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12日,记者拍摄到山西五台山龙泉寺西宋代名将杨业的墓塔,从墓塔上可以看到精美的宋代磨砖雕刻,在千年之后风采依旧。但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塔顶已经开始坍塌,成为蒿草的“园地”;塔身已经多处裂痕,将有摇摇欲坠之势。  相似文献   

2.
1983年8月的一天,我们在新疆喀什市民委欧玛尔的陪同下,乘车来到离喀什只有五公里的“浩罕村”。在这个村庄的后面,座落着一组有高度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建筑群,这就是我们要参观的“阿巴和加墓”。这里绿树环抱,景色迷人,是个优美的风景区。 欧玛尔向我们介绍说:“阿巴和加墓始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4.
沂南汉墓属于大中型石室墓,仿阳宅构造,应属东汉中后期墓葬。分析两汉墓葬形制的变化走向:竖穴墓——横竖过渡形墓——横穴墓,可知两汉先民对生死之态度的转变:恐惧——被动接受——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5.
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买地券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比大量买地券(包括镇墓文、衣物疏)后发现,与张坚固、李定度一同出现的神仙分为两类:道教和民间信奉的神仙;只在买地券中出现的冢墓“专职神仙”。张、李二位神仙属于后者,却有着其他冢墓“专职神仙”所不具有的专名,他们因而远播边鄙并渗透到其他宗教之中。张、李二位神仙最初在买地券中充当保人或知见,后来在传承中这一角色发生讹变。文章最后部分对冢墓“专职神仙”特征的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道教构建神仙体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6.
“葬墓”是壮族民间信仰天地善院的仪式类型之一,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山县和宾阳县壮族地区具有重要影响。“葬墓”仪式有风水宝地“葬墓”仪式和一般穴位“葬墓”仪式两种类型。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天地善院“葬墓”仪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就其中蕴含的壮族祭祀亡灵的原因、亡灵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祖坟的地位和价值等文化内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北京阜成门外三塔寺附近,一处幽静的院落里,劲拔的松柏、苍翠的冬青,环围着一座古老的墓碑。石碑的顶部,是中国传统的双蟠龙浮雕,还有代表天主教的“十字”图案,四边是朵朵白云组成的精美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刻写着碑文,几个工整的汉文大字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这位利公,就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他长眠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年了。  相似文献   

8.
生命如花     
朋友是摄影记者,一日同文物局的同志到乡下去拍摄一处刚被发现的古墓。傍晚,见朋友回来,我便饶有兴趣地问:“有什么收获吗?”朋友摇摇头又点点头,那模样令人费解。夜里,我们各自捧着一杯清茶聊天时,朋友才道出个中原委。原来,村民建房时发现的这一古墓,从碑文上看是四百多年前明代的暗墓。墓壁用青砖所砌,墓内可容数人,除从砖缝里渗入的一小滩稀泥外,就是一片平整的泥土,也无任何异味。考古人员从中找到了一根金钗、一根银簪及各种金银细软,家常器皿,得以证实此为明代一恭人(明、清、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之墓,然墓内已无一骨一发残存,可谓人…  相似文献   

9.
管仲墓     
管仲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北山庄西,南依牛山,北临淄水。现墓封土高十米,墓基东西长三十四米,南北宽十四米。明《青州府志》载:“管仲墓:牛山北麓。旧碑题:‘管子之墓’嘉靖乙巳按察使鲍象贤立石冢上。”今碑已失,仅存石碑座。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管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鼓励求知陈军穆圣教导我们说:“你们寻求知识从摇篮至到玟墓。”又说“踏上求学道路的人,真主已使他踏上了直达天堂的坦途。”穆圣的谆谆教导,阐明了伊斯兰教对求知的重视,并指出了作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应该把求知作为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把求知作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李翎 《宗教学研究》2022,(3):122-125
以往学者对敦煌壁画《弥勒经变》中“老人入墓”图的研究,通常将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违背传统孝道与弥勒信仰方面,从而偏离了问题的重点。本文通过印度“四行期”传统,讨论“老人入墓”的来源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老人入墓”是一个不准确的命名,同时揭示了印度传统色彩观与老人白衣的原由。  相似文献   

