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眼动方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同音同形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结果显示:(1)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均衡歧义词的首视时间显著高于偏向歧义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仅受歧义词意义的相对频率影响,不受语境的影响;(2)在偏向句子语境中,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对偏向歧义词的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目标词,体现了语境对歧义词意义的整合作用.实验结果支持词汇歧义消解的模块化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是人类语言领域内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深层加工机制。实验以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固定步速主观评定和眼动追踪技术考查了汉语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影响因素。离线结果显示,汉语领域内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而且该偏好不受修饰成分句法属性的影响,结果支持"谓词邻近句法整合理论"。眼动实验结果显示,认知方式对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有显著性影响,在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区域(NP2),两类被试在首次阅读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场依存型被试加工较为困难。实验在多项眼动指标上还发现了显著的句子类型主效应,多重比较发现,依附歧义句加工最为困难,其次是高依附句式,低依附句式加工最为容易。总之,汉语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但该倾向到受认知方式和依附成分语义信息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何文广  张晓靓 《心理科学》2016,39(4):881-886
句法歧义消解主要是指人们在面临多种句法分析可能性的情况下,句法分析器抑制不正确的句法分析而选择正确句法分析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该过程受到工作记忆、认知控制能力、语言分布频率、语境、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为有效说明人们是如何完成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者们建构了诸如花园路径模型、约束满意理论、弱交互作用句法分析理论等相关模型。另外,基于脑成像技术研究表明,左侧额下回、左侧颞叶后部、中部和前部在句法消歧任务中都有显著激活。未来研究当围绕着句法消歧中的语义效应、句法和词汇歧义消解机制的异同、句法消歧中抑制能力的效应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韩迎春  莫雷 《心理科学》2013,36(1):20-26
采用自控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在3个实验中分别考察句法歧义消解的基本过程。阅读材料为 不含有词汇歧义的较为单纯的英语句法歧义句。结果为:实验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语料中不存 在歧义激发点的情况下,被试不会启动歧义的消解过程;实验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发点 与解歧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再分析机制来处理解歧区语料;实验3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 发点与歧义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竞争机制来处理歧义区语料。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基于激发点 的权变模型关于句法歧义消解过程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5.
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在偏向句子语境中,不同类型的词汇歧义消解的不同。结果发现,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影响了不同类型歧义词的加工。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被试加工同形同音歧义词要快于同形异音歧义词;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加工同形同音歧义词要慢于同形异音歧义词。无论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还是次要意义,被试都要为同形同音歧义词从语境中寻找更多的信息来通达词义。实验证明,在偏向语境中,同形同音歧义词与同形异音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6.
汪玉霞 《心理科学》2017,40(3):527-533
本研究使用两个自控步速阅读实验和两个问卷测试,探讨句法约束原则和先行词有生性语义特征对汉语母语者简单和复合反身代词指代消解的在线影响。研究发现,有生性语义信息能够调节反身代词指代消解的加工进程,当只有一个有生性先行词,两类反身代词都优先指向该有生名词;当有两个有生性先行词,简单反身代词倾向于近距离先行词,复合反身代词倾向于远距离先行词。该结论支持以特征约束为基础、句法和语义等因素竞争的内容可及性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7.
黄福荣  周治金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551-1559
词汇歧义是语言歧义的一种, 词汇歧义消解受到相对意义频率和语境的影响。半视野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都能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根据语境信息选择性地激活歧义词的恰当意义、抑制不恰当意义, 其中左半球的语义选择功能更强; 脑损伤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损伤都会导致词汇歧义消解中语义选择障碍, 词汇歧义消解需要大脑两半球的联合作用; 神经成像研究进一步发现额叶与颞叶共同支持词汇歧义消解, 歧义词的恰当意义的选择是由额下回执行的, 语义整合加工是由颞叶负责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眼动技术实时考察了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句法预测效应和并列句的结构表征特点。眼动数据分析发现:(1)有无句法预测没有明显影响名词短语区域的加工, 不同眼动指标差异不显著; (2)有无句法预测显著影响被试对包含暂时局部歧义的关键区和具有解歧作用的关键后区域的阅读理解, 首次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第一遍回视率明显减少。眼动研究表明, 暂时局部歧义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句法预测效应, 有句法预测降低了局部歧义区域和解歧区域早期和晚期加工的难度; 和英语的短语并列优先法则不同, 汉语并列句子的结构表征出现分离现象, 即短语并列和句子并列。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类歧义解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宁宁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1):60-63
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实验范式,考察汉语词类歧义解决过程。阅渎材料为含有单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歧义词前面的语境不提供明确的偏向性信息.后语境提供解歧信息。结果发现,主要用法和次要用法的句子都在解歧区比控制句阅读时间加长,表明汉语词类歧义解决没有即时受到歧义词两种用法的相对频率影响,而是在歧义词处暂时不进行完全的句法分配,延迟到获得充分解歧信息的时候才分配句法角色。这一结果支持词类歧义解决的延迟模型。  相似文献   

10.
贾广珍  李寿欣 《心理科学》2013,36(2):340-343
本试验采用固定速的移动窗口范式和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考察场依存、场独立个体抑制句子中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机制以及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进程。结果表明: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抑制句子中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时间进程上存在差异,与场依存者相比,场独立者能够较早地抑制歧义的干扰;同时,本研究证明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首先激活,然后与语境不一致的意义得到抑制,研究结果支持词汇歧义消解的多重通达模型。  相似文献   

