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拖延症患者.自从看到这个词,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归类.它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我身上80%最为严重的病症. "Last minute person"或者我谓之"deadliner".后者我觉得更恰切,因为它揭示了这种病的必然结局:死路一条. 一个最简单的日本班的十五分钟报告,我一周前就开始焦虑,但赶到报告前一天晚上九点,才敲定...  相似文献   

2.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3.
修闲     
有一天,某位朋友捉到了报纸上一个别字:你看,把“休闲”写成“修闲”了!他说得没错。事后查检辞书,真的还没有找到“修闲”这个词;我在电脑上敲出“修闲”两个字,下面立即出现一道红色浪线!但我琢磨,“修闲”虽然不是一个固有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却是一个很好的词组,它与“休闲”只是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4.
百香园     
正一个山谷里,一粒种子萌发了,嫩芽从泥土里钻出来,旁边的小草摆动着腰肢向它招手:"小草,你好!""你好!我不是小草!我是百香果!"百香果抖动着尖尖的芽儿说。"真新鲜!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百香果这个名字,你的香味在哪儿呢?我分明看到你和我是一样的!"小草不屑地说。百香果不再解释,它拼命从泥土里汲取营养,向上生长。它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  相似文献   

5.
正朋友邀我喝茶,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茶,而是他新买的奇异茶杯。说它奇异,是因为它并不像普通的茶杯那样有一个平底,而是呈尖锥形状,到了最下面已经只剩下一个尖了。这样的茶杯不要说直接放在桌上,即使有东西可以倚靠,也肯定极容易倾倒。然后,朋友又拿起毛笔在我手中茶杯的最底部点了一下。我疑惑,朋友也不解释,只是笑着给我倒上茶,然后边品边聊。一会儿工夫,一杯茶喝完,朋友又给我续  相似文献   

6.
微思念     
微思念,是我起的词,我喜欢。微思念,不显山,不露水,是夜半醒来,看到一缕月光,若隐若现地穿过窗帘,人在朦胧中,忽然就叹息了一声,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睡去,梦中有一些模糊的影像,似亲近,似遥远,似呼吸可闻,似望尘莫及。这样的思念,不影响一个女人做贤妻,做良母,相夫教子;不影响一个男人做丈夫,做严父,正直忠诚。春花开了,也去看,也欢  相似文献   

7.
双头鸟     
正一只鸟住在一条河边的树丛里。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因为它长着两颗头,却只有一个身子。有一天,双头鸟在河边觅食,看到地上有一小块儿苹果。它的一颗头说"这块儿苹果看上去多好呀,一定是上帝送给我的美味,我真是太幸运了。"第二颗头闻言,说:"我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美味,让我们俩一起分享吧。"  相似文献   

8.
1952年,在布里斯高的弗里堡大学举办的讲座上,M.海德格尔提出一个在当代引起一定反响的命题:“科学不思考,并且不能思考;”他补充说道,“甚至那就是它的幸运,我要说,这保障了科学本身的和已被确定的论证。”科学不思考,这至少是一个别出新裁的论断。科学家,我们知道他们,我们不时地在报纸上和杂志上看到他们露面。即使我们始终不明白他们做些什么,但至少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异想天开的人。他们并不是胡乱地从事研究,而是有条  相似文献   

9.
我曾看到这样一段叙事文: 清早起床,先叠被,再扫地,然后罩上电视机,免得使它蒙受灰尘。看起来很有层次,却禁不起仔细推敲。既想使电视机不蒙受灰尘,就该先把它罩上,然后再扫地。现在这样写,岂非本末倒置?可见写文章没有层次不行,有层次而写得不符合实际生活的情理,仍然不行。我个人认为,学习写作不单纯是个语言文字问题,更不是靠一点技巧手法就能提高水平的。一方面固然要观察生活现实(这是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前人写  相似文献   

10.
延异     
首先我想说,“延异”(deferance,它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在策略上我认为是最适合进行思考的,如果不是最适合进行把握的——这里,思想是与把握的结构界限保持某种必然联系的东西——关于我们的“时代”,它是最无法给以相等但更根本的表达的。因而在策略上,我将从“我们”在其中的地点和时间开始,即使归根到底我的观点不可证实,因为只是在“延异”及其“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据说能知道“我们”是谁和在何处,以及一个“时代”的界限有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乍看起来,"迷信"一词的用法使它不可能在人文科学中严格运用.这个词的涵义,即它的内涵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消极色彩;至于它的外延即应用范围,则又很不确定,使它成为一个可以同随便什么东西拉扯在一起的概念.迷信的各种各样定义不但证明它带有极端的主观性——这些定义完全取决于界定者的观点——,而且突出了它的消极色彩:迷信是通过不存在之物,而不是通过存在之物来界定的.教士的定义——例如,普卢塔克以希腊教的名义,圣托马斯·阿奎那以基督教的名义——将迷信视为背离官方宗教,主要是在民间发展起来的左道旁门,不但曲解教义,而且空洞无稽."迷信"一词的拉丁词源Superstare,原意为"凌驾于某物之上"(所谓某物,不言  相似文献   

