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它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性、神经质和宜人性是亲子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同伴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且同伴依恋的预测效力更强;在不同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总体中介效应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亲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小五人格问卷、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人际关系能力问卷,以784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五因素、人际关系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在孤独感各维度中,除同伴关系评价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维度与人格各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间均相关显著;(3)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外向性、宜人性和人际关系能力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4)在外向性、情绪性及开放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宜人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心理科学》2011,34(4):889-893
以7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人格基本维度与羞怯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神经质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在外向性、神经质对羞怯的作用中,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外向性对羞怯的负向作用受到自责的调节,神经质对羞怯的正向作用受到求助的调节并且神经质预测羞怯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也受到求助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以126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小学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品行和纪律期望维度与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2)学业期望对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预测作用最大,品行期望对认真自控预测作用最大,纪律期望对亲社会性预测作用最大。(3)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言语和空间创造力测验、青少年人格问卷、中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问卷对1048名中学生施测,考查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探讨创造性思维、人格对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生在言语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维度以及图形创造力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高一年级的言语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维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高一年级的图形创造力质量维度显著高于初二、高二年级;(2)言语创造力与人格的开放性和外向性、语言文学、文艺表演和社会活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图形创造力与开放性、语言文学、文艺表演和手工技术呈显著正相关;(3)开放性和外向性在言语创造力和创造性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图形创造力上中介作用不显著.具体到创造性行为的各个领域,开放性和外向性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间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震后儿童青少年心身健康和应对方式差异特点及关系。方法:用修订的心身健康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512汶川地震重灾区37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回避、漠然、愤怒、自杀等不良情绪维度(F=3.66,4.20,9.97,4.45,均P0.05)及兴趣(F=8.81,P0.01)及睡眠障碍(F=7.95,P0.05)维度年级主效应显著;在强迫、敏感不良情绪(F=4.88,8.97,均P0.05)及失眠、身体不适(F=8.41,6.35,均P0.05)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著;强迫、回避及自杀不良行为维度(F=4.39,3.08,3.04,均P0.05)及注意力(F=3.77,P0.05)、失眠、身体不适等生理维度上(F=6.29,3.63,均P0.05)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退避与幻想应对方式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3.16,5.41,均P0.05);在退避应对方式上有性别主效应(F=4.46,P0.05);回归分析表明,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影响灾区小学生、初中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而影响高中生心身健康状况的仅有自责应对方式。结论:重震区儿童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有年级和性别差异特点,且应对方式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心身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提醒震后对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要分性别、年级或年龄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人格与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其对客观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与客观绩效显著负相关,情感耗竭在工作压力和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外向性与情感耗竭、成就感低落显著负相关;尽责性与人格解体、成就感低落显著负相关;宜人性与工作压力、人格解体维度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是宜人性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绩效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钧 《心理学报》2002,34(2):66-73
旨在考察嫉妒与人格维度及人格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 2 31名被试者施测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 ,Hup ka爱情嫉妒量表 ,White习惯及关系嫉妒量表 ,Buunk嫉妒量表和大 5人格量表 (NEO -PI-R) ,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现在大 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 ,外向性 ,开放性 ,顺同性和严谨性 5种人格维度中 ,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 ;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 ;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 30种人格因素中 ,除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 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 ,其他人格因素与嫉妒的关系不明显甚至无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 5种人格维度中 ,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 ;在 30种人格因素中 ,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 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登峰  崔红 《心理学报》2007,39(5):861-873
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人格维度、自我和谐、行为抑制和心身症状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对600余名被试问卷测量的相关、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人格维度可以直接和/或通过行为抑制和自我和谐对心身症状有着正向或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行为抑制和心身症状本身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支配补偿理论,本研究考察领导与下属外向性人格的匹配性对下属工作投入的影响。对743对领导-下属进行配对问卷调查,在两个时间点获取调查数据。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表明,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差异越大,下属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存在差异的情形下,"高下属外向性、低领导外向性"组合比"低下属外向性、高领导外向性"组合,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一致的情形下,下属的工作投入和外向性人格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证明了在外向性维度上领导和下属是支配互补的关系时,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1.