12.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主基督从死者中复活这一亘古未有的奥迹,始于他被埋葬后的“空墓”这一事实。四部福音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都起自“空墓”。让我们来看看圣马尔谷福音的记载:“一周的第一天,天还很早,妇女们便带着预备好的香料来到坟墓那里,石头已由墓穴滚开了,她们进去不见了耶稣的...  相似文献   

14.
1987年5月,桓台县田庄镇旬召村农民在村东北侧的高坡地上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淄博市博物馆闻讯后前往调查清理,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大小不详;墓内出土有铜鼎1,铜觯1,铜铃4,铜戈1,铜觚1计八件器  相似文献   

15.
Ⅱ胡戈·丁格雷尔(Hugo Dingler)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1901—1904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905年到1906年夏季,他在格丁根跟随D.希耳伯特和F.克莱因(Klein)学习数学,跟随胡塞尔学习哲学,这是他第一次学哲学。1907年他在墓尼黑在A.福斯(Voss)的指导下以《普通平面变形》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1912年也只是在墓尼黑大学,获得了“方法、教导法和数学史”这一无  相似文献   

16.
“原始赝品”、“旅游艺术”和真实性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许多作者已经揭示了潜在于我们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想象构造的有关其它原始民族的看法之下的复杂观念体系.在原始民族的表象上既有我们对于野蛮状态和性放纵的幻觉,也有我们对未受侵蚀的理想人性的憧憬.对原始艺术的传统处理一直是这种对“原始人”的混乱描述的一个部分,而最近对原始艺术概念的讨论(如克利福德、普赖斯、托果夫尼克等)对上述状况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如果说近来这批作者无情地剖析了“原始艺术”中“原始”概念上的混乱的话,那么他们中的某些人在遇到其中的“艺术”概念时也变得踌躇了.沃尔夫冈·哈伯兰的说法比较含糊:“我们主要的责任……是使艺术史学家们相信,北美土著民族的‘艺术’是大写的.”萨莉·普赖斯诉苦说,决不应仅在西方人眼里“人种学的对象才被提升到艺术的地位”.而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症结有着清楚意识的玛丽安娜·托果夫尼克坚持说:“对认定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土著的制品为‘艺术’这一点的任何挑战……都有与适宜于原始民族的思维方式失之交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正>8月12日,记者拍摄到山西五台山龙泉寺西宋代名将杨业的墓塔,从墓塔上可以看到精美的宋代磨砖雕刻,在千年之后风采依旧。但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塔顶已经开始坍塌,成为蒿草的"园地";塔身已经多处开裂,将有摇摇欲坠之势。  相似文献   

18.
西汉齐王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北距胶济铁路约1公里,东北距齐国故城遗址约23公里。1978年对该墓进行了探测,并对五个随葬坑和封土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该墓的年代、墓主等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探测得知,墓葬在底径250米的范围内夯筑高大的圆锥形封土堆,虽历经浸蚀,仍高达24米。在封土之下,有一近方形的墓室,墓口长42米,宽41米,墓室的深度地平面下约20米。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63米,北墓道长39米。墓室与墓道成“中”字形。  相似文献   

19.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20.
论轮回     
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伊壁鸠鲁:《致美诺益凯的信》至于你生命,我想你是许多死亡的遗物,(无疑我自己以前已经死过了一万次。) 啊,天上的星星哟!我听见你在那里低语,啊,太阳哟,——啊,墓边的青草哟——啊,永恒的转变和前进哟……——W·惠特曼:《自己之歌》哲学家总是热中于研究死亡概念。叔本华对这一概念颇有领悟,并将之上升到文学和科学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