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三、论玄奘法师的义译想谈这个题目,至少有两重事先必须致力的工夫:1.尽可能搜集玄奘所译经典的梵本,作详尽的对勘。2.对新译旧译作全面的比较研究。做完这两步工作之后,不但可以归纳出玄奘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例,而且可以总结出前人的翻译经验,作为今后翻译工作的借镜。但这些工作应该通过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只就我平时所接触到一些个别问题谈一谈。我们阅读玄奘的译籍,首先感觉到的即是词汇与旧译常常有所不同,这是玄奘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把旧译的术语加以扬弃。如dhyana一词过去或音译为禅那,一般用音译、义译  相似文献   

2.
四论玄奘法师的音译关于五不翻古代译师认为音译是不得已的事,僧睿《大品经序》说:“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谓“不可变者”即是没有办法翻的。古代一般学者认为音译不算是翻译,所以隋代灌顶法师和吉藏法师谈论到nirvana译为“涅槃”的时候,都说这是“无翻”、“不翻”或“不可翻”(分别见于《涅槃经玄义》和《涅槃经游意》)。唐以前的大德对于哪些词是不可翻曾有理论上的阐述,如刘宋广州大亮曾枚举五种不可翻,并说明何以不可翻(《涅槃经玄义》卷上引)。玄奘法师早年曾从  相似文献   

3.
<正> 提到玉华山,许多人可能还不熟悉。的确,玉华山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她逶迤在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松林茂盛,峰峦叠障,幽谷绵长,石窟深邃,怪石嶙峋,悬瀑飞泻,为关中北部一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奇特秀美的佳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春天桃花争艳,夏季松风习习,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在翻译佛经时曾经采用过同化与立异两种策略。同化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是早期译经家在人地两疏状况下的无奈选择;而立异于中国文化以恢复印度佛经的本义,则是译经家们在人地两熟后的理想和追求。但佛经的流行程度,却非取决于译经家的意愿和声名,而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佛教在异质文化中的适应能力与中国传统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在译经策略上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时传到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在6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三国传到日本,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全面发展,中日之间展开直接的佛教交流,中国各个佛教宗派先后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6.
7.
石小梅  何小荣 《法音》2020,(3):48-51
一、佛教七宝的译名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到七宝,而佛教七宝实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七种王宝,一类是七种珍宝。七种王宝指转轮圣王拥有的七宝,通常是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七种珍宝指供养用的七宝,通常是指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佛家弟子常说的七宝是指供养用的七宝。七宝象征高尚、纯洁、坚毅、安详、富足、康健和圆满,又代表觉悟和智慧。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但是不同经书里讲的七宝却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9.
佛陀跋陀罗在晋宋佛教转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东来先到长安,后去庐山,最后终老于建康,将中国佛教带上了解行相资的道路。他所译经典,以《禅经》《摩诃僧祇律》《泥洹经》和《华严经》影响最大,但由于所据底本都不够完备,后来《泥洹经》和《华严经》分别进行了重译,《摩诃僧祇律》也没有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尊用,使他的功绩被掩盖了起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所译的经典,却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发展转向中打上了深刻的印痕,这在义理、修持、戒律以及造寺度僧、凿窟塑像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赵文雪 《法音》2022,(4):51-55
<正>唐代高宗、武后时期,在中原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过程中,佛教在双方的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此时在长安佛教及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玄奘法师,成为这一阶段影响中原佛教向边疆弘传的代表。大理地方志书《僰古通纪浅述》中记载,永徽元年(650)“三藏法师(玄奘)往西天取经,道经云南僰国。至显庆二年(657)丁巳,玄奘自西天回,取得经六百五十部、佛像、舍利子,至蒙国,  相似文献   

11.
玄奘法师曾在今陕四省铜川市玉华寺译经四年余,翻译经卷682卷,且最终圆寂在这里。玄类法师与玉华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佛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玉华寺原为玉华宫。玉华宫所在的玉华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四季景色,各有千秋: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芬芳清香;盛夏,浓荫蔽日,宁静清幽,凉爽宜人;深秋,青松挺拔,红叶似火,野果飘香;隆冬,银装素裹,棵棵“玉树”,枝枝“梨花”,特别是那高耸30余米的冰塔和遍地流堆凝脂,形成的朵朵“莲花””,使人叹为观止。玉华宫前身为仁智宫,建于唐武德七…  相似文献   

12.
1987年3月,以拙著《玄奘哲学研究》寄奉虞愚学长教授,求正乞书。因书所作《追怀玄奘法师》七律一首见赠,余不揣谫陋,辄步原韵和之,式酮知己,工拙非所计也。  相似文献   

13.
清代湖南佛教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沩山佛教的中兴。明万历年间,沩山密印寺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乌有。为复兴这一古老的沩仰宗祖庭,大圆上座、五峰如学、养拙行明、慧山超海等禅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其中,尤其以慧山超海的功劳最著。慧山超海对清代沩山佛教中兴之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事业:(1)重修殿宇,再现沩山唐宋道场之规模;(2)恢复寺田,奠定清代沩山寺院经济之基础;(3)由其直系弟子厘定沩山清规,为清代沩山佛教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清代沩山佛教的影响能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湖南佛教乃至全国佛教中独树一帜,沩山超海当为第一功臣,称其为灵祐再来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14.
附记这篇论文是在六十年代为纪念玄奘法师逝世1300年而写的,后因故纪念活动停止举行。写成后不久在中央民族学院曾就此论文作了一次学术讲演,当时打印了若干份,发与听讲者并曾寄与海内专家请求指正。那时收到了若干份意见,但还没来得及修改,国内首先是学习紧张,以后又进入动乱状态,意见书也在动乱中遗失,实可惋惜。尤其是陆志韦先生曾就此文中讲音译的部分提出很详尽而可宝贵的意见,但现在也无从吸收了。这次付印基本上未曾改动,一来是我的学问在这一方面并无长进,与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情况相同,有七八年我未曾读专业的书。致我苗而不秀,可慨也夫!二者是我现在健康情况欠佳,发表此文谨请  相似文献   

15.
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朝的院木《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16.
何云 《法音》1998,(10)
唐代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徒千秋万世崇奉的高僧,同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伟大历史人物。鲁迅先生在列举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杰出人物时,就曾专门提到“舍身求法”者,而首推玄奘法师正是“舍身求法”的典范。玄奘(602—664),本姓陈,名,洛州缑氏...  相似文献   

17.
18.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19.
玄奘法师不会想到,他曾历经千难万险行走过的这条线路在一千多年后仍然是睦邻、通商、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他是信仰弥坚的佛门弟子,九死一生西行五万里只为求得真法。他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行家,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写下《大唐西域记》记录见闻。他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将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也将西域的人文风情带回中国。他一生译经不倦,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是信仰弥坚的佛门弟子,九死一生西行五万里只为求得直一法。他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行家,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写下《大唐西域记》记录见闻。他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将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也将西域的人文风情带回中国。他一生译经不倦,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时候,曾经用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和会当时佛教界性、相两宗的纷争,并得到那烂陀寺戒贤论师等人的赞扬,可见是一部很重要很有价值的著作。可是玄奘法师回国以后,非但没有把它翻译出来,而且在他的弟子的著作当中也很少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