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淑芬  俞国良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11,34(5):1079-1084
以103名小学五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后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在遭遇失败后表现出无助取向的反应模式,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掌握取向的反应模式;(2)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失败归因策略,将失败更多地归因于测试焦虑,但其对能力因素的归因仍高于努力组和控制组,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3)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设限倾向,他们报告更多的测试焦虑,并缩短后测的做题时间和更低的后测成绩。  相似文献   

2.
以101名小学五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考察小学高年级儿童内隐智力理论的特点,及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内隐智力理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组儿童对智力不可控性的得分显著低于中值,说明小学高年级儿童持有智力的发展观;控制组对努力因素的重要性评定显著高于能力因素,说明小学高年级儿童强调努力的重要性;(2)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对智力不可控性的得分显著高于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和控制组,表明能力取向的表扬使儿童倾向于认为智力是不可控的。  相似文献   

3.
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介绍了成人实施的批评与表扬的基本类型基础上,着重分析并阐述了成人的批评/表扬与儿童儿童反应模式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个人取向的批评/表扬导致儿童的无助反应模式而过程取向的批评/表扬引发儿童掌握取向的反应模式。然后,进一步从儿童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说明了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之间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类型的批评/表扬导致儿童持有不同的能力理论,引发儿童追求不同的成就目标,改变儿童对任务成绩的归因等,进而使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最后,作者指出了该领域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晓文  彭琴芳 《心理科学》2011,34(5):1090-1094
摘要:Dweck研究提出,通过蕴含特定能力观的故事和表扬可以形成儿童相应的能力和目标取向。作者认为,随着儿童能力的自我意识发展,干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以3-9年级885名学生为被试,采取“天分”、“努力”、“无关”三组故事和“聪明”、“努力”、“潜能”、“不表扬”四种评价方式进行能力观干预,将目标得分变化作为干预效果的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了年龄和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Dweck的研究结论,验证并丰富了作者关于能力观干预发展性效应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以儿童为被试群体,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表扬和内在动机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16篇文献3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2339)。元分析的结果表明,表扬与动机、坚持性和自我评价成分皆呈现正向中等效应量,表扬对儿童内在动机具有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年龄对表扬-坚持性和表扬-自我评价成分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性别(男生比)对表扬-坚持性和表扬-自我评价成分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文化背景对表扬-坚持性具有更显著的预测性,表现为西方文化背景下高于东方。  相似文献   

6.
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的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对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的奖赏结构和结果效价对儿童自我-他人成就归因、自我-他人奖赏评价的影响。实验采用2×2×2混合设计,其中自我-他人归因与评价为被试内设计。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学生74名(男生36人,女生38人),实验通过解决一系列迷津测验来创设成功和失败情境。实验结果表明,奖赏结构对儿童自我-他人能力归因的影响、奖赏结构与自我-他人归因的交互作用对能力归因的影响、自我-他人运气归因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努力和任务难度归因不显著;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成就结果倾向于做能力和运气归因,较为忽略努力和任务难度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奖赏结构与结果效价对男女儿童成就归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民  郭德俊  李玲 《心理科学》2000,23(5):552-555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奖赏结构和结果效价对男女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学生(n=74,男生36人,女生38人),实验通过解决一系列迷津测验来创设成功和失败情境.研究结果表明,能力、运气归因存在性别差异,在竞争奖赏结构条件下,女生对成就状况倾向于做运气归因,而男生倾向于做运气以外其他因素的归因(如能力);在非竞争奖赏结构条件下,男生对成就状况倾向于做运气归因,而女生倾向于做运气以外其他因素的归因.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标倾向的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目标倾向及其理论结构的研究,当代流行的成就动机观点认为,在成就目标上,个体的目标倾向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倾向和统政目标价向。学习目标倾向的特征是寻求挑战,掌握新知识,面对失败时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必政目标价向的特征是寻求良好的能力评价,避免不良的能力评价,回避挑战,遇到障碍、失败时绩效下降。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学习目标倾向和绩效目标倾向是相互独立的结构,而非同一结构的两极。目标倾向主要属于个体的心理特质,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市三至五年级464名小学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亲子冲突量表、努力控制问卷和儿童焦虑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儿童焦虑,与父亲心理控制相比,母亲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强;(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相应的父子/母子冲突(主体效应),母亲心理控制同时还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父子冲突(伴侣效应);(3)只有母子冲突在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即儿童高水平的努力控制缓冲了母子冲突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的关系,对74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并要求其完成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统计分析表明: (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 (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 (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积极地应对社交失败;(2)社交失败后,越赞同固存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群体加入策略比例越低而消极策略比例越高;越赞同发展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策略比例越高而消极策略比例越低;(3)持固存观儿童比持发展观儿童更倾向将社交失败归因于自己,自我评价也更为消极,但两者在社交坚持性、未来社交预期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芳  刘颜蓥  张露 《心理科学》2018,(2):357-363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16.
以3岁、4岁、5岁和6岁组共150名儿童为被试,综合采用质的判断和量的判断两种任务,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推理中的行为频次效应。结果发现,(1)儿童特质推理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更倾向于对积极行为进行特质推理。(2)与低频行为相比,儿童更倾向于对高频行为进行特质推理。(3)6岁儿童开始使用—贯性行为和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但更倾向于根据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为探讨任务框架和自信水平对不同年级儿童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3(年级:二/四/六年级)×2(任务框架:获益/损失)×2(自信水平:过度自信/自信不足)的组间实验设计,在情境性实验任务中探查177名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儿童在风险决策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二年级儿童比六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冒险,而四年级前后则是儿童风险决策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2)儿童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表现出偏好反转现象,与在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保守决策相比,在损失情境下的儿童更偏好冒险决策;(3)自信水平并未对儿童的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114名5-7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效果及任务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表扬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字词掌握效果及坚持性;(2)团体表扬与个体表扬,均能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感受;(3)团队认同调节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的影响,表现为团体表扬更能有效提升高团队认同者的字词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希望在父母与学前儿童之间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成人特质希望量表、儿童希望量表(他评版)及教养方式问卷对1034名学前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希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希望,教养方式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模型对于父亲和母亲完全等价。说明希望存在代际传递性;希望水平高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进而提升学前儿童的希望水平;并且父亲和母亲以相同的模式将希望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儿童。  相似文献   

20.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旨在考察心理韧性儿童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相比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以探究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心理韧性发展意蕴。利用量表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 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99名心理韧性儿童和176名缺乏心理韧性儿童, 分别测量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与内隐自我觉知, 并从2个信息源多角度测量其实际社会能力。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 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 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低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显著正相关, 缺乏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接近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 两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的差异极其显著; 心理韧性儿童在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测验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上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这提示, 外显上谨慎一致的高水平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和内隐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或为心理韧性发展的主体性机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