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队六人组成的英国科学家在对遥远的非洲进行调查,以寻找人类起源的线索,结果找到了人类的始祖、《圣经》中人物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骷髅。  相似文献   

2.
"骷髅"作为中国古老的"开放型"审美意象,同时存在于世界多个文明的艺术史中。由于科技、宗教与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疏离了其与"死亡"相关的崇高美感,这为重构其审美内涵提供了内在支持。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西方骷髅艺术及其审美观念对中国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骷髅"这一古老的意象因为艺术家的重新回眸而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的传播过程中,"骷髅"被不断赋予多重更为世俗的审美内涵。当今,骷髅意象获得了诸如"酷""个性""可爱"等新奇而另类的美感,在服饰艺术品中凸显其较为纯粹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3.
吴彬     
《佛教文化》2009,(5):2-3
吴彬(16世纪).字文中.莆田(原福建)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善山水.人物、明万历间以能画推荐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其画山水.绵密繁缛.景静魂奇。人物多为佛画罗汉.形状怪异.但却洁秀清新。十八应真(阿罗汉)为传统佛教画题材.而吴彬此幅,于罗汉.修短肥瘦.各尽其态;于龙虎龟鹤.诡异多姿。圈中乾隆皇帝弘历的题诗.对他们都一一进行了描述,称赞其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别开生面”,可谓知画者。又称吴彬为“不羁士”。按吴彬于都门阅邸报.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古代境的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的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音部》)。段玉裁的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夏官·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相似文献   

5.
王博 《美与时代》2014,(12):84-85
元朝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在绘画领域却出现一大批画家,对中国绘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元四家中的吴镇,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的一位,在绘画风格上与其他三家迥异,且史料记载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吴镇早年的史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根据吴镇作品题跋、诗集等史料为线索,试图还原吴镇其人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来分析吴镇绘画风格产生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6.
艺术大师齐白石,其画名扬天下。然而,白石老人笔下斗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当年,齐白石画的虾子栩栩如生,加上一二写意小品,煞是可爱,慕名前来求画者早晚不断,使他难以应付。于是,白石老人就在门前贴出一张启事:“白石画虾,10元一只。” 这天,有个想占便宜的人带着35元钱来求画。这人想:“给35元,同样可得4只虾,总不至于因为少5元钱而只画半只虾子吧?” 白石老人看出了这人的心意,灵机一动:“你来难我,想占点便宜,这倒提醒了我。全是整虾,岂不呆板?”于是蘸墨挥毫,给那人画了半只虾。这3只半虾是怎么画的?原来,3只虾子…  相似文献   

7.
陈千桓 《美与时代》2014,(10):81-81
钟孺乾先生的《绘画迹象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画=迹+象+X”,其中的“X”指的是画中蕴含的亦或是作者想借画传达的精神,意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由其中的“X”产生了几点思考:一幅画的“X”的产生是作者有意而为还是无意所致?是作者还是观者(观画者)赋予了一幅画“X”?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同一幅画可以被不同的人领悟到不同的“X”呢?临摹的画有“X”吗?  相似文献   

8.
一、永明延寿生平简介  延寿俗姓王,字冲元,号抱一子,钱塘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入寂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寿七十二。生有异才,长而叹曰:“大丈夫不可坠于凡伦,立身行道,光显宗亲,莫如为学。”(《释门正统》)遂为儒生,精进习文,昼夜不懈,学问日长,其诗句“江边千里海涛深,蟾蜍彻旦光不沉”(《释门正统》)为时人所叹服。十六岁向吴越王钱武肃献“讲德诗”、“齐天赋”,示学有所成。然而,直到他二十岁时,天下的战乱依然不见平息的征兆,有唐以来靠科举立身出世的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大概是因为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10.
《大众心理学》2023,(9):2+49-50
<正>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原容桂中学)创建于1998年8月;2005年,三间完全中学(容山中学、桂洲中学、容桂中学)的初中部合并,办学规模扩大;2016年12月,为落实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学校由“容桂中学”更名为“容桂外国语学校”。学校校园面积约110亩,建筑面积4871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228人(专任教师182人)。  相似文献   

