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判断正误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采用愿望冲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愿望状态推理的偏差情况。结果表明在愿望冲突推理上,儿童表现出朴素的利己主义倾向。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相似文献   

2.
以判断正误的得分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以9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信念状态推理的偏差状况.结果表明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理都受到自身信念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当儿童与他人信念状态相同时推理成绩更高.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莉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6,38(3):349-355
采用知识状态推理和冲突愿望推理任务考察儿童对知识状态和愿望状态推理的偏差。被试为108名3~5岁的儿童,结果表明在知识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别人知识状态的推理会受到自己知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而在冲突愿望推理任务中,与自己喜欢的情况相比,较小年龄的儿童在自己不喜欢的条件下更容易正确推理别人的愿望,表现出不对称性。因此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时具体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王亚同  叶培龙  王娟 《心理科学》2007,30(3):569-573
本研究以三个实验探讨了3~5岁儿童词汇学习的内隐推理过程。实验1首先让被试者看一个熟悉物体的标准图片,分别以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名词命名,然后要求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图片与标准图片匹配。结果表明3~4岁儿童可以不熟悉名词完成词汇扩展作业,但是只有5岁儿童可以熟悉名词完成词汇扩展作业,这表明5岁儿童可能有一个内隐推理加工过程。实验2以不熟悉物体作为标准图片,以熟悉名词与指代词分别作为指导语进一步测试5岁儿童的内隐推理过程,结果表明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类概念形成有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内隐推理过程。实验3呈现基本概念的图片检验什么因素影响3~5岁儿童词汇学习的内隐推理过程,结果表明在类似性比较条件下与3~4岁儿童相比,5岁儿童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内隐推理的加工过程。最后以类似性理论讨论了本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依据信念(正确-错误)和愿望(接近-回避)对儿童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进行了细分,并据此设计了四个二级信念-愿望任务,探讨了480名5~8岁儿童在四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不同的二级信念-愿望任务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二级真实信念接近愿望、二级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二级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二级错误信念回避愿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Surface Pro触屏电脑呈现知觉匹配任务,记录儿童的主动反应,探查了83名3-5岁学前儿童汉字方向(倒置与镜像)敏感性的早期发展及其与汉字阅读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4岁儿童可以很好地区分正反方向的汉字,表现出汉字倒置方向的敏感性。但是,各年龄组儿童还未对镜像汉字表现出敏感性。学前儿童对汉字两种方向的认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学前儿童的汉字倒置方向敏感性与其汉字阅读能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公平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取博弈实验范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以往对儿童公平意图的博弈研究中,选取的儿童年龄跨度大且研究范式并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学龄前期可能正是公平意图开始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108名4-6岁学龄前儿童,在实验一中采用独裁者博弈(DG),实验二中改进mini-最后通牒博弈(mini-UG),分别从提议者和回应者的角度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4岁儿童已经能初步辨识对方的公平意图,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在他们行为决策时占的比重更大;5到6岁期间公平意图的影响更大,是儿童公平意图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8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个别访谈法和关键词编码法研究了他们对人、事、物三个维度(随时发生性、伤感性、难修复性)的丧失认知及其与亲密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他们对丧失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但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广义和狭义死亡的认知具有一致性;(3)丧失是一种破坏性情感,对儿童情感的伤害程度与其对所爱的人、事、物的亲密程度有关;(4)对丧失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9.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0.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1.
5~6岁儿童传递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在控制儿童记忆容量影响的前提下,考察了5~6岁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5~6岁是儿童传递推理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大概6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已经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递推理。(2)此年龄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不具有显著差异。(3)条件排列的一致与不一致对于被试的推理成绩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心理科学》1997,20(5):471-472
1问题的提出Piaget指出,若A<B,B<C,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回答问题,需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解决问题。Bryant和Trabasson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推理失败是因为不能记住问题的前提,若解决了前提记忆问题,睡岁儿童就能完成这种任务。Halford和Ke时的研究表明,3-4岁儿童不能学会传递性关系推理。沈华忠等认为,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先前研究忽略了任务类型的差异,多数采用五项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三项系列问题作刺激任务,企图证呼心采用三项系列问题,幼儿将更早地表现出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②比较句…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5、7、9和11岁儿童说谎/说真话概念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自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概念判断与道德评价;但对不同言语情景的影响并不相同。由此也证实了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设计视野阻隔任务,控制了短时记忆和直接比较的两难问题,考察3~5岁幼儿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传递性推理这一认知过程的发展序列。以2(间隔长度)×2(摆放方式)×4(年龄)的三因素混合设计,研究了240名幼儿,结果表明:(1)3~4岁是长度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快速发展期,4岁以后的幼儿大部分具备了这一能力,发展速度趋于平缓;(2)任务类型影响推理成绩;(3)基于传递关系的推理依据与推理总成绩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年仅4岁幼儿具备传递性推理能力蕴含教育价值;传递性推理的认知过程经历了四个可辨别的发展序列,依次主要发生在36~42个月、43~48个月、49~54个月和55~60个月的幼儿当中。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认知的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思维发展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而推理又是重要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推理形式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表现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是统一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李燕 《心理科学》2000,23(3):311-314
本研究用推理法范式研究5岁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对生长、生病、进食、呼吸和排泄等生物特征的限制于生物类别的限制性推理.结果表明,以人为例引入特征及对特征给予生机论的解释,都能提高儿童的限制性类别推理.儿童对生物特征的认识中,存在拟人化的推理模式和生机论的因果关系解释系统.儿童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对动物的认识优先发展;对动植物共有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但对各个特征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7.
该文回顾了儿童对道义情景中心理状态推理的研究,包括儿童对行为者愿望、信念和情绪的推理以及对权威愿望的推理研究。总体来讲,道义规则的引入使得儿童过分根据道义规则来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但是不同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可能与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道义规则属于不同的领域(如道德、习俗及防范等领域)以及实验任务(如行为预测和奖惩判断等)的差异有关。最后该文提出另外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道义规则的形式和儿童的视角采择能力  相似文献   

18.
3-5岁儿童关于认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85,18(1):64-72
本研究通过直接询问法揭示了3—5岁幼儿也具有区分生物(以人为例子)与非生物(洋娃娃、石头为例子)的初步知识。幼儿并没有显示出“泛灵伦”的思惟特征,即没有把有关人的属性应用到洋娃娃或石头上。运动和静止也不是幼儿区分生物、非生物的唯一标准。儿童的有关认知过程是从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向前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一个贴近现实的玩具交换任务,考察3~5岁儿童在玩具交换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利用社会知觉信息指导交换选择的能力,被试为91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交换任务中得分有显著增长,通过率由43.3%(3岁组)上升到85.5%(5岁组)。儿童对成功的交换行为的解释逐渐偏向于参与交换的人物而非交换的物品。这表明儿童利用社会知觉信息进行行为决策的能力在3~5岁间有明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亚同  赵国祥  李嘉 《心理科学》2006,29(4):890-893
本研究以两个实验探讨了儿童的一个认知过程:人优先考虑共同性,其次才是组合差异性与非组合差异性。3~5岁三个年龄组儿童分别对日常生活的基本概念进行类似性判断与差异性判断。实验1的结果表明,3岁年龄组的儿童还没有表现出组合差异性,4岁年龄组的儿童初步表现出明显的组合差异性,5岁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组合差异性。他们首先考虑共同性,其次才是组合差异性与非组合差异性。实验2的结果表明,5岁儿童比4岁儿童更多地表现了组合差异性的判断能力。最后以结构组合的观点讨论了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