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EyeLink 2000眼动仪,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双字词(首字和尾字均为多笔画汉字;首字为多笔画汉字,尾字为少笔画汉字;首字为少笔画汉字,尾字为多笔画汉字;首字和尾字均为少笔画汉字),要求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以探讨汉字笔画数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部分;但是当首字为多笔画汉字时,相较于首字为少笔画汉字,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的首字上。首字和尾字笔画数共同影响读者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2.
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考察了笔画数和部件数对汉字加工的影响,发现,当部件数保持恒定时,笔画数少的汉字较笔画数多的汉字加工快,这种笔画数效应和字频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笔画数被控制时,部件数效应也存在,但和字频有交互作用,表现在低频少部件汉字的加工要快于低频多部件汉字的加工,而高频汉字中的部件数效应不显著。实验还发现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的加工和合体字(部件数大于等于二)的加工有差异。作者认为,汉字的加工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其中单位部件的笔画数和部件数影响着汉字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笔画构成汉字的实验范式,利用整字、部件、笔画作为启动材料考查了笔画构成汉字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要求被试用给出的笔画组(四划或五划)构成汉字,并且判断笔画组是否能够构成一个真实的汉字。结果发现整字在笔画构成汉字的实验过程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其次是笔画存在着明显的启动效应,部件的启动效应最弱。结论:在笔画构成汉字的过程中,主要以整字加工为主,笔画加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字识别加工单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张武田  冯玲 《心理学报》1992,25(4):45-51
以眼动为指标的研究发现,汉字识别是以笔画为单位进行加工的。而词识别单位化模型则认为对熟悉词的识别与组成词的字母加工无关。本研究利用汉字具有笔画多少不同及组成部件不等的差别,以独体字或少笔画字为对照,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高频和低频汉字识别的加工单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高频字笔画数和部件数分别对字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频字似乎只有当笔画数和部件数两种成分都具有一定差异时才表现出识别速度的显著差别。此结果不支持前述的两种模型。提出汉字识别是由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似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汉字识别中笔画数与字频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汉字识别中笔画数与字频效应的研究在汉字的视觉识别研究中,笔画数与字的使用频率是否存在影响,一直是中外认知与阅读心理学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汉字由不同的笔画数组成,一个字的笔画的多少,标志着该字视觉形状上的复杂程度。许多研究都肯定,汉字的笔画数影响汉字...  相似文献   

6.
以汉字为实验材料,自变量为汉字正字法笔画家族大小,采用延迟反应的同一字判断任务,记录并研究大学生被试对刺激字的脑电(EEG)。本文对笔画家族的定义是,通过改变1~5笔笔画得到刺激字的正字法家族成员,改变的笔画不构成部件。脑电结果显示:大家族刺激字比小家族刺激字诱发更负的N400和N250成分、更低的P200,其中N400的结果与基于交互激活模型的二阶段理论的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在不同字烦、笔画条件下个体对不同结构汉字汉字识别时其基本加工单元是否具有差别。结果发现,(1)在各种汉字结构的条件下,均出现了显著的笔画数效应,可能说明汉字结构对汉字识别的基本加工单元没有影响。(2)当汉字为包围结构时没有出现字频效应(3)汉字结构对低频字的识别有影响,对高频字的识别没有影响;对少笔画字的识别有影响,对多笔画字的识别没有影响(4)在实验出现了结构方式效应。  相似文献   

8.
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笔画识别和词汇决定的方法 ,对汉字笔画认知和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实验一探讨了汉字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无显著影响 ,识别简单笔画和识别复杂笔画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考察了笔画的重复性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汉字认知中存在笔画重复性效应。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较少重复的汉字识别时间短 ,错误率亦低。整个实验结果支持笔画是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 《心理科学》2002,25(2):187-190
从部件加工的角度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运用部件启动作业和部件启动再认范式,考察了结构对称汉字识别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在部件加工层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即同一个部件,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明显大于它作为非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显著地小于它构成非对称字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这意味着结构对称汉字中的部件(或笔画)比非对称汉字中的同样部件(或笔画)具有加工优势。显示出多层次的结构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从部件加工的角度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运用部件启动作业和部件启动再认范式,考察了结构对称汉字识别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在部件加工层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即同一个部件,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明显大于它作为非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显著地小于它构成非对称字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这意味着结构对称汉字中的部件(或笔画)比非对称汉字中的同样部件(或笔画)具有加工优势。显示出多层次的结构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1.
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熟知汉字的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读音反应中存在字频效应,对高频字的认读明显快于低频字,表明字频是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之一.(2)未见有笔画数效应,认读汉字不是以笔画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意义化的组块为加工单位的.作者认为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12.
变形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捷英等提出并采用了汉字通透性概念解释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属性效应,例如笔画数效应、笔画类型效应和结构方式效应。在有关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在速示、重复速示、非速示、时间或空间微观发生等条件下要求被试命名汉字。该研究将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即在呈现变形汉字1200ms后要求被试报告识别内容。结构方式和笔画数两种字形属性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存在着常规的结构方式效应和笔画数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到了逆转的结构方式效应。客观计算出的汉字通透性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些效应。该研究和先前研究部分证明了关于汉字字形知觉的一个重要假设:汉字通透性是形成各种字形属性效应的基本或主导原因。字形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可以归结为通透性的影响,这称之为通透性中介假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提取汉字语义时是否受到形音信息的影响。实验以16名在华的韩国留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句尾歧义字实验范式,句尾字包括四种条件——符合句义的目标字、目标字的同音字、目标字的形近字和无关控制字,后三种类型的句尾字构成了歧义句。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句义是否正确。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对同音干扰字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对形近干扰字的反应时,对同音干扰字的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形近干扰字和无关控制字的判断正确率,而形近干扰字和无关控制字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表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韩国留学生在阅读汉语时,汉字的语音信息自动激活,并促进语义的提取。  相似文献   