夏凌翔 《心理学报》2011,43(6):650-660
自立人格是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心身症状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为了探索自立人格抵御心身症状的机制, 提出了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该模型涉及应激中介模型假设、特质-应激相符假设、特质-症状相符假设三个理论假设。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3种问卷对674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 以检验该模型。结果发现:①应激调节模型不被支持, 自立人格特质是通过应激的中介作用来负向预测心身症状; ②人际自立对心身症状的负向预测能力明显大于个人自立, 人际自立对人际性和个人性症状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个人自立则对人际性症状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③个人自立对应激的预测能力大于人际自立, 个人自立对人际和个人应激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人际自立则对个人应激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④修正后的自立人格的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能够获得支持。总之,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人际自立主要通过人际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心身症状总分; 个人自立则通过应激(包括人际与个人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个人性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感恩对生活满意度的独特预测作用,在应对方式、自尊、情绪、一般自我效能感中探讨哪些中介变量可能是感恩能够独特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原因。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大五人格简版问卷(NE0-FFI)测量338名大学生。结果:(1)控制性别、人格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消极情绪的回归效应不显著;自尊和积极情绪的回归效应显著。(2)控制性别、人格后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自尊和情绪的对比中介效应显著。结论:(1)应对方式、消极情绪、一般自我效能感等中介变量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可能受人格的影响。(2)自尊可能是感恩能够独特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原因,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选取石家庄市两所大学2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处于健康水平;大学生大五人格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3.农村被试的和善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城市被试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与大五人格的除和善性以外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总体上来说外向性、和善性和严谨自律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和善性、外向性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其中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和和善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崔红  王登峰 《心理学报》2006,38(3):414-421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中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的内涵。1500多名被试完成了QZPS(中国人人格量表)和NEO PI-R的Extroversion量表(中文版),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西方的外向性(Extroversion)维度由6个因素构成,其中3个因素与中国人的外向性维度内容相似,其它的3个因素则与中国人的外向性无关,而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善良、才干、行事风格和处世态度等维度有关。文中还讨论了中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差异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PISA 2012中国上海中学生样本,探讨毅力人格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尤其是学习行为投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毅力人格包含了代表缺乏毅力、容易放弃的负性维度,以及代表富有毅力、追求完美的正性维度。负性维度能负向预测数学成绩,学习行为投入起部分中介作用。正性维度对数学成绩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不显著,只通过学习行为投入产生正向间接影响。负性维度对数学成绩的负面影响整体强于正性维度的正面作用。因此教学中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应根据其毅力水平给予不同引导。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两年后,采用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4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情绪性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最高,其次是自我觉知的改变,得分最低的为生命价值的改变;(2)积极应对方式在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发挥直接的中介作用;(3)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低社会支持组的个体情绪性人格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认知、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更高的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在校大学生依恋关系在强迫运动与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研究一和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466名男大学生和334名女大学生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水平、强迫运动和进食障碍临床症状进行考察,通过分层回归检验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在强迫运动与进食障碍症状间的中介效应,并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验证。结果:在男女大学生中强迫运动可显著预测进食障碍症状; 在男生当中,依恋的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在强迫运动与进食障碍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 在女生当中,仅依恋焦虑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强迫运动是进食障碍症状的重要风险因子,可通过依恋关系的中介作用影响进食障碍症状,依恋关系对强迫运动与进食障碍症状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对抑郁倾向关系上的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350名大学生接受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抑郁与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内控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和机遇、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抑郁倾向。(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内控性对抑郁倾向的作用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和机遇各自可以独立预测抑郁倾向。结论:自我效能感是内控性预测抑郁倾向的完全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机遇预测抑郁倾向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亲历“5.12”地震的四川青川、绵竹327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在地震情境下的应激反应,探讨了应激源与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的关系,检验了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地震后出现一些显著的生理反应(胸闷、食欲不佳、头晕)、心理反应(悲伤、易惹、恐惧、注意力减退)以及社会功能的退缩,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变量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表明,除混合型应对方式与应激源的物质丧失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其它变量各维度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应激反应间存在中介作用,且认知评价的中介效应大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而认知评价又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影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乐观人格和乐观解释的关系、乐观主义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积极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两种乐观主义存在着联系,乐观主义与学业成绩存在密切关系,不同水平的乐观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不一样,积极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不明显。结论:乐观主义是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乐观主义对学业成绩产生的直接影响不一样,高水平的乐观是有利于学业成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