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账户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非替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账户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价格感知;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消费预算的研究。未来将在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研究,对心理账户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220名学生为被试,参照中国人心理账户内隐结构模型建立广州大学城大学生的心理账户内隐结构模型。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两模型分别进行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的心理账户系统有一个“5—7—4”分类结构。中国人心理账户内隐结构模型适用于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但大学生的心理账户仍具异于一般成人的特点。大学生心理账户结构模型的构建对探究大学生经济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账户深刻地体现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是在行为经济学的大背景下开始研究的。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账户与经济账户的运算法则不同,它具有非替代性。心理账户与金融投资结合形成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心理账户与消费经济结合,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4.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账户有着有别于经济账户的运算法则。实验研究发现,改变薪酬的预期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同一结果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低金额奖酬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物品,而高金额奖酬是人们倾向与选择现金。  相似文献   

5.
2017年Richard H.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催生并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文章以消费决策、金融管理决策两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外在逻辑, 以心理账户的设立、运算和关闭过程的特点为内在逻辑, 重点探讨了消费决策中的“标签效应”、“预算效应”、“价格幻觉”、“解耦效应”和“效用偏差”; 金融管理决策中的“粘蝇纸效应”、“薪酬感知之谜”、“税收-投资之谜”、“会计信息披露之谜”和“处置效应”十大行为异象。文章进一步提出未来可能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通过眼动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揭示心理账户影响行为决策的内在过程及神经机制; 二是将心理账户理论应用于“以小拨大”的行为助推, 助力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6.
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规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爱梅  凌文辁 《心理科学》2004,27(4):952-954
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由萨勒(Thaler)教授提出,他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本文分析了心理帐户非替代性的三种表现,从值函数,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帐户的特定运算规则。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对经济行为进行编辑、分类、预算以及评估的过程。心理账户中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享乐主义编辑、非替代性和局部账户。这些特征又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享乐主义编辑受事件框架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非替代性和预算控制受模糊性的影响, 局部账户受价值原始水平、语义联系程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未来对心理账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心理账户特征的普遍性、心理账户的机制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制度不但未能实现其设计功能,还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建立家庭医疗账户是个不错的选择.曹永福和范瑞平两位教授更是基于儒家“爱有差等”的家庭伦理,在《伦理学研究》发表文章,提出建立中国“家庭医疗账户”的建议.然而,由于儒家“爱有差等”的家庭伦理的适用领域问题和可能对社会公义的损害,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应该谨慎地加以评估.分析还表明,家庭医疗账户的制度设计并不能解决我国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中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对“家庭”的定义和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设计并未抓住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即国民待遇问题、社会互济功能问题和医保费用控制问题.因此对“家庭医疗账户”的建议应该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手机支付使用者消费增加的现象及其心理账户效应,使用计算机程序对114名被试进行了三项模拟购物实验。实验发现:(1)手机支付组被试的商品消费次数和金额都显著高于现金支付组被试,且这种差异体现在功能型商品的消费上。(2)手机支付时被试不会倾向于对大金额的消费进行控制,对大钱和小钱的花费不存在显著差异。(3)手机支付时收到红包的被试消费次数和金额显著高于账户常规收入的被试,且更多用于享乐型消费。总的来看,手机支付减弱了对大额金钱和意外收入的消费控制,非现金支付让消费者花钱更多。  相似文献   

10.
魏勇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心理账户是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一套或者多套记账体系。这种体系往往是以非预期的形式存在,并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的影响。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价值判断、情感决策以及自我控制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Mental account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as self‐control devices that consumers employ to prevent excess spending and consumption. However,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f ambiguity, the mental accounting process is malleable; that is, consumers have flexibility in assigning expenses to different mental accounts. We demonstrate how consumers flexibly classify expenses, or construct accounts, to justify spending. An expense that can be assigned to more than one account (i.e., an ambiguous expense) is more likely to be incurred than an unambiguous expense that is constrained either by existing budgets or by previously constructed accounts. We explore the justification processes that underlie these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accounts as self‐control devices.  相似文献   

12.
Mental accounting is the set of cognitive operations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to organize, evaluate, and keep track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Making use of research on this topic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our knowledge about how people engage in mental accounting activities. Three components of mental accounting receive the most attention. This first captures how outcomes are perceived and experienced, and how decisions are made and subsequently evaluated. The accounting system provides the inputs to be both ex ante and ex post cost–benefit analyses. A second component of mental accounting involves the assignment of activities to specific accounts. Both the sources and uses of funds are labeled in real as well as in mental accounting systems. Expenditures are grouped into categories (housing, food, etc.) and spending is sometimes constrained by implicit or explicit budgets. The third component of mental accounting concerns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accounts are evaluated and ‘choice bracketing’. Accounts can be balanced daily, weekly, yearly, and so on, and can be defined narrowly or broadly. Each of the components of mental accounting violate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fungibility. As a result, mental accounting influences choice, that is, it matter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一类型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概括化心理疾病词和具体心理疾病词作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间接测量概念词或类别标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相较于与积极词配对的任务,两类概念词与消极词(心理疾病态度词)配对的任务反应时更快,正确率更高。研究表明概括化概念和具体疾病与反映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真实态度的消极词存在更紧密的自动联结,是人们头脑中表征心理疾病的概念词或类别标签,可作为内隐测量中的心理疾病概念词用于污名评估。  相似文献   

14.
了解运算偏差的形成与发展对探索算数运算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算数运算能力是儿童理解和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运算动量偏差是指个体在进行基本数学运算时倾向于高估加法运算结果而低估减法运算结果的一种运算偏差, 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解释, 即注意转移假说、启发式解释和压缩解释。鉴于运算动量效应在成年群体中相对稳定却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中存在不一致的证据, 数学能力的提高与空间注意的成熟可结合不同的理论解释来阐明儿童发展过程中运算动量效应的变化趋势。未来可以进一步整合多种研究任务以揭示运算动量效应的发展轨迹, 考察数量表征系统与运算动量效应间的关联, 探究运算动量效应在不同运算符号中的稳定性, 探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对运算动量效应的影响, 并设计有关数学能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运算动量效应这一运算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