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词理解中空间表征的激活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丽梅  莫雷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06,38(5):663-671
探讨动词理解中空间表征的激活过程。被试听以不同空间轴向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后辨认视觉刺激的形状。实验1以肯定句为材料探讨语义理解对视知觉任务的影响。实验2以客观原因否定句为材料排除句子表征的影响。实验3以主观原因否定句为材料探讨动词空间元素的激活机制。总的结果表明,动词理解过程中激活其表征中的空间元素,这种激活是自动的、非策略性的,不受情境中客观原因或主观意愿否定的影响。动词理解空间效应反映了语言表征中的知觉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2个实验,考察时间空间隐喻在汉语动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在动词隐含延续时间判断任务中,当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长–短")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宽–窄")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慢,表明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实验2采取词性判断任务,发现隐含延续时间长的动词的加工时间更长,动词隐含延续时间的长度与字词呈现的空间长度不一致时,被试的加工变慢。整个研究表明,动词的隐含延续时间基于被试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空间长度来表征,支持弱势的隐喻表征观。  相似文献   

3.
空间主方位判断的训练和方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家忠  周荣刚  张侃 《心理科学》2004,27(6):1322-1325
以20名区域管制员和2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种类型的空间主方位判断任务考察训练效应和方位效应。结果表明:管制员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正确率和判断反应时)显着优于学生.拍摄方向朝北和目标刺激在上-下轴位置时,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显著优于其他条件。研究提示,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主方位判断的绩效,主方位判断存在朝北的方位效应和上-下轴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4.
语义的认知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经典问题.本研究探讨形容词的褒贬义判别与空间上下方位的关系.实验一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当形容词的褒贬义与其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与上-下意象图式相符时,褒贬判别反应时显著短;实验二采用引导范式,发现:当形容词的褒贬义与目标字母的方位符合上-下意象图式时,目标辨别反应时显著短.研究表明:对褒贬义形容词的认知加工激活上-下意象图式,词的褒贬义表征具有垂直方位属性.  相似文献   

5.
自我中心结构中的空间方位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牟炜民  张侃 《心理科学》1999,22(4):358-359
1引言人们经常混淆左右,而较少混淆前后或上下,这种现象称为方位效应。空间物体定位和物体搜索对人类的生存和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自我中心结构(egocentricframeworks)中的物体定位是指计算出某个物体在自我中心结构中的位置,而物体搜索指的是计算出自我中心结构中某个位置的物体是什么。大量研究发现人在进行物体定位和物体搜索时存在明显的方位效应,对于这些方位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对环境中物体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表征的结构和性质。方位效应的研究分为知觉空间中方位效应的研究和想象空间中方位效…  相似文献   

6.
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控制了汉语句子的及物动词与其直接宾语之间的搭配合适程度,分别利用听觉词汇监控和眼动技术,研究了动词的“宾语选择性限制信息”在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实验发现动词与宾语搭配上的各种违反对目标名词(宾语)的加工产生了即时效应。结果表明,包括语义信息在内的各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参与了汉语句子加工。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语合成词的表征方式历来存在争论:是分解式表征还是整词式表征?文章阐述了整词式表征存在的心理可能性和实验证据,并指出该表征由语音、语义和字形三种不可分割的表征形式构成.前人研究表明,合成词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可能拥有整词表征,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整词词形表征存在的合理性.据此,文章试图寻找考察整词词形表征的研究范式及可能影响汉语合成词词形表征特点的语言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宇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2,44(3):285-294
本研究采用数字线索提示的刺激探测任务,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负数的低水平加工能否,以及怎样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一探讨只有负数单独呈现作为线索时能否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结果表明:对负数绝对值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二进一步探讨在正数、负数和零混合作为线索时能否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结果表明:对负数数量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三再次用正数, 负数和0三种数字混合作为探测刺激前的线索, 但仅对负数和零作为提示线索之后的探测刺激进行反应, 又一次得到了由有效提示线索所引发的对数字数量大小加工引起的空间注意的转移。本研究表明, 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 然而, 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负数的空间表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快速数字大小分类范式,每次试验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即时呈现的数字大于或小于-5(或5),探讨负数在心理数字线上的表征方向问题。实验一将负数(-1~-9)和正数(1~9)分两组分别呈现;实验二将正负数混合呈现,仅对负数进行反应。结果表明,负数按照其绝对值大小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绝对值小的负数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绝对值大的负数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右侧。该结果支持系统进化论假说  相似文献   

