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听器对听障学生唇读汉字语音识别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江华  甘琳琳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6,29(6):1442-1443,1463
本研究探讨了听觉障碍学生唇读语音识别中助听器和音素可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听器与音素可见性之交互作用在正确率上表现显著,在反应时上不显著,音素可见性在唇读语音识别过程中作用明显,助听器明显作用于单韵母、复韵母的语音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3×3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配戴助听器听觉障碍学生唇读汉字语音识别中视听通道效应和音素可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视听条件与音素可见性之交互作用不显著,语音识别过程存在视听通道效应;音素可见性在语音识别过程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了编码方式和音素可见性对正常大学生唇读语音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编码方式和音素可见性共同交互作用于语音识别的过程,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表现显著.编码方式、音素可见性在识别的效果上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3×6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编码方式和视素可见性对听觉障碍学生唇读汉语元音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编码方式和视素可见性共同交互作用于唇读汉语元音识别过程,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表现显著,视素可见性和编码方式在识别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视素可见性在唇读汉语元音识别中的作用显著,语音编码在唇读汉语元音识别中发挥着中间调节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5,28(5):1089-1095
本研究采用暂同形似、音同形异、音异形似和无关字四类汉字字组为实验材料.每类字组都按汉字使用频率分为低频字、中频字、高频字三种.对使用手语聋生和使用口语聋生进行了同音判断和启动效应实验,旨在探究聋生在汉字识别过程中语音编码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聋生汉字识别中,字形的知觉加工对提取语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语音的提取对聋生来说非常困难。不同字频对不同字组的同音判断成绩的影响不同,表明聋生对不同汉字的语音意识不同。聋生在汉字识别中存在语音混淆和字形混淆的现象,说明语音编码和字形编码在汉字识别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字频对聋生汉字识别的影响也不同,同频字产生语音特征的影响;低频字产生字形特征的影响;而中频字都不产生语音特征和字形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聋生汉字加工的自由回忆与词序位置记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和平  昝飞  刘春玲 《心理科学》2003,26(6):1065-1068
本研究采用韵母相同、声母相同、音异形似和音同形似四类汉字字组,对使用手语聋生、使用口语聋生和听力正常大学生进行了自由回忆和词序位置记忆两个实验。结果表明,聋生不论在汉字字组的自由回忆中还是在汉字次序信息的记忆中,对汉字的记忆效果不仅都与字组类型有关,而且都受到了语音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这就证明,聋生在汉字加工过程中使用了语音编码,语音编码在聋生汉字加工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6):1376-1380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以短文为实验材料,分别以单字呈现和多字呈现两种方式,对阅读技能水平较高和较低的聋生进行了实验,旨在验证和探讨聋生在汉语文章阅读过程中语音编码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聋生在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语音激活的现象,但语音与字形所起的作用在不同实验中表现不同;聋生,特别是阅读能力较高的聋生,在阅读过程中,字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聋人能利用视觉音素意识解码词汇语音。与健听人音位位置效应一致,聋人对汉字声母更敏感,但双字词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声母优势还不清楚。采用音位识别任务探讨聋人双字词识别的声母优势及其原因,研究一利用编码方式考察指拼的作用,发现了声母识别优势,表明聋人能利用字母和指拼两种方式解码双字词语音且编码方式不影响声母优势;研究二进一步利用汉字位置探讨音位序列加工对声母识别优势的作用,结果发现了声母优势、首字优势及首字声母优势,表明聋人识别双字词音位在汉字水平、汉字音节内水平都遵循从左至右的序列加工,与健听人一致,同时还受指拼声母的特殊影响。整个研究表明,聋人识别汉字语音建立在视觉音素意识基础上,双字词的声母识别优势受指拼声母强化、双字词汉字位置效应、音节内音位位置效应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172名幼儿园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5~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测查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短时记忆和汉字识别, 并通过群体差异比较、分层回归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 探讨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和早期阅读的关系。结果发现:(1)5~7岁儿童的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2)语音范畴性知觉能力与语音意识, 特别是韵母意识和音节意识显著相关;(3)在语音与早期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模型中, 语音范畴性知觉不直接影响汉字识别, 其对早期阅读的影响是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识别中的语音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实验用启动掩蔽法探讨了汉字词识别中语音的作用。以五类高、低频汉字词对为材料,在三种启动时间条件下发现:高频形似音同目标字在25毫秒启动下有显著促进效应,而形异音同目标字在25和35毫秒有显著抑制效应。在低频情况下与上述相应的目标字表现出不显著的促进和抑制效应。此结果似乎表明汉字词识别过程具有程度不同的语音自动激活效应。  相似文献   

11.
