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功能的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应当保留或设置手术功能。调研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功能科室的成本—效益和费用,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费用的不同。大多数中心设置外科手术功能,能维持成本;3甲医院、综合医院单病种手术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基本的手术功能是符合社区居民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自身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应当保留或设置手术功能.调研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功能科室的成本-效益和费用,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费用的不同.大多数中心设置外科手术功能,能维持成本;3甲医院、综合医院单病种手术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基本的手术功能是符合社区居民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自身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入手,通过借鉴国外适宜经验,提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引入第三方机制的设想,以此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与消费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可以划分为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与消费方之间是建立在行政和技术权威基础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在治理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与消费方则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2003年4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栏目播出了专访钟南山:直面“非典”节目,向人们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广东抗击“非典”斗争中的先进事迹。 令人感动和深思的是,钟院士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他平静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科学素养,表现出他以科学精神直面“非典”的风采。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勇挑重担,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未知问题特别敏感而执着探究;面对突然灾难保持冷静头脑和理性态度:在权威的压力下,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对学术问题的严谨态度。 以下根据《面对面》的访谈内容,简要介绍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中的所思所想,从而体现出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6.
"非典"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典”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而且环保、公安等部门都兼负有责任。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各方面都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将促使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内,在“非典”流行的地区,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各级学校,学生的学校活动和课外活动都被限制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在这个非常时期,许多青年学生的活动时间、空间和内容都受到严格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防治“非典”的措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被诱发出特殊的恐惧心理,还有些人对政府的举措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近几个月来,全国面临着“非典”瘟疫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抗击“非典”。佛教界也不例外,纷纷动员起来,为防治“非典”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动员各地佛教界做好防治“非典”工作,4月22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出通知,又于4月30日发出《致全国佛教四众弟子的公开信》,要求全国佛教四众弟子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为防治“非典”做出贡献。同时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对会本部及中国佛学院、广济寺、法源寺、灵光寺的防治“非典”工作进行了严格部署。广大僧俗工作人员及广…  相似文献   

10.
巫婆神汉又在兴风作浪! 正当“非典”肆虐之时,在穷乡僻壤的巫婆神汉认为时机已至,又在兴风作浪。就在国家于4月20日正式通报有关“非典”的真实疫情,并要依靠科学抗  相似文献   

11.
“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辉杰 《心理学报》2004,36(1):103-109
对中国17个省市1016人面对“非典”疫情的应激反应作了调查。“高发病率区”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发现,在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有显著差异。而在情绪障碍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揭示,急性的应激反应中,恐慌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防御反应,对疫情的认知则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抑制的作用。抑郁和焦虑作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数,对急性的应激反应产生一定影响,而抑郁与焦虑对急性应激反应有更大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缓冲器与调节器,对SARS应激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高应激反应者的特征。高恐慌者有高抑郁、焦虑和低社会支持的显著特征;高防御者则有显著的高抑郁焦虑的特征,社会支持无差异;高认知者明显地有低抑郁、高社会支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Chinese governments, local communities, and overseas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 responded to the perceived health risk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d H1N1 flu through the use of public and participatory rhetoric about risk and quarantines. Focusing on modes of security and quarantine practices, I examine how glob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rises surrounding SARS and H1N1 flu operated to regulate differently certain bodies and areas. I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quarantines (mandatory, voluntary, and coerced) and conduct a trans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quarantines, rhetoric,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I argue that health authorities must openly acknowledge the legitimacy of public input and actively seek public support regarding health crises. Only by collaborating with concerned communities and citizens and by providing careful guidance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can health institutions ensure the efficacy of quarantine orders during emerging epidemics.  相似文献   

13.
生命伦理与制度伦理冲突的终结--"非典"事件的伦理学审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SARS事件可以为生命伦理与制度伦理历史冲突的终结提供佐证;公民享有的健康权必须平等。应大力矫正医疗与预防的关系,必须重视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应重新思考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中国医疗改革不能实行市场化,卫生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证明,中国的卫生制度改革重点在农村,“适者生存”的原则不适用于卫生事业。创构灾疫伦理学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使命。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咨询热线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SARS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流行给社会公众在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SARS流行期间期间及时开通了面向公众的心理咨询热线,成为了广大公众寻求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径,为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正常秩序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结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非典心理咨询热线”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咨询热线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和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Cross-cultural scholarship in ritual studies on women's laments provides us with a fresh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o consider the function of women and women's complaining voices in the epic poems of William Blake. In this essay, I interpret Thel, Oothoon, and Enitharmon as strong voices of experience that unleash some of Blake's most profound meditations on social, sexual,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forms of violence and injustice, offering what might aptly be called an ethics of witness. Tracing the performative function of Enion, Jerusalem, Vala, and Erin in Blake's later epics, The Four Zoas and Jerusalem , I argue for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emale lamen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demption, though in Blake such "redemption" comes at the cost of the very voices of witnes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6.
SARS事件突出暴露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体制改革中片面突出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片面追求市场化的支配地位,是导致病象的内在逻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出发,认为应避免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泛市场化”倾向,指出“有管理的市场化”是其应然走向,呼吁在改革实践中重新回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al Issu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y in the research agenda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The five articles examined relevant theories on social cognition and coping in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SARS outbreak. They provide preliminary tests to current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coping and health psychology in a real crisi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ies are recognized. Other area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SARS are suggest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could be expanded as a paradigm in public health to study and prepare for future emerging epidemics.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生活的生产实践表明,分工是交换的前提,交换是分工的实现,这就是现代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在此事实基础上构建的市场经济体制,其管理理念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1]。本文首先分析阐述了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揭示了“信用”是承诺者之间能量均衡与博弈的结果,既具有丰富的道德理性又具有明显的功利要求。文章进而通过对信用体系维护的动力因素及其与市场主体行为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政府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把政府置于经济利益之外,使之具有超脱于市场各成员的地位;同时,信用体系的创立和维护并不必然由政府主导,而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共合意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儒家基于家庭的"爱有差等"价值,分析了当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并非基于儒家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家庭本位的伦理观所造成的缺憾,提出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建立基于"家庭本位"而非如同西方基于"个人本位"的"家庭医疗账户",并指出建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Women & Therapy》2013,36(2-3):55-71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often endemic 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Black women, and that the ways of womanis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rapeutic Black churches can offer healing responses to problems that are occasioned primarily by the oppressive social infrastructures of racism, sexism, and classism. 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draw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of Black women's lives and "dis-eased" states, and to promote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and mental health experiences of "churched" African American woman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