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03,26(4):587-589
采用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以9s为目标时距,采用加工深度作业,考察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年老组比年轻组显著高估目标时距,而加工深度作业并没有影响时距估计作业。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与年老被试较慢的加工速度或更快的遗忘率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年老被试加工资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张永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4):775-779
采用事后回溯设计,考察了大学生公众时间回溯式记忆的特点。研究选取1995到2001年之间发生可辨别的新闻事件14项,要求被试对新闻事件的时序、时点和时距进行回忆。结果表明:(1)公众事件回溯式时点记忆的正确率随时间的远近发生变化,较远的时间回忆正确率低,而较近的时间回忆正确率较高,存在近因效应。(2)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受真实时距的影响,短时距容易被高估,长时距容易被低估。(3)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序回忆存在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被试对发生较远的事件总是倾向于估计得更远,对发生较近的事件也倾向于估计得较近。而对两者中间的事件的顺序估计较为混乱。(4)本实验研究的公众事件回溯式时间记忆符合时间的重构理论和分段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22,54(12):1455-1466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 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 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 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 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60人, 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90人, 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 (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 (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 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 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 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关用于计时的记忆资源越多对于时距越高估的假设, 丰富了焦虑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的解释视角, 为通过调整认知评价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回溯式时距估计是以记忆为主要成分, 且事后才知要对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进行估计。可分为近时和远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 两者的计时机制与记忆有关, 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短时或长时记忆, 直接证据来源于即时回忆单一或多个认知任务以估计时间, 间接证据则聚焦于物理、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后者侧重自传体记忆, 可从问卷或访谈的测量方式以及主客体特征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寻找证据。今后需以整合的观点深入探究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拓展回溯式时距估计行为测量的研究, 并开展对回溯式时距估计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中央执行系统与时距加工过程的关系,考察三种中央执行子功能(转换,抑制,刷新)对预期式长、短时距估计(两种标准时距:2s,5s)的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刷新功能对长、短时距估计任务都产生影响;抑制功能只作用于长时距估计;转换功能不参与单独的预期式时距估计过程。结果表明,三种执行子功能对预期式短时距加工和长时距加工的作用不同,支持时距加工的差异机制假设。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在2个月的时间内探索了回溯式时间记忆的特点,实验选取15个影视片断和8个新闻事件,影视片段播放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期,要求被试回忆影视片段和新闻事件的时点、时距和时序。结果表明:(1)在时序上,影视片段时序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在时距上,7分钟和15分钟的准确性高于30分钟,7分钟时距倾向于高估,30分钟时距倾向于低估;在时点上,影视片段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2)时点的回溯式记忆受到被试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3)回溯式时距估计受到真实时距的长短和延迟时间长短的交互影响。(4)事件序列关系一般倾向于具有网络层次的特征,在无充足思考时间条件下,倾向于具有线形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短时距估计中的心理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光 《心理科学》2013,36(5):1054-1057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预期式研究范式,以产生时距作为反应指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短时距估计中的间断位置、间断时距和提示线索效应,探讨产生时距与等待时距的关系问题,揭示注意和间断期望对短时距估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间断实验中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提示线索效应,间断位置(等待时距)效应显著,间断时距效应及间断位置与间断时距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由此得出:(1)注意是影响被试时间判断的主要因素,被试的产生时距随着等待时距的增加而延长。(2)被试对间断的期望显著地影响其时间估计行为,无间断实验条件下,间断期望有损于时间估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复制时距和数字加工双任务,探讨数字大小影响时距知觉的机制。实验首先呈现不同时距的圆点,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圆点呈现的时距,与此同时,对屏幕上出现的数字进行命名(实验1)、奇偶数判断(实验2)、大小判断(实验3)。实验结果发现对数字进行奇偶数判断时,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没有影响;进行数字命名和大小判断任务时,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都产生了影响,并且时距不同,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也不同。