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名青少年及45名中老年为被试,考察在目标和风险框架下,为自己和亲朋做决策时,人格特征与框架下决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标框架下,青少年为自己做决策时,宜人性、外倾性较强者更易做出检查身体的决定,开放性较强者更少决定检查身体;尽责性、神经质较强者越易出现决策偏差。风险选择框架下,青少年为亲朋做决策时,宜人性、开放性越强者越易出现框架效应。中老年群体中,人格特质对框架下决策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17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三种框架下,时间压力、个人相关性对决策及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选择框架中,时间压力大,被试思考点数目少,决策保守;但压力和相关性均没有对框架效应造成影响;判定框架下,相关性越高,思考点数目越多,越不易出现框架效应;决策与思考点数目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考察生命和金钱问题下,获得和损失框架中决策任务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2(任务领域:生命、金钱)×2(决策任务类型:经验、描述)×2(结果框架:获得、损失)被试间设计,使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生命和金钱问题下,个体在直接给出方案可能结果的描述性决策中仅表现出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在通过自主查看方案可能结果的经验性决策中未发现结果框架作用。描述−经验差距一致性存在于生命和金钱问题中。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影响决策偏好一致性的重要因素,时间框架与行为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决策科学领域关沣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运用跨时选择研究范式对延迟决策和提前决策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时间框架对跨时选样产生显著影响;同一时间距离条件下,提前框架下的时间折扣低于延迟框架下的时间折扣,即存在时间维度的框架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事件率条件下人格倾向类型对认知性警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两种事件率 ,考察了人格倾向类型对认知性警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 )事件率是影响作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件率与人格倾向存在着交互作用。 (2 )认知性警戒作业的应激效应与事件率有关 ,随着事件率的上升 ,受试者在作业过程中的应激水平明显增高。 (3 )根据对被试自觉疲劳的测量结果 ,在认知性警戒作业中 ,内倾者与外倾者间应激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摘 要 为探讨任务框架和自信水平对不同年级儿童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3(年级:二/四/六年级)×2(任务框架:获益/损失)×2(自信水平:过度自信/自信不足)的组间实验设计,在情境性实验任务中探查177名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儿童在风险决策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二年级儿童比六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冒险,而四年级前后则是儿童风险决策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2)儿童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表现出偏好反转现象,与在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保守决策相比,在损失情境下的儿童更偏好冒险决策;(3)自信水平并未对儿童的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格特征对胃癌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C型行为特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和RBC-C_(3b)R、RBC-IC、RCIA、CIC和C_3等免疫功能的检测,调查和检测了30名胃癌患者和50名健康者。结果表明:(1)胃癌组比健康组在焦虑、抑郁、愤怒内泄、控制等方面得分高,在愤怒外泄、乐观、社会支持等方面得分低;(2)胃癌患者在确诊前8年内有76%的患者遇到生活事件,在确诊前3年内有62%的患者遇到生活事件;(3)胃癌组RBC-C_(3b)R含量低,RCIA含量和CIC水平上升。初步结论:胃癌的发生与患者的一些行为特点有关,主要是抑郁并不表达愤怒;生活事件可作为应激源诱发胃癌;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9.
该研究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具有不同英语语言水平学习者在不同难度条件下两种文化特征熟悉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1)语言水平高,或对材料背景熟悉的学习者可通过调用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阅读理解,其得分均高于低水平,或对材料不熟悉的学习者;(2)在熟悉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当材料难度与学习者语言水平基本一致时,语言水平低的学习者也可较好地运用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阅读理解。实验结果表明:文化特征的内容熟悉度和英语语言水平(或文章难度)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水平越高,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0.
