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距离     
距离是时间的,是空间的,也是心理的。有时候,人们需要距离,希望距离能够隔断是非,获得安全,得到美感;有时候,人们讨厌距离,视距离为障碍,为距离而痛苦,千方百计地去消弭距离。距离能够弥合裂痕,淡化仇恨,泯灭是非矛盾;有时则恰恰相反,冲突因距离而愈演愈烈。隔阂因距离而不断加深,甚至无法弥合。  相似文献   

2.
享用沉默     
有时候问候是一种关切,有时候无言也是一种关切;有时候倾诉是一种表达,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有时候公开反对是一种否定,有时候沉默不语也是一种否定;有时候高喊是一种赞成,有时候沉默亦是一种赞成,“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3.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4.
星云  圆性 《佛教文化》2007,(4):18-22
是非的可怕"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躲也躲不开,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证明"是非"有无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诚不虚也。  相似文献   

5.
山的伟大,不在于连绵不绝,而在于那份深沉与稳重;海的浩瀚,不在于波澜壮阔,而在于能容万物的宽广胸襟;人的壮烈,不在于丰功伟绩,而在于一身豪气满腔热血,失败有时候能让一个人名垂千古,演绎出沉郁悲怆的绝唱。  相似文献   

6.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以水为鉴,可以启迪人生……  相似文献   

7.
李贽与黄宗羲分别从道德与政治的两个层面上挑战了中国传统秩序,王阳明心学是他们异端思想的共同来源。李贽挑战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道德标准,黄宗羲挑战了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政治标准。相反,政治权威与法律制度构成了李贽异端思想的自我限度,而道德秩序与儒家传统则构成了黄宗羲异端思想的自我限度。李贽与黄宗羲的最终目标都是期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一个能够让人坚持内在德性挺立,并且获得外在制度保障的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距离妆点美     
安欣 《思维与智慧》2003,(10):25-25
距离经常充当一个微妙的角色,许多平淡无奇会因它的存在而变得生动起来。人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当画家东一下西一下在画布上堆砌五颜六色的油彩时,看上去是那么斑驳陆离,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像淘气孩子的涂鸦。如果我们拉开一段距离再去欣赏它,便会发现那是一幅多么生动壮丽、大气磅  相似文献   

9.
保持距离     
哲人说过,时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历史;空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天地;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有了神秘。历史是一部大书,天做封面,地做封底,距离是一支生花妙笔,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世代演绎。没有了故事,历史只是一张白纸;没有了距离,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水,有仁慈之心的人喜欢山;聪明人活泼,仁慈的人沉静简单。”由“知者乐,水。”可以看出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恬静而绵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水情有独钟。长久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各国、各族、历朝历代的文明都来自大江大河流域。所以,河道景观的设计就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切实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一、在设计中“破坏”的种类 传统的审美一般情况下比较注重一件事物的完美性。通常一事物长时间在正常状态下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有时候破坏反而成了一种创造。若将完整的形态有意识地加以破坏、分割,对事物的注意力则会因常态的消失而受到冲击。破坏是通过减缺、分割、解构重组的方式使图形造成残缺不完整的形态,观者在这种图形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视觉上的紧张与冲突,这种有意识的破坏以追求反向的审美趣味,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2.
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逐渐培养成的比较稳定的经常性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起着潜在的巨大的作用。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  相似文献   

13.
《列子·周穆王》篇的"郑人有薪于野者"一段大发梦觉、真假、彼此、是非难辨之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鹿之得失所伴随的梦觉难辨问题。原文并未在对立两者中最终下一明确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混淆梦觉、无论对错,而是以此揭示出主体距离是非争执的尺度不同,梦觉所呈现的样态也随之而异。概言之,梦觉之辨依是非之争而起,是非之争则又导源于彼此之别。然而,彼此的对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因为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人与人是相互感应唱和的。由此可见,那种就梦觉而言梦觉的思路是有很大局限的,可以说,梦觉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梦觉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梦觉主体的层次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实施子宫切除手术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接触方式、空间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利用人体动态和表情来显意传情的视觉性表意符号系统,是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6.
思想的花朵     
当我经历过热烈的爱情以后,我才发现,有时候,走进爱情是一种幸福,有时候走进爱情是一种痛苦。而当远离爱情的时候,爱情的花朵,更加艳丽,即便是痛苦,也像深谷的幽兰,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相似文献   

17.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思海拾贝     
一 计较过去的恩怨会令自己懊恼,这是用历史的是非惩罚现在;苛责别人的失误常使自己不快,这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0.
优先主义作为平等主义的一种替代性分配理论而出现,其以对“绝对境况”的关注、无视人们之间的关系性考虑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吸引力。在平等还是优先的争论中,优先主义只关注人们自身绝对境况的好坏,而不关心人们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关心人们相对于他人过得如何;它也不相信平等,不认为平等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这些特征使得它能够抓住一些我们的日常道德直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优先主义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概念自身以及理论内部并不自洽,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困境,甚至危及了自身作为一种规范性理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