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文化》2011,(6):123-124
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使我们由此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  相似文献   

2.
破执显真,破除对虚妄的自我主体及其对象世界的执著,以回归本然意义上的真实的主体和真实的世界,这是解脱论的要求,也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破除我执与法执,乃是发露真实的审美的人和审美的境。破执断障,意味着生命的解脱,迎来生命之花的重新绽放,把生存世界原本的美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四料简”、“四照用”是临济宗接引门人的主要方式,也体现了禅宗的认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但当前学术界将“有时夺人不夺境”诠释为针对“有我执、而无法执者”,这与大乘义理有一定冲突。作者站在唯识学的立场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重新解释为“针对‘深执我、法之中下根求法者’,此类众生由于愚痴而难以理解法空之理,故应建立修行次第即‘先夺其我执而存其法执,后破其法执’”,同时对“四料简”、“四照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有这么一则禅宗公案。某僧人问赵州从稔禅师:"听说你亲自见到了南泉普愿禅师,是吗?"赵州从稔禅师答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僧人问赵州禅师是否见到了南泉禅师,自然是想要得知两位佛门前辈会面之状,进而窥见真法。不料赵州禅师竟然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了镇州的特产萝卜头。佛家讲究摒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前者是执著于物质利益和人体感官,后者则是执著于真法与大道。这个僧人作为出家人,大抵能够多少破除人我执,可惜仍然执著  相似文献   

5.
话说四依法     
<正> 四依法分别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真理的意思。在我们坚定而固执地认为有相事物为唯一全部的时候,在佛法的视角里这是"世谛"。所谓"世谛"就是世间的真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6)
<正>差不多90年前,赵紫宸先生在他的《基督教哲学》"自序"中说道:"我们信耶稣的人,在今日备尝艰辛,信仰的根基都摇撼了。我们中间许多人好像出岫的云,归不得海上的高峰;好像离山的水,归不得谷里的清溪。然而谁真信耶稣,而心中不交战呢?理性与信仰战,人言与我执战。战云迷目,颦鼓乱耳,心旌摇曳,六神无主,终日地乱奔乱窜,畏首畏尾,岂不痛心吗?我的问题,是今日许多人的问题,就是:我们有什么信耶稣的  相似文献   

7.
<正>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它阐述了佛教对于生命的构成和本质的看法,由此,佛教建立了消除我、法二执而回归生命本原的解脱之道。在佛教历史上,缘起论经历了业感  相似文献   

8.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故,自他分别,趋乐避苦,利己损人。若无我执,则举世皆成大阿罗汉矣。既知我执为系缚之因,即知欲求解脱,应以此为下手处所,对治目标。然此我执,既非色法,不可椎之令破,如碎瓶瓮,亦不可拔之令出,如剜针刺。我执唯是自心,自心云何可以去除耶?以是之故,必须观察我执如何生起,然后能知对治之法。如知人必饮食,始能长养,断其饮食,彼自然不能生存。长养我执者,即其所缘之我,“我”为彼我执所缘之境,是彼所依。若能破我,坏其所依,我执即灭。故修行人,第一先破我。然佛亦不说毕竟无我,唯说非实有我。我若实  相似文献   

9.
<正>大时代激荡着大变革,大变革呼唤着大智慧。细读卢德之教授新著《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东方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下文简称《论资本与共享》)一书,真切地体悟到卢德之教授多年孜孜以求对"资本"及"资本精神"真谛覃思精研的执著,并为在这种执著求索与睿智思考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作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与目标的可贵探究所形成的共享资本观而深深折服。共享资本观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傅益瑶 《法音》2010,(7):47-49
<正>我常常想,"爱屋及乌"这句成语里的小鸟真是个幸运儿,而我,就是这样的幸运儿。因为,父亲与赵朴初的深情厚谊为我日后获得良师埋下了伏笔。父亲傅抱石是个惜时如金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  相似文献   

11.
<魔王>是"歌曲之王"舒伯特1815年采用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叙事歌曲.其歌曲大意为:在风雨交加的深夜,一位父亲怀里抱着儿子骑马飞奔回家,途中儿子惊慌地向父亲多次呼救"啊!父亲,我看见魔王,它戴着雉尾皇冠?啊!父亲,你可听见魔王在低声细语?啊!父亲,你可看见魔王的女儿在黑暗里?啊!父亲,它已抓住我!"然而,父亲却固执地回答"那是烟雾飘荡……那是枯叶沙沙响……那只是些柳树的灰色阴影--."魔王时而对孩子诱惑,时而对孩子恐吓.  相似文献   

12.
<正>在各地佛寺,常会见到这样一幅石刻画:一位中年行脚僧人,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让人不禁想到漫漫西行路上那些求法高僧孤独而执著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家喻户晓:在老百姓那里,他是《西游记》中慈悲、虔诚而又带些愚痴的"唐僧";在知识分子心中,他如一面在呼  相似文献   

13.
偏见是锈蚀,让人永远打不开一个盒子。盒里可能正装着人所需要的东西,如一本书、一味药或一把钥匙。偏见是一堵墙。执有偏见的人只看到墙,而不承认墙那边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说:"墙上怎么会有花朵和河流。"更加固执  相似文献   

14.
<正>"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并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引子:人心深处惊雷动我曾经不无自信地用"顶天立地"的隐喻式修辞来定位道德伦理,意即:道德伦理上接宗教信仰(我所谓"天"者)、下接政治法律(我所谓"地"者)而立于政治—法律与宗教—信仰(信念)之间。更确切一些说,在现实的或经验的生活世界里,政治法律的管治效力无法企及之地,当是道德伦理的游刃之域,比如,个人心性美德、家庭伦理甚或诸如乡村社区和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社团之类的社群契约礼仪,等等;而在理想的精神生活世界里,当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6.
<正>"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是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里的一句话。而我们道教的核心思想也是"无",讲究"无为"。凡夫俗子之所以是凡夫,都是"有事"的,都是被妄想执著这些"事"束缚的,即使是丛林这种清静之地,心灵没有经过打扫的人到了丛林也还是有事的,所以就要修行,把有事变成无事。无事的丛林,必是人人都有修行的丛林,所以无事就兴盛。  相似文献   

17.
旅途三人行     
君冈 《佛教文化》2011,(6):114-115
甲:二位来了. 乙、丙:上次我们谈到"执着"二字,你说过下次再说的. 甲:(笑)是的.我们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等着和你们讨论呢. 乙:我们也有过争执讨论,不能确定这个词语究竟是贬义还是褒义. 甲:这个词的意思要认真具体地分析."执"在佛教中不是一个正面的观念,因为生命中的烦恼,基本由"执"引起,是将本来缘起性空的事物当...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从事哲学是一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20多年前,听孙正聿教授说这番话时,我思想深处的某种不寻常的震动,曾令我本能地感知:此乃真正遭遇哲学问题之方式。此刻,我试图捕捉那令我深深为之动容的内在感动,手指无意识地滑过键盘,脑海里却闪回先师高清海先生从他的老花镜上方投过来的目光。——"是吗,哲学到  相似文献   

19.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20.
渊声 《天风》2010,(11):63-63
<正>问:我信主已经多年,有一事想请教,即是否要奉献十分之一的问题。我听了不少道,传道人对此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那是旧约的规矩,新约信徒只要尽心尽力就好。也有人说,"十一"奉献是神一贯之要求,不足"十一"就是对神之物的偷窃!请问,哪一种说法更合真理?此外,这"十一"奉献款可以由我支配吗?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