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鹏  游旭群 《应用心理学》2005,11(4):336-340
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对旋转类型和旋转角度的控制,探讨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相似文献   

2.
不同平面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并不是在特定旋转条件下才出现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虚拟的旋转不同角度左、右手模型,构建“左右手判断(Left and right hand judgment: LR)”任务和“相同-不同判断(same and different judgment: SD)”任务,考察这两种实验任务是否都存在内旋效应和角度效应,以此推论被试采用何种旋转策略。结果发现:(1) 两种实验任务结果均表现出显著的角度效应。(2)在LR任务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内旋效应,而在SD任务中不存在内旋效应。从而表明当人手图片作为心理旋转材料时,它具有双重角色。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究竟选用何种参照系的旋转策略,与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两者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心理参照系     
牛顿在经典物理学中使用参照系(参考系)这个名词成功地解释了很多物理现象,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在心理学上借用这个名词,它将可以非常形象地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一些心理现象。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心理参照系来调整心境,消除烦恼,摆脱困扰或令自己一厥不振,甚至走上绝路。也有人会使用心理参照系去劝说、安慰别人,令其走出困境,重新振作。挫折是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对于挫折的定义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不可排除的干扰,致使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受阻,因而  相似文献   

6.
王鹏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6,29(4):815-818
人类视觉系统通常以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形式建构客体的空间表征,也运用这两种角色方式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角色方式的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相似文献   

7.
梁三才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07,39(6):966-976
以三维场景图片为学习材料,通过系统操纵参照系之间的冲突,在四个实验中考察了两种不同表象更新任务的参照系冲突效应。结果发现:(1)参照系冲突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象更新有显著影响,但对以场景为中心的表象更新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表象更新相对于以场景为中心的表象更新的优势效应减小直至消失。(2)旋转者身体倾斜与场景倾斜引发的参照系冲突效应具有不对等性:由于整个场景倾斜引发的参照系冲突效应大于由于旋转者身体倾斜引发的参照系冲突效应。(3)与场景同时倾斜的局部空间参照系降低了以场景为中心表象更新任务的参照系冲突效应,但对以自我为中心表象更新任务的参照系冲突效应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两种表象更新任务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并进一步扩展了Presson等提出的空间更新参照系冲突模型  相似文献   

8.
蒋柯  熊哲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50-1059
研究设计了两类包含内容的归纳推理任务, 一类是对获得收益的可能性的推理; 另一类是避免伤害的推理。实验显示, 不同内容的归纳推理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中, 避免伤害的归纳推理表现出将伤害可能过度推延的特点; 而获得收益的归纳推理则表现出对收益可能推延不足。此外, 不同的自我卷入水平——自我卷入式推理或者非自我卷入式推理——也会对推理产生显著影响。在避害条件下, 自我卷入式推理比非自我卷入式推理表现出更强烈的过度推延的特点; 在获利条件下, 自我卷入式推理比非自我卷入式推理表现出更严重的推延不足。研究经过分析提出, 这种差异可能暗示了归纳推理的领域特殊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绝对方位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1):1137-1148
把参照系整合基础上的绝对方位判断分解成路径获取过程(目标位置信息)、自身定向过程(前行方向信息)和物体定位过程(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系统地考察了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该任务的影响。研究以视觉形式呈现空间信息,实验1a和1b的任务中均包括上述三个过程,前者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后者以语词的形式直接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实验2有两个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定位后判断)和自身定位(定向后判断)。所有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4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朝北优势效应在所有任务中都很明显;实验1和定向后判断任务中存在正方向R90o位置优势效实;定位后判断时间短于定向后判断时间,但总体所用时间上没有差异。结合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用到的判断策略,从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上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复合字母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字母材料结合正镜像判断任务,首次揭示了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一延长复合字母材料的呈现时间,检验心理旋转实验常用的正/镜像判断任务中的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将实验一的复合字母材料旋转一定角度,考察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结果发现:(1)延长复合字母呈现时间后的字母正镜像判断任务中,被试判断大字母和判断小字母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大小字母是否一致对大字母判断和小字母判断的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排除了视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存在的情况下,发现心理旋转加工中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大字母(整体)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小字母(局部)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3)旋转角度一致性对大字母旋转和小字母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心理旋转的整体优先效应模式可能有别于视知觉加工的整体优先效应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复合汉字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在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局部优先效应。实验一检验视知觉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考察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结果表明:延长刺激呈现时间直至被试做出反应,在正镜像判断的纯视觉任务中不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大汉字(整体)旋转条件反应时与小汉字(局部)旋转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复合汉字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不存在整体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12.
信号检测论范式下的心理旋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华俭  李鹃 《心理科学》2002,25(4):479-480
R.shepard等认为心理旋转操作是基于类比表征,但也有研究者(Anderson,1978;Pylyshyn,1979)认为,心理旋转不是基于类比表征,而是命题表征。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空间能力主要受右半球控制,但在对心理旋转的半球单侧化的研究中(Ornstein,Johnstone,Herron及Swencionis等,1980),人们发现,对复杂物体或图形的心理旋转是按类比过程说者所描述的那样以整体方式进行,至少这种任务的完成包括多系列的方面,要求左半球的某些专业化的系列技巧。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不同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是基于R.shepard和他的同事开创的反应时范式。这些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研究一般都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快,这使得被试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险”的“类比”策略,而不轻易采用命题转换。  相似文献   

