代名词,其他诸子无辩学,中国逻辑特征为别同异、明是非。栾调甫的墨子辩学思想包括知识论和理论体系,其中知识论是墨子辩学形成的思想基础,墨子辩学之理论体系包括名的特征、种类,辞的特征、种类,辩说的特征、结构、应用和种类,狂举的定义和种类等,墨子辩学与因明、亚氏三段论之异大于同。不过栾调甫也把《墨子》中的“逻辑”应用视作逻辑理论,并与三段论、三支论式作比较,但栾调甫的中国逻辑研究“虚会实证”范式为我们重建中国逻辑思想体系提供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1981年12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由编委会主任潘菽、副主任陈立、高觉敷、陈元晖主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生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杭州大学、东北师大、华南、广州、湖南师院等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44人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总编辑姜椿芳、出版社负责人唐守愚、阎明复出席了大会,并在会上讲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哲学》卷问世了。它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协同哲学界3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而成的。为编撰《哲学》卷,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下成立了哲学编辑委员会,胡绳同志任主任,邢贲思同志任常务副主任,陈元晖、汪子嵩、黄楠森、任继愈同志任副主任。编委会下设十一个分支学科编写组和一个综合编写组。作者的稿件除经各编写组集体审改  相似文献   

8.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9.
1982年1月,于光远在<百科知识>第1期上,发表了<唯灵论·心灵研究·超心理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文章.于光远建议,把这些条目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卷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哲学卷》)编委会成立暨撰稿人大会于今年三月九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我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铭记刻画了人所身处之境况、时势的脉动以及历史中的个人的种种表现,绝非只是对自然事件的机械式载录而已。在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中,以永恒典律(如“道”、“理”)或不朽范型(如尧、舜、三代)为标竿,而尝试去存留、体现的实践过程,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领悟历史上存在过的典范,并将这些典范接引、召唤至人们所生存的时代,也因此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寓涵了某种的“超时间”特质:中国人对过往历史的学习,其实只是掌握“超时间”的基点,其究极目的在于将典律范型落实于当代时空之中。中国人所认知的“时间”概念与人文关怀紧密相系;历史上的“时代”就是“时间”的会串、整合与界分;所谓“超时间”乃是从各时代中提炼出的典律范型;而经由人们的描摹叙述,“时间”会经由口语及交书而被转化成“历史”。抽象的“超时间”概念实取自“时间”,俯瞰着“时间”的流转,并且贯穿了整部“历史”的发展。本文先论述中国人文主义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特质,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政治取向,一切思想都落实到当下即是的人生与现实。人与自然、超自然的关系在传统中国仍被统纳入“人事”的范畴。本文第一节论证中国史学体现:中国历史意识中,“时间”与“超时间”有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间”将确切发生的一桩桩事件织结成全幅的网络,而“超时间”是从网络中凝塑出来的中心意义。第二节论证“时间”如何汇淬成“超时间”,而第三节分析“超时间”必须以“时间”为基础始可形成,最后一节则对中国历史思维的特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阿拉伯语原为“Masjid”(麦斯吉德),意即“礼拜的场所”。最初“,麦斯吉德”在中国的译称并不统一,有过各种称呼,如“礼堂”“、祀堂”“、回回堂“”、回教寺”等等“。清真寺”一名在中国最早何时出现,众说纷纭。目前可以确认的是,最晚大约到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值得祝贺的事情!作为一个读者,我想谈点看法。我的看法主要是对《哲学》卷里中国哲学史部分讲的。我用的是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译名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的“ontology”一词在我国迄今多译为“本体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有关“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但是,所谓“本体论”到底应包括哪些含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哲学界也众说纷纭。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直截了当地说:“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  相似文献   

15.
    
中 医 认 为 ,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和 之 名 。 卦 硔 , 先 天 乾 坤 为 后 天 坎 离 所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 又 认 以 精 要 逆 行 督 脉 , 似 河 车 之 化 ,此 名 为 后 天 返 还 先 天 ,返 回 父为 ,肾 主 精 ,人 身 有 精 则 存 ,无 精 运 转 ,有 黄 河 水 、逆 流 水 、漕 溪 水 、 母 未 生 前 。人 由 母 腹 中 降 生 后 ,剪则 亡 。 精 有 “水 谷 ”之 精 后 天 之 …  相似文献   

16.
普济寺橹联选[联语]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注解]联语正山门前,丁丑(1997)年香港陈守仁等敬献,郭仲选书。(1)五朝恩赐:五朝,指唐、宋、元、明、清五朝。但查史应指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为妥。盖因为普陀山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留像于洞侧。山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该像为“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遂为普陀山寺院之始。兹列五朝“恩赐”之史实  相似文献   

17.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评介日本中国“身体观”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身体观研究的三个新视野: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呈现的“身体”与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并指出中国文化中身体之“内外交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齐文化与蹴鞠运动--"足球发源于中国",中国蹴鞠在齐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足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曾多次明确地指出:“足球发源于中国”;而中国古代的蹑鞠运动又源于何处?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地,今天见于文献典籍载录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齐国临淄。这一具有军事性和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从齐都开始,这是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文化、发达的科技、尚武的社会风习等是很有关系的。后来历经汉唐、宋代鼎盛时期,到元、明、清逐渐走向衰微。这一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今天加以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