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员们惊喜地发现:大约有三十只大小猴群在悬岩的吊藤上活蹦乱跳,嬉戏追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再度展现。198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一则新闻文中“三十只大小猴群”一语误用集合概念“猴群”,应改为“三十只大小猴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和运用形式逻辑知识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确定某些概念的种类时,难于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的定义还不准确、不贴切。在目前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中,关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大致有下列三种: 一、“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吴宋国等编的《普通逻辑》); 二、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对象的集合体,是由许多可以独立存在的个别  相似文献   

3.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有的教材称之为群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即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要正确辨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自然应先搞清什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而要正确区分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就应首先把握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三种不同关系的区别。类是许多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综合。组成类的单独事物我们称之为分子。类(用A表示)与分子(用a表示)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类的分子必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同一种事物,每个分子都是能…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些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分别表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物质”作为哲学上的一大范畴,它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总称,是集合概念,我们可以说“物质决定精神”。而在“水是物质”这句话中,它又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是非集合概念。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判断推出“水决定精神”,就很可笑。  相似文献   

5.
“教师”表示什么概念?——“‘教师’这个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概念和正概念。”这是《普通逻辑》的回答。(见该书一九八二年版第24页)但是这样的回答未必是确切的。因为“教师”这一语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一判断中。“教师”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然而,这种脱离概念的论域判别概念种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逻辑著作中,诸如不顾论域地断定“书”、“山”、“人”是非集合概念的做法,是不  相似文献   

6.
关于集合概念,在流行的逻辑读物中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将概念区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这种划分是错误的,是不能成立的(复旦大学出  相似文献   

7.
在一本逻辑读物上有这样一道题:“天体有恒星、行星、卫星、慧星、流星和星云等六类。”要求说出句中划线的语词表达的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为答此题,令人大伤脑筋: 如果说句中的“天体”是普通概念、非集合概念,那末这句话表达的就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即“凡天体都有恒星、行星、卫星、慧星和星云等六类。”我们以此为大前提,再以“恒星(或太阳)是天体”为小前  相似文献   

8.
在这些精美的邮票上,还可见到名花异鸟,珍奇动物,历史人物,成语故事,民间寓言,古代碑文,出土文物,体育运动……真是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科学、艺术无所不有。1984年12月23日《北京晚报》第二版《神奇的火花世界》鸟是动物,异鸟则是珍奇动物,异鸟包含在珍奇动物之中。在上述文字中,作者把“异鸟”和“珍奇动物”这两个相容的、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并列起来,造成了语义的重复。同样,当我们单讲“科学”时,就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历史、天文、地理均包括在“科学”内,行文时不能将它们与“科学”简  相似文献   

9.
集合这一概念是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普通逻辑或一般形式逻辑中虽不是基本的或核心的概念,但也应占一定的地位。因为在普通思维(即以自然语言为基本手段的日常思维)中,确实常有使用集合概念或在集合意义上使用概念的情况。为了反映这一情况,在普通逻辑中引入集合概念,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形式逻辑》(修订本)概念一章有一类练习题,是要求读者指出若干句子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之。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见该书第48页) 和该书配套的《<形式逻辑>辅导》的“参考答案”一是: “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13.
“我又把希望寄托于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阅读了许多英国政治学教授拉斯基的著作,认为他所主张的‘三权分治’等等一套是中国应走的道路。’(《中国青年报》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载《历尽沧桑获得的一个真理》) 政治学教授拉斯基是人名,单独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怎么可用“许多”修饰呢?作者原意是想用“许多”来修饰著作的。可是,作者却放  相似文献   

14.
混淆概念     
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可与半坡遗址相媲美,甘肃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经科学发掘显露于世1984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一版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其中有明显的逻辑错误。首先,某一考古工作的收获,只能与另一项考古工作的收获(如某一遗址的发掘)相比,而不能将考古工作的收获与作为考古工作对象的“遗址”相比。这里作者混淆了“考古工作的收获”与“考古工作的对象”两个概念。其次,如果上文中的“半坡遗址”,实际应指“半坡遗址的发掘”,那么“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与“半坡遗址(的发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哲学中的Notbeing概念。这个概念在“虚无”和“虚假”这两个语义之间的混淆使得柏拉图的哲学论证在多个场合出现困难。首先,它反映在《国家》第五卷中关于“意见”(doxa)的对象问题上;然后,它出现在《泰阿泰德》中在关于“虚假的意见”之可能性问题上;最后,在《智者》中,柏拉图试图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并最终以他特有的方式解释了Notbeing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一、“误用集合”的提法不准确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他今天学会了五个词汇。②“二七”罢工遭到镇压,林祥谦、施洋两位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慷慨就义。很明显,这两个句子有逻辑错误。句①中的“词汇”应改为“词”,句②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应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经过《吕氏春秋》的“忠”和“诚”两个概念的内容以及在其论述中的角色之分析,欲论证《吕氏春秋》的作者(或编者)坚信“忠”“诚”等伦理价值的实践是为了建立治理天下的国家不可或缺之条件。具体而言,《吕氏春秋》的“忠”和“诚”论向战国中期后思想趋势提出以下三个观点:(1)更具备说服力的伦理学说之重建;(2)将“超乎地域性”和“非语言”涵义赋予伦理学说;(3)合乎伦理需求且实际可行的统治术之提出。在此我们能够确认《吕氏春秋》的伦理学说未必只是为了协助对秦王单方面有利的君臣关系建立来提出,也未必代表秦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逻辑与语言学习》杂志1985年第4期上发表的争鸣文章“分析概念间的关系应注意语言环境”(以下简称“《分析》一文”),对《(形式逻辑)辅导》一书(以下简称《辅导》)中的一道逻辑题的答案提出了异议。这道题要求读者指出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之。这句话是:  相似文献   

20.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的标题系因《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 1期董志强先生《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一文而起。笔者认为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 ,同时也容易引起明显的误解。对误解的澄清 ,特别需要重视如下三点 :( 1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活动的整体旨趣中把握这一概念 ,将其视为语言批判方法中的一员、思想链条中的一环 ,放弃“家族相似观”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理论的看法 ;( 2 )必须从语言活动观 (语言游戏观 )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概念 ,坚决放弃指称论的视角 ;( 3) (至少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