11.
王俊 《天风》2008,(22):46-46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相似文献   

12.
回族医学承袭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al-Razi,865-925年)的“真一流溢说”和伊本·西那(Avicenna,980-1037年)的“任何自然物质皆是(现实)形式因和(潜在)质料因所构成”的形成与转化学说,且与伊斯兰宇宙学和哲学密切相关。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宇宙存在的象征,是个微观宇宙,把人看作是灵魂的外延,它与精神和灵魂紧密相关。人被视为“真一———元气”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人,不只是血肉之躯的物质的人,也是有精神和灵魂的高尚的人,因而对人体的认识也包括对精神及…  相似文献   

13.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相似文献   

14.
佛学中国化之一果——禅,乃肇始于菩提达摩东来首倡“借教悟宗”,复经二、三、四、五祖,及至六祖惠能,方臻于完成。其“独来独往”之行风、“直下承担”之习法,幸得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倡扬,进而导致其后禅之“五家七宗”的兴盛。因此,如果说,正是六祖惠能将天上佛教拉到现实人间,从而开创“五家七宗”繁荣新局面的话,那么,此“通天达地”之梯(当为桥),则非马祖禅莫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禅宗。  相似文献   

15.
在圣经中,爱这个字,出现的次数非常多。然而,天主降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爱。若望福音告诉我们:“天主竞爱了这个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美学与它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美学令人羡慕的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它拥有清晰可查的、可溯往现代以前的种种文献。其艺术所基于的法则,“在1500年中事实上一直保持不变”(奥斯瓦尔德·西伦:《中国人论绘画艺术》,纽约硕肯1963年版,第2页)。这些法则是在公元五世纪唐代的谢赫提出创立的(通常说谢赫为南朝齐人──译者)。谢赫是一位肖像画家,他认为他的“六法”从根本上说来,是作好画的基本手法。从此后,这些法则被当成“金科玉律”流传下来,尽管人们可以在风格、解释、个性表现上保留各种不同的变化。谢赫的“六法”中的第一法是“气韵生动”。它指“生气…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宋希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是列宁在一次关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演说中使用的引语。俄文版原文是(《列宁全集》俄文版第108页)。中文本《列宁全集》第一版译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新版改译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个满怀失望的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说:“我一心一意学画画,却找不到好老师。多数人都是徒有虚名,画得还不如我。”住持淡淡一笑,说:“我收集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不比名家逊色,就请施主为我留下一点墨宝吧。”那人问:“画什么呢?”住持说:“我喜欢饮茶,更喜欢茶具,您就为我画一幅茶杯和茶壶吧。”那人欣然应允,铺开宣纸,寥寥几笔就画成了,只见壶里的水徐徐注入茶杯,  相似文献   

19.
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常遇春攻占元大都北京城,缴获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惟秘藏之数百十册,乃乾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此文者”。所谓乾方先圣之书,就是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写成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天文星象学、历法学等科技书籍,这些书籍只有“回教”人能读懂。朱元璋爱惜人才,器重回回学者,于国都南京特设回回钦天监。“洪武二年四月征故元回回司天台官郑阿里等十一人至京”①。“明洪武十五年九月诏翰林李、吴宗伯同回回大师马沙亦赫等译回回历”②。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回回钦天监虽然…  相似文献   

20.
“每人正好得到他所需要的那一份。”(出16∶18)我想这句圣言里的“正好”一词是非常关键的,这说明圣恩的赐予从来都是恰如其分、适得其所的。你看,当以色列人看到降下的玛纳,“他们采集食物,有人多拿,有人少拿。但当他们用‘曷默尔’来称食物时,搜集多的人并没有剩余;搜集少的人也没有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