10.
焦建亭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5,28(5):1082-1086
本文用四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动词的隐含因果性特征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方法为探测词法。结果表明,有些汉语动词的语义中存在着隐含因果性特征,它影响了主语和宾语的相对通达性。同时发现,汉语中的宾语引发动词的隐含因果性倾向比主语引发动词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空间量化(spacial quantification)是空间知觉的基础, 是对特定空间性质的表达。离散量(discrete magnitude)与连续量(continuous quantity)分别反映了空间分立和连续的性质, 二者有着相似的行为效应, 在神经表达上也有部分重叠, 这些证据暗示了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表征机制——模拟表征(analog magnitude representation)。数量空间映射(number–space mappings)提供了数量与空间关系的直接证据。但空间量化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如:空间量化的动态表征、量化机制的普遍性、参照点问题、复杂和多维空间的量化等。在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框架下, 空间量化的心理表征研究将对空间的性质做出更深刻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阮昆良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3):739-742
时间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具体的、易感知的事物进行表征。时间表征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时间的空间隐喻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受到数字空间表征研究的启示,发现时序表征同样具有空间特性。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具体的水平或垂直空间维度、“左-右”或“右-左”空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此外时序能够导致空间注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影响汉语动词、名词识别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6个因素对汉语动词、名词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词频、获得年龄和义符熟悉性对词汇识别有显著影响。情境获得性与具体性相关显著,当回归模型中包含情境获得性时,具体性的作用减弱。获得年龄与义符熟悉性在名词回归方程中的解释量大于在动词中的。汉语动词和名词的回归模式既与拼音文字有明显差异,也有一定的共性。这是由汉字的特殊性和语言的共性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陈永香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7):912-921
在英语等语言中, 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 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 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 Golinkoff, Hirsh-Pasek, McDonough和Tardif (2009)发现, 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 且可表象性可部分解释两种语言中动词习得年龄的变异。但是, 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汉语动词为何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本研究假设, 早期动词与身体部位具有强烈的联结关系, 从而导致汉语动词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研究1通过成人词汇联想任务, 考察了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169个行为动词与身体区域的联结关系。研究2请成人评定了这些动词的可表象性, 进一步考察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可表象性和习得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 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 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 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 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 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 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及物动词词典中宾语信息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利用认知行为反应时方法,操作汉语及物动词与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对汉语及物动词词典中宾语信息的表征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随着动词与宾语搭配的语义违反程度的增大,反应时增加。这表明,汉语及物动词词典中存在比较精确的宾语信息,其宾语信息是以语义特征来表征的。  相似文献   

16.
金花  李想 《心理科学》2022,45(3):614-619
本研究使用具身行为范式—动作-句子相符效应(ACE)探讨了动词运动特征在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中的作用。实验1验证ACE在考察感觉运动系统参与双音节动词表征问题上的可行性,结果在具体动词中得到了ACE。实验2以不同运动特征值的抽象动词为材料,在高运动抽象动词中得到了ACE,但在低运动抽象动词中未发现ACE,且ACE大小与运动特征评分显著相关。结果证明了感觉运动系统在抽象动词表征中的参与,支持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观点。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含有空间信息的语篇为实验材料,选取32名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考察方位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是显著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模型更新后的左右方位的判断有显著影响。研究验证了方位效应的稳定性,发现了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字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积家  陈新葵 《心理学报》2005,37(4):434-441
通过4个实验,探讨汉字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汉字义符对认知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会促进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不一致时,会抑制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实验2探讨汉字义符对认知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工具一致时,会促进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当义符与动作工具不一致或无关时,会抑制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实验3探讨汉字义符的作用是否随词频而变化。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高频词和低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时,对高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低频词快。实验4探讨汉字义符与动作器官是否一致对具体性不同的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具体性高的词和具体性低的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时,对具体性高的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具体性低的词快。整个研究表明,汉语动词的结构特点影响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或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高立群 《心理科学》2004,27(1):117-119
本文利用词汇再认作业,对构成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的认知表征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把字句中受事起点的再认反应时要长于非把字句,这表明读者在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具有心理现实性,支持了空间位移图式理论对把字句句法语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主观词"的概念,并探讨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以及主观词的加工特征。包括3项研究:研究1考察了普通大学生对双字结构的词汇辨别情况,发现他们倾向于将短语和词主观判断为词,即他们按照个体对词的独特表征认知词,证实了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研究2和研究3分别采用"词优效应"研究中使用的强迫选择作业和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主观词加工的特征。研究2发现,读者加工词和主观词(语法上是短语但主观评定为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没有差异,但与非词条件相比,表现为正确率高,反应时短;研究3的反应时结果同研究2,而3种条件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读者对汉语词语的表征是主观的,不一定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2)在强迫选择作业下,与非词相比,表现出词优效应,主观词作为整体被识别。(3)在词汇判断任务下,主观词与词相同,与非词相比,表现出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