11.
话语参照语境条件下汉语歧义短语的加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移动窗口和眼动记录两种范式 ,以符合“VP +N1+的 +N2”格式的均衡型和述宾型两类汉语歧义短语为背景 ,在两个实验中 ,考察了话语参照语境影响歧义短语句法分析的机制以及时间进程。结果发现 ,在早于解歧区 1的区段上就开始出现话语语境效应。这些发现表明话语参照语境可以通过概念期望机制起作用 ,而并非仅仅通过参照前提机制起作用。此外 ,实验还证明了话语参照语境在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这一结果为句法歧义消解的参照理论和基于制约的模型提供了证据 ,而对宣称最初的句法分析独立于话语语境的花园路径模型 ,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汉语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其抑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个实验分别采用词语境或句子语境探讨汉语同音歧义词(homophones)歧义消解的过程。被试为112名大学生。实验通过有计划地比较不同语境偏向条件下有关探测词和无关探测词之间反应时的差异,从而揭示汉语同音歧义词消解过程中,对其适当意义激活以及对其不适当意义抑制的时间进程。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表明:在同音歧义词加工的早期,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歧义词不适当意义,阻止其激活;随后,语境促进了歧义词适当意义的激活。另外,相对意义频率在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中有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的汉语双音节兼类词为材料,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了汉语句子中名词倾向性高和低两类兼类词句法分析的详细历程。结果发现,两类兼类词与各自的控制词之间,均未出现阅读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并不支持延迟模型所提出的兼类词句法角色延迟指派的观点。实验还发现,名词倾向性高的兼类词引起了更大的加工困难。此外,即便是名词倾向性低的兼类词,被试也仍为其指派名词的句法角色。花园路径模型和制约满意理论均不能单独和完整解释上述发现。文章指出,实验结果支持一种既不同于花园路径模型,又不同于制约满意理论的权变的理论。阅读中遇到兼类词时,读者能立即为其指派句法角色。这种指派过程既可以利用概率制约信息,也可以在句法分析原则指导下进行。句法分析原则是否起作用,取决于概率制约信息的制约强度  相似文献   

14.
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 句法分析是句子理解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操作的速度非常快,操作的结果只能瞬间保留,因此,直接观察有一定困难。然而,研究者可以通过探讨句法歧义消解机制间接研究句法分析过程[1]。近年来,句法歧义消解已经逐渐成为探讨句子加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2-9]。本文首先对当前几种典型的有关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加工的理论进行评述,然后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的实验证据。1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实验发现上,第一,即使句子的结构暂时有歧义,人们也能立即作出一个特定的分…  相似文献   

15.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Eyelink II型眼动仪,以2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语境对"V+N"式歧义结构消解的作用,研究发现:(1)语境在加工早期就影响了歧义结构的加工,结论支持基于制约的模型。(2)均衡型"V+N"歧义结构在句中时,兴趣区早期加工和晚期加工均未出现歧义性效应,表明被试成功建构了该类结构的两种意义。这是由于前语境中出现施事成分后,动词在句法、语义上得到了自足的缘故,验证了论题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利用句子语境探讨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结果表明:与语境一致的歧义词的主要意义首先得到通达,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随后才被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歧义词的意义没有得到激活,语境敏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本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波  王蓓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2,34(6):15-20
研究了韵律特征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所选的指代歧义句先由 33名被试确定其主要意思和次要意思。歧义句由 8名发音人朗读 ,经专家和普通听者评定后选出 1人的语料为实验材料。各有 12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重音听辨实验和名词互换语义判断实验。实验 1请被试比较歧义句中切分出来的所指名词与非所指名词的重读程度。实验 2中将不同的名词组合嵌入到主要意思与次要意思的句子框架中 ,请被试判断合成句表达的是主要意思还是次要意思。实验 3对 4名发音人的语料进行了声学分析 ,测量并比较了歧义句中的所指名词和非所指名词的音高、时长和音强。结果表明 ,韵律信息对于指代歧义有较好的解歧效果 ,消解指代歧义的基本手段是在所指名词上设置重音 ,其主要的声学表现是所指名词时长的延长。  相似文献   

19.
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两半球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讨汉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大脑两半球的差异。被试为华中科技大学96名大学生,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句子语境呈现在被试的视野中央,探测词在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sm)为100毫秒或400毫秒时呈现在左视野或右视野。结果发现,(1)当SOA为100毫秒时,在左视野(右半球)上,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得到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次要意义也有一定程度的激活。在右视野(左半球)上,只有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得到激活。(2)当SOA为400毫秒时,在左、右视野(两半球)上,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得到激活。结果表明,大脑左半球对汉语歧义词的歧义消解具有一定的优势,语境敏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本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义分析与句法分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两个实验研究了中文句子理解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关系。实验1采用被试者自控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被试者对每个句子(合理句或不合理句)进行语法判断。结果表明,在歧义词(AW)和解歧词(DAW)上,合理句与不合理句的错误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2研究了语境对句子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语境和无语境条件下,两类句子在歧义词和解歧词上的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句子理解中句法与语义加工的弱相互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