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绝阿难参加。  相似文献   

2.
阿难尊者出生于刹帝利种姓家族,属于刹帝利王室成员。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最高的种姓。刹帝利种姓的净饭王是悉达多·乔答摩(佛陀)的父亲,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阿难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他是佛陀的堂兄弟,与佛陀同日生,都是五月的月圆日出生的。因为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带来庆  相似文献   

3.
释迦牟尼位在会卫国介树给孤蚀国的时候,百一天早上,与阿难一起进城乞食,途中遇见一群小孩。这些孩子正在游戏,他们用泥土搭建宫殿、房舍、仓库。仓库里堆满了泥土,代表着财宝,五谷。有一个小孩远远看见了释近牟尼.被佛陀的光明相吸引,不由升起敬,:。,他取出“仓库”中的“百米”,请释这牟尼品尝。这个可爱的孩子路起脚尖,依然够不着佛陀,便请另一个孩子帮忙,另一个孩子蹲下身.由他踩肩而上。释道牟尼曲身端韩受土。这两个孩子欢天喜地,,C满意足如同大施主。释近牟尼让阿难用上抹房,土大少,只够抹佛舍的一边墙角,阿难…  相似文献   

4.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  相似文献   

5.
“焰口”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简称《焰口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的法事。“焰口”有时又译作“面然” ,是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鬼王的名字。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在禅思静坐时 ,看到一名饿鬼形容枯槁 ,面貌丑陋 ,头发散乱 ,爪甲长利 ,腹大如山 ,喉细如针 ,面上喷火 ,阿难惊骇地问他 ,是什么因缘而得到这种果报。饿鬼告诉阿难 ,因为生前居心悭吝 ,贪婪而不知足 ,所以死后堕入饿鬼道中 ,变成这种身形 ,并且遭受到种种痛苦。饿鬼又告诉阿难 ,三日以后命当尽 ,生在饿鬼道中。阿难大惊 ,急至佛前哀求救度 ,佛陀于是为他说《焰口经》 ,嘱…  相似文献   

6.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  相似文献   

8.
逆风的香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平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相似文献   

9.
一般寺庙中,释迦牟尼佛像前面左右两侧,总有一老一少的两位侍者。他们就是本文介绍的两位佛祖的高足。 佛陀诸弟子中,阿难尊者被誉为"多闻第  相似文献   

10.
“佛法不杀”的思想基础是佛教教义不杀生的理论,因为佛教认为,杀害生命是一种罪过,要受到惩罚,从而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佛教是明确反对战争的。佛教的“佛法不杀”,劝人慈悲的和平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被人们重视。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以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国王和吠舍离国王都仰慕他的名声,在恒河边上派兵前来抢他。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卫了和平。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经是一位暴君,在一次战争中滥杀无辜10万余人,后来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  相似文献   

11.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2):49-49
《佛陀十大弟子》是《佛教画藏》中的一函。一函十册,每册说一个弟子的故事。 一般读者对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比较熟悉,对十大弟子了解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佛在世时弟子极多,有名又有成就的是十位。他们各自都有突出的本领,概括起来四句话是:“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成,阿难多闻密行罗。”  相似文献   

12.
阎小龙  张元林 《法音》2023,(2):6-14
<正>提婆达多与佛陀的故事,在佛教经典中记载较多。提婆达多(Devadatta),又译为“调达”“提婆达兜”“地婆达兜”“禘婆达多”等。《释迦谱》卷二记载:“调达,亦云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皆忽惊热,故因为名。”[1]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斛饭王是兄弟,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与阿难为兄弟,与释迦牟尼是堂兄弟关系。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关系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众多的佛经中,对提婆达多的评述出现了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3.
褚潇白 《法音》2008,(10):60-62
在佛陀灭度后的五百年间,世人因“佛相不可显现”而未曾以人形为之造像。在印度佛教艺术最初的流派中,没有佛陀本身的形象。印度的艺术家们通过一些佛经引证了“世尊”和他的一生八相,比如:用“菩提树及空座”代表“成佛”的场面,用“法轮”来代表“说法”的场面,但用人形来表现佛陀的情况付诸阙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07,(5):28-32,33-36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缘,都是非常的难得。《佛说出家功德经》讲述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缘:毗舍离国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享乐,佛对阿难说:“我知此人贪五欲乐者,不久命终,却后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于地狱。”阿难就去告诉王子,王子说:“我当出  相似文献   

15.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16.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17.
宗性 《法音》2003,(2):17-22
绪言自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现行流通的佛陀言教来看,佛陀不但鼓励佛教徒应遵循五戒、十善、八正道等修持方法,努力净化身心、升华自我,完善个人修养,更倡导佛教徒把完善个人修养的观行融入到为社会大众无私奉献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在“自利”的同时还要“利他”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中,“利他”是作为菩萨道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来加以提倡的,为此佛陀提出了许多“利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四摄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说是菩萨“利他”原则的细化和行动准则。千百年来,高僧大…  相似文献   

18.
佛陀曾拿出一面镜子教导他的弟子说:“身体行动前,要反复观照;话语说出前,要反复观照,思想产生前,要反复观照。”  相似文献   

19.
摩登伽女本是首陀罗种姓(奴隶阶级)的年轻女子。有一天,阿难从祇园精舍出来,持钵到城内乞食,回途中,见到路旁一个大水池,摩登伽女正在池边汲水,阿难因为口渴,便请她布施一钵水。摩登伽女自认为身分低贱,不敢将水呈给阿难。阿难看出她的为难,再度慈悲地向她乞求一钵水,因此感动了摩登伽女的芳心。阿难庄严的仪表,翩翩的风度,慈悲的音容,一直回荡在她的心中。回家之后,她日夜思念着阿难,茶不思,饭不想,很令母亲担忧。摩登伽女于是请求母亲设法,让她能得到阿难做自己的丈夫。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三教皆以修心为要,盖心为万事主之故也。然对于"心的追问",儒道多以启发、描述的方式给出,不具有过多的思辨性。就此而言,佛学的解答似更具有严谨性、思辨性,此在佛经中多有体现,其中尤以《楞严经》为最。《楞严经》通过佛陀与阿难的辩论,乃最终通过七处证心、八还辩见将"心"之所在解释出来。须知,只有明晓心之所在,方能更好地修"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