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力平  徐启丽  林琳 《心理科学》2005,28(5):1055-1059
借助2岁儿童图画作品,考察25至75岁儿童对于图画作者能力特点的认知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5岁到55岁的儿童,在本实验情境的图画判断过程中尚不能考虑小年龄图画作者的能力特点,65岁以后儿童的这种能力得到了,发展。研究对儿童理解图画作者能力的心智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项实验分别对96名4~7岁儿童和144名4~9岁儿童进行研究,考察了4~9岁儿童关于图画作者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表明:6岁前儿童不能恰当地推测图画作者的年龄特征,5岁到8岁间儿童在判断长于自己的作者的图画过程中表现出了"完好"倾向。研究认为早期儿童在图画判断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过程。研究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关于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可形状图、两可动作图和局限视野图三个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与其作品问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儿童的知觉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图画作品的知觉信息完整性均影响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郭力平  许冰灵 《心理科学》2007,30(6):1332-1336
采用将作者情绪状态与图画作品相匹配的方法,分别以线条、颜色和内容为线索,考察了3.5~5.5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情绪状态与其作品间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3.5岁儿童尚不能将作者情绪状态与图画特点联系起来,4.5岁儿童开始能够将作者情绪状态与图画特点联系起来,5.5岁儿童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发展。儿童对作者情绪状态与图画间关系的把握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对图画传递的情绪信息的认知在各要素形式(颜色、线条、内容)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儿童对图画中隐喻情绪的识辨和理解的发展特点 ,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喻意的敏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影响。 3 60名 4岁到 2 0岁的中英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 :在识辨作品任务及口头评价中 ,中国儿童比英国同龄儿童更早理解图画的情绪喻意 ,并很少对图画的悲伤喻意持忽略态度。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 ,儿童对图画喻意的理解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性 ,中国的幼教方式也许促进了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3~6岁儿童图画讲述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图画讲述作为实验任务,对儿童讲述能力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为3~6岁儿童,按年龄分为3组,共120人。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图画讲述经历了由零散罗列、把握主要关系到围绕画面主要内容和事件进行整体讲述的发展过程。4~5岁是儿童图画讲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画面形象的特点与图画意义的隐含性和深刻性均对儿童图画讲述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会昌  夏菡 《心理科学》2001,24(5):533-536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法,通过调查810名6-14岁儿童头脑中想象物的文字与图画描述,考察了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想象物的文字与图画描述可以分划分为3种水平:表象的记忆水平、表象的再造水平和表象创造水平。其中,对想象物的文字描述水平,年龄发展趋势明显,从小学一至二年级之间和四到五年级之间的发展变化最大;而对想象物的图画描述水平,年龄发展趋势不明显。(2)根据儿童对想象物的文字描述和图画描述的发展的匹配程度,可以把儿童的想象发展分为3种类型:文字与图形符号均衡发展型、文字符号型和图形符号型。  相似文献   

8.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丁祖蔭 《心理学报》1964,9(2):51-59
目的儿童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认識客观事物,影响周围世界,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认識能力和个性品貭。而认識能力的发展、又为深入认識事物及进一步掌握知識創造了条件。心理学家曾从各种途径研究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規律。其中有一些研究是从分析儿童对图画的感知理解入手,从而概括出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規律。  相似文献   

10.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11.
以120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编后的对偶选择范式, 探讨儿童基于两种不同的可信度特质(善良和能力)和两个与信任有关的情景进行的信任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4~7岁儿童在善良情景正确判断率都高于随机水平, 而在能力情景中, 仅6岁和7岁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2)6岁儿童虽然已经具备依据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的能力, 但是在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 而7岁儿童在能力情景和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则没有显著差异;(3)同时考虑两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时, 5~7 岁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了随机水平, 并且6、7岁儿童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5岁儿童。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到了5岁才初步发展出同时考虑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判断的能力, 直到7岁这一能力才相对成熟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2,25(6):702-705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配的时间,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以3岁、4岁、5岁和6岁组共150名儿童为被试,综合采用质的判断和量的判断两种任务,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推理中的行为频次效应。结果发现,(1)儿童特质推理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更倾向于对积极行为进行特质推理。(2)与低频行为相比,儿童更倾向于对高频行为进行特质推理。(3)6岁儿童开始使用—贯性行为和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但更倾向于根据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4.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468名匹配的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探讨女大学生的室友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归因方式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当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相似时,二者均低,相对于均高,个体感知的室友间人际关系更好;当二人愤怒特质互补时,己低他高,相对于己高他低,个体感知的人际关系更好;归因方式调节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对于内归因,外归因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的匹配对室友间关系的影响被削弱。本研究深化了人格匹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并能为相关教育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高雯 《心理科学》2007,30(4):839-843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6名3~5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儿童空间表征实验任务,在语言表征、模型表征和图画表征三种空间表征形式上,考察了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3~5岁儿童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2)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3)从不同的空间表证形式来看,3岁儿童理解语言表征的能力与理解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差异显著,4岁儿童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其余形式的空间表征理解之间的差异或空间表征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各年龄段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4-12岁儿童特质识别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4岁、5岁、7岁、10岁和12岁组共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特质识别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1)各年龄组儿童对积极和消极特质、对能力、社会道德和内部状态领域特质的识别成绩,均显著高于概率成绩,表明儿童从4岁起就已经能够从行为描述中识别出相应的特质.(2)儿童的特质识别成绩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4~7岁期间儿童特质识别成绩快速提高,7岁后则相对平稳.(3)儿童对积极和消极特质的识别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对社会道德特质的识别成绩显著高于能力特质和内部状态特质.(4)从整体上看,儿童识别积极特质的确定程度显著高于消极特质,识别社会道德特质和内部状态特质的确定程度均显著高于能力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