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鹏程 《法音》2023,(6):52-55
<正>山西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但其山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所撰《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蜿蜒如龙跃之势,因之曰天龙山。”又据道光六年(1826)员佩兰总裁、杨国泰纂修《太原县志》载:“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天龙山,盖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因以名之也。”  相似文献   

2.
试论陈宣帝太建北伐张连生南北朝时期,陈宣帝太建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太建五年至七年(公元573—57.5年),陈军攻打北齐所占领的淮南地区;第M次是大建九年至十年(577一578年),陈军进攻北周所占领的徐州地区。、两次北伐的主持者都是陈宣帝...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4.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5.
在北齐时代,佛教达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顶点,这与北齐佛教的政治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北齐皇权的直接支持下,佛教取得了近乎国教的地位。这种政治化既表现在皇室和大臣对佛教的尊崇信奉上,也表现在佛教与北齐政治事件的紧密联系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北齐的佛教直接继承了十六国北朝佛教热衷参与政治的传统,二是因为北齐的佛教势力对北齐的统治持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牛超丽 《美与时代》2023,(1):117-119
以北齐天保时期刻凿的小南海石窟石板经书法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北齐文化范围进行研究。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石窟、寺庙等就跟着兴盛起来,逐渐在全国各地显现。现存的北齐佛教刻经和造像题记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等地,而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中的刻经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题记的重要载体。小南海石窟的石板经是隶楷杂糅的书法风格,也是北齐时期复古思潮在书法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一北朝(439-581,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的总称)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一方面,当时北方各民族(鲜卑、匈奴、羌、氐、汉等)之间长期杂居共处,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甚至心理思想等方面逐渐融合。另一方面,北方各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和融合中,逐渐接受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八百年显耀,六百年遁世 1983年,一篇署名王剑霓的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在《地名知识》杂志上发表,同年12月1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布信息: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太原西南蒙山北峰找到了被埋没六百多年的北齐大型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北齐徐显秀墓的祆教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以其恢弘、精美的壁画著称于世,它所蕴涵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使我们对东魏北齐的历史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其中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更是极重要的文化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墓主人的宗教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从墓葬壁画内容和墓葬现象等方面入手,查找大量历史文献,试图就北齐高官徐显秀的宗教背景及取向作一些探索,从而提示东魏北齐社会的历史宗教环境。  相似文献   

11.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12.
天保六年,北齐文宣帝高洋颁布《废李老道法诏》,令道士剃发出家为僧。此事虽有佛教徒自神其教的成份,但佛道论争与废除道教一事却非伪造。文宣帝本欲沙汰佛道二教,然最终废除道教者,其原因有三:迷信佛教,缺乏政治家气度;指导思想不清,政教冲突为宗教斗争代替;北齐胡风兴盛,且文宣帝饮酒过度患有精神疾病。文宣帝废除道教后,仍然与道士有交往。及至北齐废帝时期,道教势力再次壮大。藏内文献与《资治通鉴》记载文宣帝禁绝道教的影响,有夸大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13.
马怀如 《法音》2023,(9):30-34
<正>响堂山石窟,分南响堂、北响堂以及水浴寺三部分,拥有北齐窟12座,代表了北齐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平。北响堂在北齐时期名为“鼓山石窟”。其中,北响堂大佛洞规模最大,造像的水平也最能代表北齐石窟艺术的高峰。但是,由于北响堂的皇室开窟背景,以及文史资料中关于大佛洞是高欢或高洋陵葬的记载,使得这座石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视域,深化我们对于大佛洞乃至北响堂三座大窟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广弘明集》卷24收录了北周高僧释慧命与俗家弟子戴逵往还的两封书信,但在不同版本中,慧命书标题中对戴逵的称呼不一致,或称“济北戴先生”,或称“北齐戴先生”,或称“晋戴逵”。在对比各版本的异同,并结合二人书信内容以及明代学者梅鼎祚的考证后,基本可以确定此戴逵并非东晋戴逵,也不是济北人或北齐人,而是南北朝时期由梁入周的名士,并且有极大可能在隋朝建立后被聘为太子僚佐而在东宫任职。  相似文献   

15.
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颖达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孔疏从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出发 ,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 ,以其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对《周易》的体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 ,对《周易》所蕴涵的原理 ,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韩宏韬 《孔子研究》2023,(6):25-36+157
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以天道自然为哲学基础,重构了完整的革命论体系。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天道观的改造和对民众力量的再发现。一方面,他弱化了天人感应的神异色彩,认为人间革命不过是宇宙变革的自然表现,论证了初唐王权更迭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他提出天命即民心,强化了民众在历史变动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了唐太宗对天命民心的敬畏与戒惧。孔颖达充分发掘了汤武革命刚健有为的精神,坚信人事的力量,为李唐王朝注入蓬勃向上的活力。不过,孔颖达的革命论以道德史观让位于功业史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终唐之世的道德失范,这是他和唐太宗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简论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理论苟志效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意义理论,这就是它的以实践理性精神为论旨的言意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从庄周和《易传》的作者开始,中经王弼、欧阳建、孔颖达、邵雍、程颐、张载等人的反复辩难,到王夫之终结,两千年间一脉相承、余绪不绝,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条主线。过去,由于材料的芜杂和以西方意义理论为正统的偏见的影响,人们不仅忽视了中国古典哲学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而且进而将中国古典哲学视为一种前语言哲学、反语言哲学(可参看《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倾向》,载《中州学刊》1992年…  相似文献   

19.
正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全书295页,属"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之一种。作者认为,孔颖达《周易正义》乃是易学史上继郑康成与王辅嗣《周易》注疏之后不可忽视的一本重要著作。孔颖达"宗主辅嗣,博取康成"而成《周易正义》,上推天道,下明人事,可谓"有功于先圣,先驱于程朱",在汉魏易学与宋明易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学者欲明经通《易》,其必由此《正义》乎!"可以说研读《周易正义》是学人深入了解《周易》及其注疏的不二法  相似文献   

20.
大凡提及佛经传译的历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师。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的彦琮法师,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翻译大师。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佛典传译事业所做出的卓著成绩,都是后人不能忘记的。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人。生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少时聪颖,记忆力过人。十岁出家,初名道江,师事僧边法师,勤奋学习佛教经律,悉心领会经文的深奥含义。北齐武平初年(公元570年),年仅十四岁的彦琮(当时法号“道江”)西入晋阳,且听且讲,以求深造。当时尚书敬长瑜等曾请他讲解《大智论》。齐皇后至晋阳,也曾请他入宣德殿讲解《仁王经》,在场僧俗二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