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返回抑制是指个体对呈现在先前(约250 ms前)线索化或注视过位置的刺激反应更慢的现象。尽管有研究表明IOR在长时训练下存在稳定的训练效应,但其相应的认知神经机制,即训练究竟是如何影响IOR的迄今为止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对信息加工过程高敏感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长时训练和线索-靶子范式来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行为上同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返回抑制效应在长时训练下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在脑电上同IOR行为效应量在训练后变小的结果相一致,标识早期知觉加工的成分如N1等在有效和无效线索条件间的差异也表现出在训练后的降低。结果表明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是训练影响IOR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探明IOR训练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来自电生理学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尾词范式,使用ERP技术,对比分析了科学语言(隐喻和直义)与日常语言诱发的N400和LPC平均波幅和激活脑区的异同,从而探讨了科学语言认知加工机制的神经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日常语言相比,在科学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语义检索和提取难度更大,顶叶区尤其是右顶叶区的激活程度最为显著,左右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科学隐喻的相关研究发现支持隐喻加工的意义显性度假说,科学语言特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降低了语言表达的显性度,并且对后期的语义整合阶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验通过“A:B::C:D”范式,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图式生成阶段诱发出N400和P300成分, 反映了类比源域的词对概念通达和词对关系抽取的加工过程; 类比映射阶段诱发出N400和晚期负成分LNC, 反映了类比目标域前项词汇概念意义的激活, 以及将已获取的图式关系类比映射于目标域, 并进行推理的加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复杂, 牵涉到一系列认知加工步骤; LNC成分与类比映射阶段的加工关系密切, 其波幅和头皮分布的广泛性情况与类比映射关系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来自社会脑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知是指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社会脑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回顾社会脑的构成与基本功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功能,以及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认知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三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基于机会同化模型,采用催化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比较有准备阶段和无准备阶段汉字字谜理解过程中准备效应的脑内变化。结果发现,在200ms-900ms内,准备效应引起了一个正的ERP成分(P200-900),大部分脑区得到激活;在900ms-1400ms内,准备效应主要在额区、中央区引起了一个P900-1400成分,在枕区引起了一个N900-1400成分。结果表明,准备期的加工影响了对字谜的理解,准备效应对字谜理解的作用是促进与抑制作用并存。  相似文献   

6.
从过度投入理论与激活反弹理论对瓶颈理论的质疑出发,采用ERP技术检验了情绪性注意瞬脱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显示,以恐惧面孔为T1,中性场景图片为T2,则恐惧面孔T1相对中性面孔T1显著降低了中性T2的识别正确率,进而诱发了情绪性注意瞬脱。ERP结果进一步显示,相较于中性面孔T1,恐惧面孔T1诱发的情绪加工影响了代表中枢加工资源的两阶段P3波幅,使得其始终高于代表标准注意瞬脱的中性面孔T1条件和代表非注意瞬脱的单任务基线条件。以上结果证明,情绪性注意瞬脱形成自情绪性T1加工所诱发的中枢资源过度投入,而非源自中枢资源瓶颈。  相似文献   

7.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及指数高斯分布拟合技术,观测自我面孔对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平均反应时结果显示,与他人面孔相比,自我面孔作为线索也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抑制量明显下降。表明自我面孔对返回抑制有一定调节作用。指数高斯分布拟合结果显示,返回抑制的线索化效应体现在高斯参数上,自我面孔的调节效应体现在指数参数上。提示返回抑制在知觉层面会比较稳定地发生;自我面孔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对靶子的反应决策阈限实现调节。  相似文献   

8.
采用3×2被试内设计,通过改变二次线索出现的位置,考察注意动量说对返回抑制的解释。结果发现,被试对改变注意动量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注意动量没有改变时,不支持注意动量说的解释。原因可能是,注意动量说中未考虑动量方向上的阻力作用。同时发现,当二次线索出现在中央注视点位置时,返回抑制的效应量最小。  相似文献   

9.
张洁尉  王权红  陆其林 《心理科学》2010,33(5):1058-1061
采用"学习-测验"范式,在知觉辨认测验(内隐测验)和再认测验(外显测验)中,用事件相关电位探索汉字内隐、外显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结果:行为上,内隐记忆不受知觉干扰条件的影响;外显记忆受知觉干扰条件影响而显著降低;脑电上,内隐测验两种条件的ERP无显著差异;外显测验在550~600ms,知觉干扰条件比无干扰条件诱发了更负的ERP。实验在行为和脑电水平上都表现出内隐、外显记忆的分离,出现汉字的"反知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通过一个短时记忆测试,考察记忆/遗忘线索在不同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诱发的脑电差异。实验以字母和数字为刺激,要求被试记忆或遗忘不同数量的视觉信息。ERP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230~430ms的时间窗口,高负荷条件的遗忘线索比低负荷条件的遗忘线索诱发了更正的ERPs。这一结果表明,抑制机制在定向遗忘中有重要作用,抑制不同数量的信息需要不同数量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1.
采用ERP技术,以线索提示任务检验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返回抑制下的激活过程.实验以性别特征词为线索刺激,性别范畴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忽略线索与目标语义仅对目标空间位置做出判断.反应时和ERP显示,线索化条件下刻板语义激活对位置判断产生显著影响,体现为女性刻板语义冲突增强了返回抑制.但非线索化条件下未观察到任何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特定任务下性别刻板印象能够诱发注意偏向,但此过程易受注意线索影响,显示其有条件性.  相似文献   