贾玲  雷江华  宫慧娜  张奋  陈影 《心理科学》2018,(5):1077-1083
本研究探讨了聋生在加工手语词过程中不同编码方式和指拼特征的影响。实验1采用指拼类手语词和手势类手语词考察了指拼有无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实验2则采用不同特征的指拼类手语词,深入考察指拼位置、指拼形式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聋生较语音编码更擅长使用指拼编码加工手语词;指拼与手势的加工存在显著差异,指拼在聋生手语词加工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指拼位置与指拼形式共同作用于手语词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国  宁爱华 《心理学探新》2005,25(4):35-39,55
两个实验考察汉字识别中语音对字形加工产生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材料的词汇判断法,没有发现如同英语研究中的同音字效应,实验二采用视、听跨通道的实验范式,首先呈现汉字的语音,然后进行视觉的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出现的汉字为低频字时,其同音字越多,词汇判断的时间越长。这说明汉字的识别过程中,语音对低频字字形的加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4.
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其在汉字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Stroop实验范式及其变式研究了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其在汉字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在实验一中,要求被试大声读出汉字的颜色,除了获得经典的Stroop促进效应之外,结果还发现:当汉字颜色对应的读音与汉字读音一致(如红色的“洪”字)时,被试的反应会显著加快。在实验二中,要求被试判断汉字的颜色并按下相应的键,得到了与实验一相似的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语音在汉字的识别过程中是自动激活的,并且有助于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5.
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 在词汇通达过程中, 语音和词形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共振关系。与高频词比, 低频词能够更有效地引发词形效应。通过2个实验, 探讨了在汉字高频同音字通达中语音激活对词形激活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 汉字高频同音字的通达过程受语音激活的反馈影响。在汉字加工的早期, 共享典型部件的汉字之间存在着词形竞争。在高频汉字的通达中, 存在着拼写几率效应, 但对高频同音字而言, 拼写几率效应的促进作用比语音激活的反馈作用要弱。研究结果支持词汇识别的动力系统原则和词汇激活的共振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7.
亚词汇加工是词汇识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考察了早期ERP成分P200如何受到汉字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的影响。在ERP实验中,被试对顺序呈现的启动字和目标字对进行语义判断。实验中“启动字-目标字”字对共享一个共同的可发音或不可发音的部件(如“吹-砍”、“扬-场”)。对目标字的P200效应分析显示:与部件不发音的目标字相比,部件可发音的目标字所诱发的P200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的ERP效应表明P200对汉字识别中亚词汇部件的语音加工非常敏感,其效应变化受到亚词汇语音的单独调节,同时也表明在汉字识别的早期阶段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就已被激活并在汉字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低唇读理解能力听障学生唇读面部加工方式的差异,研究采用视频—图片匹配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考察高低唇读能力组语前-语中-语后和整体面部加工方式。结果发现,虽然两组都表现出社会协调模式,但高唇读能力组社会协调分数更高,且眼部维持时间更长。表明高唇读能力者整体加工和眼部、口形并行加工能力强,支持凝视假说和社会协调模式;低唇读能力者整体加工效率低,更依赖口形,未能通过补偿策略获得良好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嵘  俞国良  张磊 《心理科学》2005,28(2):304-307
通过平行语音和词汇加工任务。对64名双语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不同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在对其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均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