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李纾  房永青  张迅捷 《心理学报》2000,32(2):229-234
期望理论运用S状的价值函数和非线性的权重函数来解释和预测框架效应。“齐当别”抉择模型将不同框架下的抉择行为简单地看成是“最好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或者“最坏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本研究设计了一“匹配”技术,并用此对作者所报告过的支持框架效应与不支持框架效应的选择问题加以再检验。实验表明,采用不同的框架并不能预测性地决定不同的抉择偏爱,而匹配结果所示的“齐当别”策略则能更好地对所收集到的有关框架效应的数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对事物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决策者偏好反转的现象。以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以及模糊痕迹理论为基础,研究探索了权力感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实验一通过回忆法对170名学生被试进行权力操纵,综合运用四种类型的决策情境,研究考察了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权力组被试的框架效应显著,低权力组被试者的框架效应不显著。实验二探讨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信息加工深度中介权力感与框架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解释心理距离怎样影响个体的思维决策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查了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均采用2(解释水平高、低)×2(正框架、负框架)的被试间设计,用于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框架对被试决策任务的选择。结果表明,当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时,被试产生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心理距离越近,解释水平越低时,框架效应明显减弱。除了大概率情况下的框架效应削弱至不显著,其余维度的高、低解释水平下的框架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与自我存在一定社会距离的他人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都会给自我带来一定的效用,这种效用随着与他人间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该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本研究采用情境式选择滴定程序,探索并比较了“为他人得益而放弃自我得益”(NG-G)、“为他人不失而放弃自我得益”(NG-NL)、“为他人得益而承担自我损失”(L-G)以及“为他人不失而承担自我损失”(L-NL)4种任务框架下的社会折扣程度。结果发现:(1)4种框架下,指数模型均比双曲模型更好地描绘了被试的社会折扣规律;(2)任务框架影响社会折扣程度,“为他人不失”框架下(含NG-NL、L-NL)的折扣程度比“为他人得益”框架下(含NG-G、L-G)低;(3)任务框架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社会折扣程度。随着社会距离增加, NG-G与NG-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逐渐变小, L-G与L-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也逐渐变小;(4)社会距离与利他人格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程度只在社会距离较远时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个体不仅存在自我损失规避倾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他人损失规避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业风险决策为背景,以从事管理类工作的白领员工为被试,探讨了框架效应的表现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损益值的增加人们倾向保守,而随着概率水平的增加而偏好冒险,创业倾向高的个体更倾向冒险。框架效应并不出现在所有输赢描述决策情境中,它只出现在缺乏主导社会线索的模糊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复原类型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从困境或生活威胁性情境中维持身心功能健康的能力。为探讨不同复原类型中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人格差异,该研究使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大学生心理复原量表对165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复原力,性别、年级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不显著;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可分为复原强型、中间型和弱型3类;3)在不同复原类型组贫困大学生中,预测心理复原力的特质和次级人格因子有所不同。心理复原的个体差异部分来自人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进行探讨。采用2(建议来源:来自普通群众/消防人员)×2(关系亲疏:关系亲密/关系疏远)×2(任务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以突发事件为背景,根据Kahneman(1981)研究的经典“亚洲疾病问题”改编。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240名来自济南和重庆的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①建议来源影响被试的决策反应,尤其是当建议来自专业人士(如消防人员)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②关系亲疏导致不同的框架效应,在拯救包括亲属在内的受灾人群(关系亲密)时,框架效应非常明显;但当拯救陌生人(关系疏远)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③当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共同作用于被试决策时,凡涉及关系亲密条件时决策者不管建议来源都表现出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关系疏远时不同的建议来源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框架不同。这说明,不同的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璐璐  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546-1550
本研究探讨心理疲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以及任务框架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2 (疲劳, 非疲劳) × 2 (获益框架, 损失框架)被试间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疲劳诱导后完成风险决策任务, 控制组直接完成风险决策任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于非心理疲劳组, 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且不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时间压力是决策的重要因素.研究引入时间压力变量(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探索了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时间压力弱化了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2)时间压力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选项框架和认知负载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的认知负载条件下,被试在正向框架下表现出风险回避,负向框架下表现出风险寻求,出现了框架效应现象;(2)相对于认知负载条件下,被试在无认知负载的负向框架下更偏好于风险选项,而正向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没有显著变化,即无认知负载条件下框架效应较强。这表明,框架效应不仅仅是启发式系统作用的结果,分析式系统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