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效应是指个体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禀赋效应的研究范式包括经典研究范式与物物交换范式。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损失规避与查询理论。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角度、动机、情绪、交易物品的特征、研究设计的选择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禀赋效应的适用条件、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的改进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概念启动与熟悉性的研究是近年来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焦点领域之一。双加工理论支持者认为额区300~500 ms(FN400)新旧效应指示熟悉性。单加工理论支持者认为,双加工理论支持者在得出FN400效应指示熟悉性的结论时,没有考虑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启动对外显记忆的污染。通过一系列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研究,Paller等人证明了FN400效应指示的是概念启动而不是熟悉性,并且,熟悉性由顶区500~800 ms(LPC)新旧效应来指示。目前,关于FN400效应反映了何种记忆加工仍然存在争议,未来研究需要探索分离熟悉性和概念启动的新方法,并进一步考察流畅性对熟悉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知觉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仁来  许杰 《心理科学》2001,24(1):81-84,107
该文从三个方面对知觉启动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1)知觉启动的一般特征:(2)刺激的物理特征与知觉启动之间的关系;(3)知觉启动的神经解剖基础及神经机制。该文指出.知觉启动主要加工刺激表面的物理特征;刺激的大小、位置、颜色、模式等特征尽管对知觉启动有影响.但刺激的形状和结构等特征对于知觉启动更重要;知觉启动主要受枕部皮层的调节。最后,讨论了几个有关知觉启动机制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5.
调整和通达是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两种代表性观点,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产生了有限理性观、社会认知理论、双加工理论、态度改变理论等研究视角。从调整或通达单一解释模型发展到对复合机制的检验;从单锚效应机制的阐释发展到对双锚效应心理过程的探讨。未来研究应在选择通达加工过程的思维层面和内涵、不同性质问题下锚定效应机制的差异性、锚定效应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禀赋效应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引入中立方估价值作为参照, 在时间维度上探讨了禀赋效应的变化趋势, 并尝试延伸禀赋效应的定义。研究发现, 随着卖方拥有物品的时间延长, 买卖双方的估价呈下降趋势, 卖方的估价总是显著高于买方, 但买卖双方的估价之差不随卖方拥有物品的时间延长发生变化; 以中立方的估价为参照, 在较短的时间内卖方的估价倾向于理性, 在较长的时间内买方的估价倾向于理性; 卖方的估价在时间水平上相对于中立价格呈递增性, 而买方的估价相对于中立价格呈递减性。引入中立方再探讨禀赋效应并没有否定它的存在, 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延迟折扣是指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将来获益(或损失)更小的权重。为什么人们在跨期选择中会表现出冲动性行为?怎样才能让人"目光远大",而避免"鼠目寸光"呢?这些都是延迟折扣研究力求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本课题组利用行为、ERP、多模态MRI等技术,从特质性和状态性研究角度出发,系统考察延迟折扣的影响因素、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首先,从特质性角度,考察了跨期选择中价值评估和自我控制加工的神经分离、立即选项与延迟选项的神经表征与预测、调控方式对延迟折扣作用的神经机制;其次,从状态性角度,考察了框架效应、贫富线索等对延迟折扣的影响以及预期情绪对延迟折扣的调控机理。最后,根据特质性因素(控制能力、时间感知、识解水平等)和状态性因素(框架效应、贫富线索、预期情绪等)对延迟折扣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提出了延迟折扣可塑性的研究思路。本课题组的研究对于延迟折扣认知与神经机制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延迟折扣的可塑性及临床应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公共决策情境中, 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媒体或领导人对同一问题的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目前, 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查询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人际沟通、情绪以及框架的特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及神经机制、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方式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璐  张琪涵  章鹏  杨宇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9,(4):1004-1009
具身视角下,姿势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梳理了广受关注的“直立”和“蜷曲”、“扩张”和“收缩”、“水平”和“垂直”等姿势的效应研究成果,并对神经肌肉反馈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姿势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在实验范式、姿势控制、效应稳定性以及深层机制探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未来方向,认为姿势效应的神经机制、时程变化、个体差异及姿势的心理调节功能等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了与之不同的结论。后续的研究者主要从损失和受益时的风险偏好和决策依据、沉没成本效应、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这四个方面对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对时间是否存在损失规避和敏感性递减、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和时间的禀赋效应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McGurk效应(麦格克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现象, 该效应受到刺激的物理特征、注意分配、个体视听信息依赖程度、视听整合能力、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引发McGurk效应的关键视觉信息主要来自说话者的嘴部区域。产生McGurk效应的认知过程包含早期的视听整合(与颞上皮层有关)以及晚期的视听不一致冲突(与额下皮层有关)。未来研究应关注面孔社会信息对McGurk效应的影响, McGurk效应中单通道信息加工与视听整合的关系, 结合计算模型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y Perception, CP效应)表明, 在颜色之间物理差异距离相等的前提下, 个体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比区分同一类别的颜色更快、更准确。这一效应产生的机制成为普遍进化理论和Sapir-Whorf假设之间争论的重要证据。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学者提出了CP效应单侧化、受语言即时任务影响、跨语言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等证据, 以表明语言在CP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支持CP效应具有普遍性的学者以CP效应双侧化、婴儿的CP效应、跨语言的反证等证据提出了质疑。近年来, 出现了第三种观点, 认为在颜色CP效应中语言驱动机制和普遍机制并存, 这种理论是普遍进化理论和Whorf假设的折衷观点。从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证据、支持CP效应独立于语言的证据以及支持两种机制并存的观点等三个方面入手, 可分析颜色CP效应的产生机制及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从概念系统渗入知觉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3.