13.
在视觉搜索中,特定背景与目标位置的多次联合呈现能够促进搜索绩效,这被称为背景提示效应。本研究探讨背景提示效应能否迁移到二维旋转后的视觉场景中去。选择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7(时间阶段:1~7)×3(旋转角度:0°、45°、60°)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在进行背景提示效应的学习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旋转了0°、45°、60°的场景中继续执行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三组被试都习得了背景提示效应,且都迁移到了旋转后的场景中。这表明背景提示效应可能存在更高级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C·H·库利和G·H·米德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开始采用了角色(rote)概念。以后这个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逐步流行起来。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把某一角色当做与某一社会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认为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必顺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角色确定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计划和要求,揭示了每一个人在所在社会中的地位阳他  相似文献   

15.
对三维心理旋转操作任务特性的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蔡华俭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8,21(2):153-158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对心理旋转的研究主要是以反应时范式为基础。本研究试图突破反应时范式,把心理测量学和实验的方法相结合,以现代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参数(如项目难度、区分度、猜测参数)为指标,对心理旋转测验中,操作任务的若干特性对测验项目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以Shepard三维旋转材料编制的心理旋转测验、测验材料的复杂程度,标准图形和匹配图形的角度差,以及匹配图形的编排位置等对测验项目的诸特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多种条件下启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内隐记忆的研究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使用汉语材料,考察了几个实验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汉语材料同样能有效地进行启动效应的研究。2.学习,测验时项目呈现方式的变更只对填字组词上的启动效应产生破坏作用,对线索回忆并无明显影响。3.记忆负荷量、学习顶目呈现时间的变化只对线索回忆发生作用,对启动效应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鹏  游旭群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5,28(5):1164-1166
心理旋转是一种空间表征转换形式,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心理旋转加工的大脑机能一侧化问题,阐释了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探讨了基于心理旋转能力可塑性的提高空问智能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心理旋转领域的研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8.
性别差异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的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近年来,人们在行为和脑成像等层面对心理旋转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对其中一部分研究的回顾描述了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在行为及脑成像实验中的表现,总结了可能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生理及策略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弱智儿童心理旋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探讨了一组9~12岁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IQ)53.8(中度智力残疾)。研究结果与正常儿童(均龄8岁)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较之正常儿童为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无论弱智儿童或是正常儿童的结果均未发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社会位置关系要求其根据社会期望来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扮演存在着角色异化、冲突与伦理缺失的现象,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调适、社会调控,并将其角色实现的各种客观规定性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和价值目标,必将成为实现其社会角色扮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