12.
要使信念和其他命题态度语境的量化有意义,存在两个大的困难。一个是所指称的对象可能不存在;另一个是共指称词项的替换性原则可能会在这样的语境下被破坏。我将在本文中论证,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将信念对象看成是一类实体,这种实体不管它是否存在,都可以被指称。我将概述一种存在物的理论来使其可行。此外,我将论证,指示性指称本身不是直接指称;而且,当所涉及的共指称的两个词项都以直接指称的方式使用时,不存在替换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杂志的编辑向我提出过一个直接了当的问题是:"在1976年你出版了一本叫<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的书,为什么把你的诊断和治疗形式描述为合理的呢?"回答是简单的.我只是使用了在英语中一般意义上被使用的"合理的"这个词.按照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合理的"意思是(以及其它方面)"与理性一致的;合乎道理的,明智的;不愚蠢:不荒谬或不过分的",当写这本对临床决策进行探讨的书时,我是赞同这些注释的.当然,不久以后我感到这个词的使用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论意义     
1.野外语言学家的入门引导 古代印度哲学家争论意义的首要载体是句子还是词.赞同词的论证说,词的数量有限,能够被一劳永逸地学会.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学会如何按需要从预先学会的词构造句子,才能完全把握它们.然而尽管情况如此,仍然可以说词的意义就在于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我们学习作为整体的短句,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构成词的用法来学习这些词,而且我们由这样学会的词构造其他句子.于是,探索清晰而实际的意义概念应该首先检验句子.一种语言中一个句子的意义是这个句子与它的另一种语言译句共同分享的东西,因此过去我提出原始翻译的思想实验供大家考虑,它导致一种否定的结论,即翻译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论题.一些批评家说,这个论题  相似文献   

15.
杜鹏 《天风》2013,(4):51-51
我幼年便有幸听福音,在教会中听得最多的莫过于耶稣行神迹.耶稣能医治瞎眼的、瘸腿的,能让死人复活.虽然大家都说他是一个人,但是我觉得他不是,他太神奇太全能了,他不可能生活在我们中间.随着我慢慢长大,到了初中,看到了根据《路加福音》拍摄的电影《耶稣传》,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耶稣: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爱孩子,他有无助,他有痛苦.让人心生怜悯,让人为他的死痛哭不已.而后再思索,觉得耶稣是神,他所行的神迹是那么轻松,但他又是感情饱满顺服父命的人.然而他到底是何人?圣经四福音中对他所行神迹的记载占了一定的篇幅,他仿佛是一个神医,还有一点魔术师的感觉.这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耶稣很多时候会切切嘱咐得医治的人,不要叫人知道这事.耶稣能行神迹,却在别人希望看到神迹时说: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他怎么会如此吝啬于行一个神迹呢?当我重读福音书,对天父那测不透的智慧有了新的领受.  相似文献   

16.
你好     
刚开始上网聊天的时候,我的文字输入速度并不是太快,我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你好!”,不管对方是在天南海北,还是男女老幼,统统都是你好.为此,我的同事们笑话我说,你怎么只会一个“你好”呵。  相似文献   

17.
一、奎因奎因批评模态逻辑的武器是所谓的等词可替换性原则。根据他的表述,“这一原则规定:给定一个真等同陈述,可以用它的两个词项中的一个替换另一个出现在任一真陈述中的的词项,得到的陈述仍是真的。”(Quine,2004,p.360)显然,这一原则在模态语境下是失效的,因为将真等同陈述“行星的数目=9”中的一个词项“行星的数目”替换另一个出现在真陈述“9必然大于7”中的词项“9”,得到的陈述“行星的数目必然大于7”却是假的。照一般意见,“9大于7”是数学真理,是必然的,而“行星的数目大于7”是事实真理,不是必然的。(同上,pp.363-364)等词可…  相似文献   

18.
扎心了     
计文 《天风》2018,(3):1-1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扎心了,老铁"成了流行语,它也可以解读为"走心了,兄弟"!说这句话的缘起可能是一句拨动心弦的话,或是一件触动神经的事。也许并不是气吞山河的豪言,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只是一句柔软的耳语或一个细微的动作。但柔软中令人振聋发聩,细微中让人刻骨铭心。令我印象最深的"扎心"一词,出现在和合本圣经《使徒行传》中,当  相似文献   

19.
何谓迷信?词书上开列的含义有两条:①信仰神仙鬼怪等;②盲目的信仰和崇拜.这在中国恐怕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了.可是,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要信迷信,也许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要不,为什么词书上也没有加以说明呢?然而,在一次与神汉、巫婆的偶然相遇中,他们对迷信一词的解释,却不禁使我莫名惊诧起来.  相似文献   

20.
分析性心灵哲学中新生的关于自我的"索引词方案"不太关心有关自我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切入这些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作为索引词的"我"的研究,最终澄清这个领域过去常陷入混乱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倡导和坚持"索引词方案",但其内部差别很大,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笔者认为,"我"的用法很多,每种用法只要诚实地加以运用,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真实所指。哲学应关注的是它的两种指称:一是每个人对之有直觉的、同一不变、且贯穿一生的我;二是从这种自我中抽象出的作为一个最一般哲学范畴的自我。这种自我尽管不能是传统实我论所说的小人式实在,但有其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和作为整体性模块而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