杨群  张清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072-2084
综述了口语产生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总结了年龄因素对口语产生各阶段的影响及认知机制, 主要从从舌尖效应、同音词的图片命名及其启动效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理论:激活不充分假说、传递不足假说和抑制不足假说, 从不同角度对认知年老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采用fMRI和ERP技术所进行的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概括了其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发生的时间进程, 重点阐述了舌尖效应发生的神经机制。最后, 从“认知年老化”和“口语产生”这两个研究领域, 对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TEARC)是指时间的心里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这种时空关联现象具有多方向性、多通道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优势轴的差异性。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阅读和书写习惯、语言、空间参考框架和情绪状态等。目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隐喻构念观、具身理论、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综合三条空间轴线,深入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预期优势效应是指个体在预期条件下的信息加工能力显著优于非预期条件。探讨社会性预期优势效应的神经机制, 是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社会性预期编码模型可以为预期静默效应(预期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减弱)提供理论解释, 但该模型不能解释社会性预期刺激诱发的增强神经活动。因此, 研究1和研究2将考察无意识和意识社会性注意在社会性预期编码模型中的作用, 从而将它们整合到该模型中。研究3不再局限于对社会性预期编码模型的考察, 而是扩展到对预期转换机制的探讨, 最终将社会性预期编码模型和预期转换机制整合在预期节俭化框架之下。对于社会性预期优势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完善社会性预期编码模型, 还有助于拓宽社会性预期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 暂时将其搁置, 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 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 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 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 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 即表征重构和激活扩散, 涉及到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体等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未来研究需要以深化理论建设为基础, 利用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揭示酝酿效应的机制, 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创造性酝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不道德传染, 是指道德违法者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 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 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 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不道德传染发生的心理机制——厌恶, 围绕不道德传染对道德心理领域(道德情绪以及道德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 进而将视角拓宽到非道德层面, 如具身认知、组织管理以及人际互动, 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最后, 从不同文化视阈、不同个体差异、传染过程的动态神经机制及正向道德传染等方面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数量加工对时间知觉的单方向干扰效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关于该效应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研究却缺乏深度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本文从抽象数量、数字符号等认知加工如何干扰时间知觉的角度,系统总结了近期数量加工单方向影响时间知觉的研究进展;并在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效应可能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提出若干未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特征框架效应是指当分别以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来描述给定情境中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征时,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以积极框架来描述其关键特征的事物或事件的现象。特征框架效应广泛的存在于消费、医学及政治等领域。目前, 它的解释机制主要包括效价加工的认知机制、参照依赖、查询理论以及认知神经机制。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人格特质、计算能力以及认知闭合需要等。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深入探索特征框架效应的产生根源和影响因素, 拓展其应用研究, 深入探索偏好消极框架下的特征框架效应以及探讨该现象与其它现象之间的关系等五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王震  龙昱帆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123-1140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 积极领导力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团队和下属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上述观点却不断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 积极领导力潜在的消极效应日益引起关注, 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前沿课题。从现有的41项实证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变革、授权、道德、包容和仁慈等行为导向和领导-下属交换等关系导向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 涉及对下属、团队和领导自身三类主体的消极作用;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两大类——构建兼具“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模型和单纯只考虑某一领导风格潜在的“消极效应”, 前者可以细分为三类双刃剑效应和两类非线性效应; (3)在理论机制上, 积极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可以用社会认定、社会交换、精神分析、认知加工和资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 (1)形成一个系统解释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或模型; (2)从领导类型、消极效应表现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证探讨; (3)挖掘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为实践应用提供启示; (4)开展跨群体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