该结果表明时距知觉的数字效应与数字加工任务和时距长短有关,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时间流逝过程中, 回溯式时距估计动态性体现在短时延迟和长时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聚焦秒、分级的延迟, 将其归为背景变化或由目标时距引发的认知差异; 后者聚焦跨年龄(如婴儿、儿童到成年)的个体发展, 认为主要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最后, 从综合视角出发, 认为其动态性可能是由不同时距信息心理表征的差异造成的, 这体现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性。未来需以时间流逝的动态视角开展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心理表征研究, 深入探讨与目标时距紧密相关的计时策略在回溯式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并扩展年龄、人格类型等个体差异方面的动态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冷压任务引发疼痛,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试图探讨在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疼痛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小于非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疼痛条件下具体时间目标的时距估计值显著大于无目标时距估计值。临床上给患者提供具体的时间目标或许有助于他们应对疼痛。  相似文献   

12.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2):315-317
以5s、13s和26s为目标时距,采用产生法和复制法,探讨了预期式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任务作业中。年老被试和年轻被试两个年龄组之间估计时距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的估计时距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单一的内部时钟频率变化的假设并不能对单任务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是内部时钟频率变化和认知过程变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时点,时距和时序信息加工之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22(5):398-402
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采用预期式和回溯式范型,探讨时距、时序和时点三者之间信息加工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时间经历,时距估计与时序判断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时距估计与时点离散度可能呈正相关趋势;时序判断与时点离散度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采用引入提示线索的方法,以产生时距作为反应指标对存在间断的时距估计任务中的间断期望效应和提示线索效应(注意效应)进行系统考察,并对间断时距的效应、产生时距与等待时距的关系问题作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间断位置(等待时距)因素是被试时间判断的主要线索,被试的产生时距随着等待时距的增加而延长。间断实验中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提示线索效应,此效应既增加了时距估计的变异,又延长了被试的时距估计。无间断实验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显著的间断期望效应,被试对间断的期望有损于时间估计。  相似文献   

16.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5):1035-1039
用两个实验考查了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结果发现,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显著地影响着被试的时间判断,刺激物速度的时距延长效应对于较长时距(18s-24s)来说更加明显;运动刺激与较短、较准确的时距判断相关联;旋转角度的减少使得被试低估时距,而旋转角度的增加使得时距估计呈高估倾向。被试在时间估计过程中表现出长时距低估和短时距高估现象,本研究得到的时间估计转换点是11.4s,此点与先前的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延迟样本匹配任务并控制被试对部分项目的有意识学习经验, 当前研究考察了老年被试与青年被试在追逐靶、排除分心物的过程中, 重复启动效应如何受到项目外显学习经验的影响。老年被试和青年被试首先学习一些物体图片, 这些熟悉的图片与一些新图片作为之后工作记忆任务的靶或分心物。结果发现, 老年被试与青年被试在追逐靶和排除分心物的过程中均受到项目之前学习经验的影响。无论是老年被试还是青年被试, 对靶的反应时均快于对分心物的反应时, 对外显学习过的靶(即熟悉靶)的反应时快于对未学习过的靶(即新靶)的反应时, 而拒绝熟悉的分心物需要的时间长于拒绝新分心物的时间。其次, 老年被试与青年被试均表现出对靶的重复效应, 即当靶(无论是熟悉的还是新的)在任务中重复出现时, 对其的反应时加快; 然而, 对分心物的重复效应显著减小。随着项目多次重复, 重复效应整体上减小, 但该效应的变化受到项目属性(靶或分心物)以及项目之前学习经验的影响。重要的是, 当熟悉的分心物反复出现时, 老年被试不但没有出现重复效应, 反而在拒绝该熟悉分心物上表现出困难, 反应时显著延长, 而在青年被试上没有该表现。这些结果说明, 老年被试的工作记忆任务成绩容易受到内隐熟悉性的干扰, 重复出现的干扰项产生的熟悉性使得老年被试难以拒绝。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制法,通过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时距估计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经验缺失对时距估计有一定的影响:(1)两类被试在2000ms和10000ms的时距估计中,再现时距的平均数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听力正常被试倾向于低估时距,聋人被试倾向于高估时距。(2)聋人被试不同时距再现相对误差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听力正常被试时距再现相对错误率在2000ms与10000ms、30000ms存在显著差异,10000ms和30000ms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ECM实验范式,操纵被试编码阶段加工方式,分析被试情绪状态与记忆成绩之间关系。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后,要求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进行有意记忆或熟悉判断或结构判断,完成分心任务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高兴组和悲伤组采用三种加工方式学习情绪词时均出现ECM;在高兴或悲伤状态下,被试进行结构判断学习情绪词时ECM效应量大,进行有意记忆和熟悉判断学习情绪词时ECM效应量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熟悉词和不熟悉词为干扰材料,考察了干扰材料的熟悉性对语篇阅读的影响.实验第一阶段要求不同认知方式被试朗读插入熟悉度不同干扰材料的短文,考查被试的阅读效率;第二阶段采用学习—自由回忆任务考查不同提示条件下在短文中使用过的干扰词和新词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1)对场独立者而言,熟悉词的干扰作用明显大于不熟悉词,而对场依存者而言,熟悉词和不熟悉词的干扰作用无差异;(2)在提示条件下,被试对干扰词的回忆量大于对新词的回忆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语篇阅读过程中,与场依存者相比,熟悉的干扰材料对场独立者的影响更大;熟悉词比不熟悉词产生更大干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激活了读者更多的经验,而非具有加工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