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张萌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探讨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⑴他人期望类型(内隐和外显)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⑵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够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⑶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2.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3.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6~10岁儿童对反语社会功能的认知。结果表明,通过反语讲话者信念任务的儿童,6岁已能识别反语的润色功能,8岁开始能识别反语恭维的幽默功能,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批评幽默功能的识别仍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儿童言语发展领域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该对儿童在反语理解任务中的困难根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成人反语识别理论去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过程,二是从二阶心理理论角度开展的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尝试,最后在暗示假装理论和二阶心理理论的框架下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整合的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听障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以及情绪理解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来探讨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实验二增加了情绪理解任务,并探讨情绪理解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之间的背后机制。结果:(1)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谎言意图理解的正确率显著不如典型发展儿童,且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越容易进行真假信息辨别和谎言意图理解;(2)典型发展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准确,谎言意图理解越好:(3)当听障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4)典型发展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错误信念对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理解具有解释作用,而且推动高情绪理解在谎言理解中的促进作用,以及表明高情绪理解对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中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13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探查了这一阶段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是基于一级推理,相当一部分的6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考察6~8岁儿童在由观察者预期造成的对模糊信息有多样解释上的理解.操纵影响观察者预期的因素,包括知觉经验、知识水平、先前经历和偏见,要求儿童预测观察者对局限视野图形或两可动作信息的解释.结果表明,6岁儿童仅对观察者偏见影响其对行动者行为的解释拥有部分理解,他们还不能理解知觉经验和知识水平会影响观察者对视觉刺激的解释,以及先前经历会影响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的解释.7岁儿童除了知识水平外,其它三方面的理解都已发展起来.8岁儿童可以理解多种观察者预期造成的解释差异,解释性心理理论比较稳定,但离完全成熟的理解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将错误信念任务中主人公加上"聪明"或"笨"的标签,以考察特质标签是否会影响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360名5~8岁儿童参加实验,每个年龄组儿童随机分配到"聪明"标签组、无标签组和"笨"标签组。结果表明:(1)"聪明"标签会极大地阻碍67、岁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对5、8岁儿童没有影响;(2)"笨"标签对所有年龄组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都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设计了冲突真实信念任务,用于考察儿童对真实信念的理解;并利用区分信念、冲突真实信念和意外地点的错误信念任务,考察儿童理解信念推理基本规则、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的发展顺序。97名3~6岁儿童完成了测试。结果显示,3岁儿童能理解信念推理的基本规则,5岁儿童能理解真实信念,6岁儿童能理解错误信念。结果支持了儿童先理解真实信念,后理解错误信念的发展模式;也说明在理解信念以前儿童已能掌握信念推理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1.
以3岁、4岁、5岁和6岁组共150名儿童为被试,综合采用质的判断和量的判断两种任务,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推理中的行为频次效应。结果发现,(1)儿童特质推理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更倾向于对积极行为进行特质推理。(2)与低频行为相比,儿童更倾向于对高频行为进行特质推理。(3)6岁儿童开始使用—贯性行为和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但更倾向于根据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2.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8,31(2):346-349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修改任务,探讨了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 4~10岁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6岁是一个转折点;(2) 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内在过程是从对个人生活经验和句子意义的依赖发展到对句子本身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意注意;(3)句法意识的发展受到句法错误类型的影响,表现出发展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4.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与二级情绪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来自两所幼儿园的133名儿童为被试,探讨了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情绪理解的发展分化与联系。结果发现,6岁左右是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获得情绪解码能力;儿童的二级未知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之间,儿童的情绪解码与二级情绪理解之间,在发展上存在1~2年的差距;二级推理能力是儿童进行二级心理状态认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彦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1):158-161
参照Carpendale和Chandler的实验范式,研究儿童对于“人们可能对同样信息给出不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5~8岁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5岁儿童不能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认为同样的信息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6岁开始,儿童才认识到,模糊信息可以有多种解释,但6、7岁时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成绩随着任务要求而变化。8岁儿童才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的说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的理解、自身做出的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的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中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的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的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的说服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取5、6、8、10岁儿童各32名,采用故事情景来考察儿童处于不可回答问题情况下猜测答案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1)5~10岁儿童在故事情景下面对不可回答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年龄差异不显著.(2)问题形式对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有显著影响,较不可回答的开放问题,儿童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的猜测答案倾向更强烈.(3)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儿童倾向给出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