14.
采用2(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2(结构特征:构型对称、构型非对称)×4(频级:4级)三因素的被试内设计,通过分析29名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来探讨纵横码认知加工的规律,从而揭示汉字输入中形码的认知加工模型,结果发现:(1)形码的认知加工没有显现出笔画效应、频率效应,说明其基本加工单元与汉字知觉的基本加工单元不同。(2)在反应时上存在形码码数的差异,码数少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码数多的,系列加工的方式非常明显。(3)结构效应显著,且错误码识别的平均反应时显著更慢,而平均正确率更低,符合多层次格式塔双向加工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速示重复和非速示呈现下的汉字结构方式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曾捷英  喻柏林 《心理科学》1999,22(4):305-309
在速示重复和非速示两种实验条件下考察了汉字大小和笔画数对结构方式效应的影响。在速示实验中,发现有结构方式主效应,并在小号字上以及两种笔画数的汉字上也存在结构方式效应;在非速示实验中,没有发现结构方式主效应,但在多笔画的小号汉字上和多笔画的中号汉字上存在结构方式效应。两个实验还表明,汉字的结构方式效应量值随着视觉条件的改善而减少。该文提出了用以解释结构方式效应的汉字空间通透性概念及其算法,并且讨论了解释结构方式效应量值随着视觉清晰度的改善而系统性减少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考察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探讨了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和部件识别类似,笔画认知存在着显著的字劣效应:识别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单独呈现的笔画反应时明显地长,错误率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汉字整体对笔画认知的抑制性影响。(2)识别汉字中的笔画的反应时也受背景汉字笔画多少的影响。识别少笔画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多笔画汉字中的笔画容易。(3)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也有重要影响,频率高的笔画比频率低的笔画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17.
闫国利  迟慧崔  磊等 《心理科学》2014,37(3):521-527
在前人笔画省略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像素省略”这一更精确的变量操纵来探讨笔画省略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2(像素省略方式:省前、略后)×3(像素省略水平:15%、30%、50%)被试内设计,分析整句阅读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像素省略水平越高对阅读的干扰越大,省前条件下对阅读的干扰显著大于略后条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汉字书写顺序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先书写的笔画比后书写的笔画对汉字的识别起到更大的作用,即笔画顺序效应。  相似文献   

18.
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数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新林  曾捷英 《心理学报》2003,35(4):514-519
探讨部件数效应是否在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存在。要求被试识别重复速示方式下的具有不同部件数的汉字字形。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1中,发现4部件字比在通透性、笔画数、字频和像素数上匹配的2部件字更容易识别字形;在实验2中,2部件字的通透性比4部件字更好,此时没有识别成绩上的差异。上面的结果表明在字形加工中存在着部件数效应,它指部件越多越容易识别汉字字形。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个字形加工的部分线索模型,它指被试可以根据汉字的部分线索(例如部件)识别整个汉字。  相似文献   

19.
个体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选择三种类型的汉字(普通字、形似字和同音字)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完成系列回忆任务。结果发现:各组被试在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出现了四种错误,即遗漏错误、侵入错误、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其中遗漏错误、侵入错误和移动错误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移动错误的相对比例最高,重复错误的相对比例最低。同时还发现同音字引起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普通字和形似字。  相似文献   

20.
文采用延迟反应的同一字判断任务,记录了大学生被试由部件数不同的两种残缺汉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发现部件少(笔画删除)比部件多(部件删除)的残缺字产生更小的P200,更大的N400,表明简单部件在合体字识别中起到一种中间层单元的作用;P200效应符合关于部件少比部件多的残缺字激活更多的部件家族成员的假设,而更多家族成员的激活使残缺字的整字内部表征受到的侧抑制更多,体现为更大的N400。双效应支持多层交互激活模型及其侧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