12.
先前研究表明,对他人的疼痛共情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认知负荷对疼痛共情的调节作用尚无研究。本研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高低认知负荷对疼痛共情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实验通过不同长度的数字串记忆任务,形成高/低两种认知负荷,要求被试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观看他人处于疼痛/不疼痛情境下的图片,同时记录被试的在观看图片时的EEG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观看图片诱发的ERP成分发现:早期成分P2和N2上认知负荷水平与图片类型出现了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在高认知负荷下疼痛图片诱发的波幅与非疼痛图片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低认知负荷下两种图片诱发的波幅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认知负荷主要影响疼痛共情加工的早期、自动化加工阶段。相比较于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在高认知负荷下他人的疼痛获得了更好的加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对对"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了顿悟问题(字谜)解决中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字谜呈现后的1400 ms内,"有顿悟"与"无顿悟"字谜所诱发的脑电活动基本一致,说明原型字谜的激活可能有自动化加工的趋势;随后,在1400 ms-2500 ms内,"有顿悟"比"无顿悟"字谜诱发出一个更加负性的ERP成分,具体包括:1400-1700 ms(LNC1),1700-2000 ms(LNC2)以及2000-2500 ms(LNC3)。偶极子定位结果显示,LNC1主要起源于左侧额中回附近,可能与关键性启发信息的激活过程有关;LNC2主要起源于左侧额叶,可能主要反映了思维定势的打破以及新异联系的形成过程;而LNC3主要起源于PPC附近,可能与猜中字谜后的情绪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罗琬华  曾敏  李凌 《心理科学》2003,26(3):562-563
返回抑制(IOR)是指当空间某一位置预先出现一个提示,经过某一时间阈值后,在这一位置上检测靶子较无提示位置靶检测时,反应时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延长的效应。本工作就与返回抑制对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现返回抑制效应时,枕部电极有效提示的P1幅值小于无效提示的P1幅值,而N1幅值却变大。论文最后用注意理论就上述P1/N1幅值反应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返回抑制是由注意动量流的惯性引起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5.
张妍  孔繁昌  陈红  向燕辉  高笑  陈敏燕 《心理学报》2010,42(11):1060-1072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 探讨了男性对有、无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和再认时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行为数据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反应时更长, 再认正确率更高。ERP结果发现, 有、无吸引力面孔诱发的ERP早成分和晚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 最强效应出现在大脑皮层的中前部。在判断任务和再认任务中, 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都比无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出更大的ERP成分(分别为N300、P350~550ms和P160、N300~500ms、P500~700ms)。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判断和再认存在偏好。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显示,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采用ERP技术拟探讨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采集23名被试完成同时判断任务的脑电数据。行为结果发现,知觉组织影响时序知觉,具体表现为知觉组织条件的同时判断频率显著高于非知觉组织条件。ERPs结果发现,在P1和P2成分上,知觉组织条件与非知觉组织条件引发的波幅没有显著差异; 而在N1成分上,知觉组织条件诱发的N1波幅显著大于非知觉组织条件。这表明,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视觉刺激加工的早期阶段,视觉刺激的知觉组织先于时序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17.
特质推理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它包括有意图的特质推理和自发特质推理。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二者的神经机制。fMRI研究表明,特质推理期间主要大脑活动定位于mPFC和TPJ这两个广泛脑区,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分别更多地激活mPFC与TPJ。ERP研究发现,P300是特质推理期间与不一致信息探测和解决过程相关的EEG成分,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在时间进程上大多同步,却激活了不同脑区。总之,当前已积累了较多可信的脑成像证据,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讨特质推理的神经机制是未来较有前途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目睹他人遭受不公平对待时会谴责和惩罚违规者,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运用第三方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ERP技术,在不涉及利益相关性和分配动机的情况下,考察第三方情境的结果公平效应。行为结果发现,不公平方案比公平方案引起了第三方更多的拒绝行为和更偏向负性的情绪体验。脑电结果也发现,结果公平性的不同水平诱发了不同波幅的FRN和P300,与公平方案相比,不公平方案诱发了更大的FRN和更小的P300。这表明即使与自身收益无关,个体加工他人利益分配过程中的结果信息时会受到公平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讨欺骗机制和开发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前者使用多种范式来考察假装失忆、故意错误及人际交互中的欺骗行为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而后者主要沿用传统的GKT和CQT范式检测欺骗行为。已有研究突显了前额叶和顶叶这些参与执行控制过程的脑区在欺骗中的核心作用,但基于这些脑区信号进行测谎时,得到的准确率不容乐观。未来研究应探索除执行控制过程外的欺骗的其它认知成分,尝试从"记忆痕迹"和"欺骗结果"等方面寻找测谎的新线索。并应揭示"欺骗特质"的神经基础,以启发"忠诚度"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 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 “新旧”效应主要从提取角度解释本族效应, 认为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困难。与本族效应有关的主要脑区有梭状回、扣带回与杏仁核等。此外, 丰富的本族面孔知觉经验也会造成本族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比异族面孔大。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关注本族效应消失的神经机制以外, 从整合观点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