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小斌 《法音》2019,(6):34-39
正佛经版画,是指在佛教经文典籍中的佛教图像。作为佛教美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佛经版画留存于世的作品数量众多,年代自北周一直到明清,尤其是明代的佛经版画在内容和数量上皆属空前。以往有关佛经版画的研究,多是作为版画史、印刷史的分支来看待,即使在佛教美术的相关研究中也常被列入图像志的序列,对其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宗教界动态     
<正>北京龙泉寺"贤二"机器僧走红网络最近一个叫贤二的呆萌机器人走红网络,它身穿黄色僧袍,会说佛经佛法。据了解,贤二机器僧是由北京龙泉寺僧人于2015年10月研制出来,贤二能够语音识别,并跟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还能接受指令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诵读经文和播放佛教音乐等。  相似文献   

4.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5.
血经     
古代我国佛教信徒是以抄写佛经来传播佛经的。他们认为抄写佛经越多信仰越虔诚、功德越大,因此许多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的信仰和修功德而发愿抄写佛经。所谓血经,佛经中有“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之说,血经就是“刺血为墨”,即用自己身上的鲜血抄写的经文。自古以来有许多血经的传说,但是由于未妥善保存而毁损了或者遗失了,令人十分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佛教版画包括佛经版画和独幅雕版佛画。佛经版画主要指用于佛教经书中的插图版画作品,包括扉画、经中插图画和拖尾画。当前我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版画主要是佛经版画;而独幅雕版佛画指的是佛教中用于流通宣传、供奉敬拜或装饰用单独刻印、使用的版画作品。中国佛教版画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诸多属于版画领域首创的制版和印制方法,如填色法、夹缬法、漏版等技法,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3)
正关于文殊师利的来历众说纷纭,不像佛经或印度教经文中许多其他人物一样有直接明确的答案。文殊师利的形象没有明显的发展轨迹,在上座部巴利文三藏或任何其他非大乘经文中都没有出现,而在大乘佛经中,文殊师利是一位成熟的十地菩萨。美国佛教学者安东尼·托拉巴(Anthony Tribe)所著《文殊:来历、角色与意义》(Mabjuwri:Origins,Role  相似文献   

8.
赵朴初居士,人们尊称他朴老或赵朴老,他很喜爱诗歌。作为佛教居士,他对佛教诗歌十分重视。他曾撰文说:佛教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诗坛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综观佛教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印度佛经韵文翻译而来,从翻译的角度去研究很有价值,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古人是如何以他  相似文献   

9.
俗语佛源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自东汉末年至东晋以前,佛经翻译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当时的佛经大部分是直译,文词晦涩难懂,大大限制了它的流通范围。由魏晋南北朝以来,学术思想的风气一反两汉质朴,普遍趋于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学术,在此时日益发达。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  相似文献   

10.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唐代,已成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三个子系:一是用于佛经课诵和法事场合的呗赞音乐,它主要由三国以来传入的西域梵声构成;二是用于宣释佛理,导达化俗的唱导音乐,它的制度建立于东晋,主要由民间讲唱音乐构成;三是用于佛教庆典及其它佛教文娱活动的佛曲音乐,北魏以来,西域佛曲陆续输入,同汉地赞佛之乐结合,而产生此种音乐。五台山是唐代佛教的中心,百国  相似文献   

12.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河西僧侣多人多次担任佛经主译,译经风格以直译为主要特征,所译佛经几乎囊括了佛教各部类基本经典。河西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在赵朴老关心支持下,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总襄其事的佛经翻译事业,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筹备,现正式成立佛经翻译研究组.3月5日下午,在居士林会议室召开成立会议.参加会议的不少是  相似文献   

14.
常亮 《法音》2022,(2):33-42
<正>佛教传入中国,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在此之前,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在西域地区传播的时间可能更为久远。中国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始于佛经翻译,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佛经翻译可以被视为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来自印度的佛教从而开启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根据学者李尚全的概念界定,  相似文献   

15.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6.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18.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与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宁静、致远、肃穆、平和为独特风格的宗教音乐,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乐分青庙与黄庙两种。青庙音乐中有伴奏念经的经文音乐和以乐器为主的经外音乐,这里专指青庙音乐中的经外音乐。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古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北方佛乐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今存汉文佛典用语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存最早的汉文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早期汉译佛经用语的特色与演变,但是,它的记载与今存早期佛经译文存在较多的矛盾.本文全面调查22组相关的翻译用语在<大正藏>中的使用情况,详细列举<出三藏记集>对翻译用语的记载同佛经译文实际用语之间不一致的几种表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强调利用相关佛教文献时要注意避免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怀静 《法音》2021,(1):71-76
在卷帙浩繁的汉语佛教典籍中,《心经》被称为"佛经之心",是最为著名的传世佛典之一。在诸多汉译本中,玄奘所译《心经》流通最广。随着佛教的海外传播,《心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爱德华·孔兹版的英译《心经》。关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余光中曾经写道:"译者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圣,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1]因为卓越的译者能将佛经翻译为各种语言,起源于印度半岛的佛教,才能在全世界拥有今天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