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探讨了抑制功能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1中,以14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潜伏抑制任务、提取抑制任务等多种抑制功能任务和若干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言语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言语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在实验2中,以15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等抑制功能任务和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空间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空间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发性侧抑制功能和主动性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均有不利影响;(2)抑制功能主要作用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阶段。这些结果表明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年个体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说明成年个体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发展及两者的关系,在匹配了智商和教育水平条件下,采用心理理论故事理解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分别探察了30名62~77岁的老年人和30名19~25岁青年人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老年人和青年人在2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与卡片分类任务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相关,老年人在失言任务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青年人,在心理理论故事理解任务上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上,老年人的表现与青年人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模式在成年和学前阶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简称RST)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问题的表征态连续、非线性的变化的过程,其中存在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两种方式。在问题表征态变化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同化的基础,也是对问题结构进行心理建构的基础。RST的假设及其推论在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看孤独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这些行为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理论缺失说和执行功能障碍说。但是,有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并不是在所有的心理理论任务和执行功能任务上都存在障碍。所以,单纯地采用心理理论缺失说或执行功能障碍说都不能完整解释孤独症症状。一般来说,心理理论缺失的孤独症个体,同时也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确实存在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它们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抑制控制上。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都分别包含许多成分,它们彼此的关系可能会在不同年龄段发生变化。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查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与执行功能不同成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诊断和培训孤独症个体。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热执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儿童赌博任务检测了60名3~4岁儿童(男女各半)的情感决策。实验结果表明,3岁和4岁儿童在此任务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组在各试验组的分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在试验组2、尤其在试验组4和5中选择有利纸牌的次数显著多于3岁儿童,这反映出情感决策在3~4岁期间发展迅速。此外,儿童在此任务上的成绩存在很多可变性,可能掩盖了性别差异,因而,尽管男孩在最后两个试验组的成绩优于女孩,但性别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9.
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错误 信念任务和表面 现实任务为主要测量手段的大量心理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大约在4岁左右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理论为什么不能在4岁之前形成?研究者利用执行功能的缺乏来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表明,抑制控制、规则使用、工作记忆等可能均是与心理理论相关的一些执行成分,但这些观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因此,关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系,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后续研究。新近提出的关于\"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区分,也许是进一步探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儿童3至5岁成长过程中,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发展间的预测关系。以155名3岁、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经典实验任务对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进行间隔1年的追踪测查,并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了二者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儿童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在3至5岁期间均有显著的发展,且在此期间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儿童在3岁、4岁时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呈显著正相关,但在5岁时二者间相关不显著;儿童3岁时的执行功能能够显著预测3至4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而4岁时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4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3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对执行功能发展始终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Initial acts of self-control can reduce effort and performance on subsequent tasks – a phenomenon known as ego depletion. Ego depletion is thought to undermine the capacity or willingness to engage executive control,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uccess for many tasks. We examined whether ego depletion improves performance on a task that favours less executive control: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In two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n ego-depletion manipulation or a non-depleting control condition followed by an insight problem-solving task (i.e., matchstick arithmetic). Participants in the depleting condition demonstrated greater insight problem-solving accuracy than those in the non-depleting control condition. Priming theories of willpower did not impact these results. Although ego depletion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state of impairment”, attendant decreases in executive control may foster insightful thinking.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研究了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在解决比较问题时的差异及元认知对解题成绩的影响。被试为40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比较问题分为一致问题和不一致问题。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技能。结果表明:(1)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差异显著,学优生在一致问题和不一致问题上的解题成绩均优于学困生。这种差异与其解题时所运用的表征策略有关。(2)学生在解决比较问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为转换错误,在不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多于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3)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元认知知识和监控技能上均有显著差异,元认知监控技能对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Stephanie E. Miller Brittany N. Avila Rachael D. Reavi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20,181(2-3):78-94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links between best friendship quality,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response to a transgression and conscious control of behavior (i.e., executive function or EF). Eighty-one 7- to 10-year-olds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ir bes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responses to friendship transgressions (i.e., interpretations, goals, and strategies they would endorse). They also completed a battery of EF tasks measuring working memory, inhibition, and shifting. Results revealed few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nd best friendship quality. Social problem solving related to EF abilities, with inhibition relating to fewer revenge goal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elating to more neutral interpretations. Better working memory related to worse best friendship quality. Finally, verbal IQ w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several positive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terpretations, goals, and strategies. Results suggest cognitive abilities in EF and language may be important to consider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in this period of advancing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nd friendships. 相似文献
15.
智商对物理问题解决表征体系动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物理问题解决表征体系特征的研究,本文用口语报告法,对不同智商水平的被试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表征体系的动态差异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证明,智商水平对物理问题解决表征体系动态特征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有关顿悟过程的精确的大脑机制却始终未被触及。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我们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证据,本文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 相似文献
17.
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运算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三阶段是对几何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在我国,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尚为空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数学问题表征的认识,对数学学科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30名小学三年级儿童为被试,以一种特殊的方程问题为材料,采用微观发生法,先后进行了5次测查,收集了解题后的口语报告资料,从策略变化的路线、速率、广度、来源以及变化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被试缺乏相应知识和专门的解题策略,这时以使用多种常规策略以及错误策略为主;此后,当被试建构起对问题的正确表征时,就以使用正确策略为主,甚至发现了非常有技巧性和领域专门性的快捷策略,这时策略的数量明显减少;在面临难度较大的迁移题目时,快捷策略的使用率又降低,而更多借助于常规策略。可见,策略的获得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由多种尝试到选择其一、由一般到专门的演化过程,这主要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当然也受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提供的知识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快捷策略的获得受到问题呈现模式的影响。总是呈现相同题目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快捷策略的发现,而在混合训练中,插入不同性质的题目会干扰快捷策略的发现;但是,当面临迁移问题时,单一训练相比于混合训练的优势会消失。此外,正确使用常规策略是发现快捷策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基于McDenott和Larkin的基本假设,该文提出了力学问题的表征体系,并用口语报告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力学问题表征体系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问题解决者在解决力学问题过程中一般将建立4个不同层次的表征,并且在物理和数学表征层次所占时间显著多于在文字和朴素表征层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ersonality facets that underpin the construct of problem‐solving style, particularly when approaching more creative kinds of problem‐solving. Cattell's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s Questionnaire and VIEW—An Assessment of Problem Solving Style were administered to 165 students from the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 We explored relationships through correlationa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Personality profiles were derived for each of VIEW's three dimensions and were in generally expected directions. Those with an Explorer preference were more imaginative and idea oriented, open to change, unconventional, freethinking, and flexible than Developers. Those with a Developer preference were more practical and solution oriented, more traditional, rule conscious, conservative, and respecting of traditional ideas. Those with an External preference were more group oriented, affiliative, socially bold, warm, and attentive to others than those with an Internal preference. Those with a more Task‐oriented preference were more impersonal, detached, utilitarian, and tough minded than those with Person‐oriented preference. We outlined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